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正文

非科班导演彰显突围之力(姜汪维 于明涵)

2025-02-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姜汪维 于明涵 收藏

编者按:

近日,多部大片点燃“史上最强春节档”,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主题征文(点击查看),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文章质量、题材、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非科班导演彰显突围之力

姜汪维,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明涵,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百亿票房登顶中国影史冠军及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这样的成绩无疑是开年最大“流量IP”,而同样成为观众关注焦点的是这位“魔丸转世”的“亲生父亲”——导演饺子(杨宇),一位弃医从文的非科班创作者。其实,细数近年中国电影的佼佼佳作,可以发现这并非孤例:贾玲,作为相声演员转型导演的《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累计票房近90亿;武术运动员出身的吴京,导演的《战狼》系列开创了主旋律动作片的新范式;法学院毕业的郭帆,通过《流浪地球》系列作品为中国科幻电影立下里程碑……中国电影的创作主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嬗变,一批非科班出身的导演正以黑马之姿接连改写票房版图。从胶片时代的手工匠艺到数字时代的工业化生产,从文艺创作的“专业壁垒”到“饺子”们死磕的“跨界浪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创作权的转移,更是现代科技及应用对艺术生产关系的深度重构。

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开放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使得“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日益模糊。饺子从医学生到动画导演的转型,得益于自学动画软件的便利与网络社群的互助;郭帆在法学与电影间的“曲线发展”,则映射了青年一代对职业路径的自主探索。这种流动性不仅为创作主体提供了跨界机会,更赋予其更扎实的现实基础——贾玲的喜剧内核源于舞台表演的积淀,吴京的动作设计脱胎于武术实战的体悟,而这些恰恰是科班教育难以复制的“生命质感”。

新一代观众对电影的评判标准已从“技法崇拜”到“共情优先”。专业导演的优势在于系统化训练与类型把控力,像张艺谋对色彩美学的掌控,王家卫对意识流画面的诠释,徐克对武侠世界的建构等。他们在专业领域的造诣不可否认,但有的可能会产生“路径依赖”。反观非科班出身的导演,其创作更贴近普罗大众的价值追求:郭帆通过东方集体主义叙事倡导中国立场,饺子借哪吒的反抗叩问个体命运,吴京用家国情怀点燃民族自豪感。这些非科班导演的作品用工业科技建塑了电影艺术对时代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真正成为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文化公约数。

艺术的丰盈始终依赖于生活。非科班导演的创作往往始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而非对导演身份的执念。饺子为打破国产动画“低幼化”标签,闭关五年打磨《哪吒》;郭帆为填补中国科幻空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流浪地球》。这种“问题导向”的创作逻辑,使其更关注叙事内核而非形式规范,甚至倒逼工业体系升级。比如,在《哪吒之魔童闹海》重点镜头制作过程中,导演饺子表示曾寄希望于国际制作团队,但囿于其对中国项目的傲慢与偏见,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就有了4000余名动画人、138家中国动画公司的集体托举,最终形成了1900多个特效镜头的技术突破,为这部作品披上了一身中国制造的“万龙甲”。

未来,需要长期主义与新人导演的创作自觉。当人们“催更”《哪吒3》时,饺子导演说:“动画是一辈子的事业,不是赚快钱的工具”。这无疑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态度和文艺创作上的主体自觉。“饺子”们正是以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坚持,用规模化的工业协作与技术极客精神,与观众达成了双向认同。同时也告诉人们,若想培育电影市场的“耐心资本”,关键还在于创作者是否有创造艺术精品的“耐心”。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当更多新人导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范式带来“创作平权”的价值观,当电影爱好者、从业者乃至赋能者共同书写银幕传奇,中国电影方能真正告别“成见之山”,走向更广阔的创作地平线。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申谦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专栏页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感悟心灵对话和审美表达(高字民)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配乐:音乐的叙事和情感共鸣(张景易)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