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多部大片点燃“史上最强春节档”,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主题征文(点击查看),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文章质量、题材、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经典神话改编如何把握“度”——评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周宏亮,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二》)的公映,引发了业界与观众的广泛热议。这部承载着观众殷切期待的作品,试图在大银幕上构筑起一个基于集体记忆与文化想象的共同体,再现上古封神世界那多元叙事交织、充满奇观与张力之景。影片将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封神元素进行拼贴与重组,试图在古老神话与当代文化之间搭建起一座对话的桥梁。电影创作者通过对神话传说的重新改编,在影片中融入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趣味。这种改编方式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当代文化语境的一种回应。同时,该片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瑕疵与问题。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首先,《封神二》作为 “商业片”,在视觉呈现上能给予观众极具震撼力的景观体验。影片大量运用电影工业的前沿技术,构建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异想世界。影片以多维度、多层次的空间构建,为观众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影感受,比如封神世界中神秘的宫殿、宏大的战场,这些空间场景的设置并非单纯的背景铺陈,而是隐喻着故事中的权力结构与人物关系。它在色彩运用、镜头语言上则利用高饱和度色彩与独特的镜头组接,实现了视觉层面的“陌生化”效果,激发观众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全新感知。
在《封神二》的视觉呈现体系中,除了备受争议的“殷郊法相”片段,影片其余部分的特效制作堪称电影工业美学实践的典型范例。殷商与西岐两大阵营分庭抗礼,闻太师大摆十绝阵,在法器施展之际,那如梦似幻、流畅灵动的光影效果,宛如一场视觉的狂欢,直抵观众的感官深处,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宏大战争场面的铺陈,千军万马在银幕上奔腾厮杀,人与神展开惊心动魄的对决,动效的精妙运用使得影片场景极具沉浸感。这种对超自然法术与战争的极致渲染,契合电影“奇观化”叙事策略,借由对视觉盛宴的精心打造,将观众裹挟进战火纷飞的神话世界。它不仅是对神话故事的影像化演绎,更是在文化表意层面,唤起观众对古老神话传说的集体记忆与阐释空间,于视觉震撼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重塑。
其次,邓婵玉这一角色的创新塑造是《封神二》的一抹亮色。原著中的邓婵玉或许仅仅是“父权”制叙事框架下一个扁平的、功能性的武将形象。然而,电影文本对其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塑,不仅删除了邓婵玉丈夫土行孙的角色,还为其加了一段与姬发的感情线。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笔触与影像表达,赋予邓婵玉以丰富的情感层次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其突破性别藩篱,成为具有独立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女性主体。对比影片中“以色侍人”的妲己,邓婵玉作为承载家国大义的“战争符号”,成为女性摆脱性别凝视的象征。当面临理智与情感的艰难抉择时,邓婵玉所展现出的信念与勇气超越了传统性别叙事中对女性柔弱、依附特质的预设。她在困境中的挣扎与独立思考,是对女性内在精神的深度挖掘,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鲜活、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
然而,《封神二》并非十全十美。在叙事上,部分情节严重背离观众的既有认知与社会常识。比如,殷郊吸干元始天尊法力这一情节比较荒谬。在中国道教体系中,元始天尊作为“三清之首”处于神话权力与能力架构的顶端,是具有创世与主宰意味的存在。殷郊虽为殷商太子,身负特殊使命与血脉,但本质上仍是凡人序列,即便有仙缘加身,也远无法与元始天尊的神格相提并论。这种悬殊的力量差距,构建起神话叙事中稳定的秩序,也是传统神话故事逻辑自洽的基础。
再看影片对通天教主形象的“颠覆性”塑造,这一改编无疑是对原著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背离。在原著《封神演义》里,通天教主是截教的掌教,其形象仙风道骨、气势非凡,代表着一种独特的道教文化与哲学理念。他的存在丰富了封神故事的文化层次,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性在神话故事中的体现。然而在影片中,通天教主被塑造成阴森恐怖的“伏地魔”形象,从外貌特征到行为举止都充满西方魔幻元素。这一改变不仅模糊了封神故事独有的东方文化印记,更破坏了原著中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与故事内核的文化自信,使得影片在文化表意上显得浅薄与混乱。如此“大胆”的神话改写,忽视了封神宇宙的民意基础,引起了观众的反感。这是影片在叙事逻辑与人设构思上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应有的历史厚重感。
作为“新瓶装旧酒”的改编电影,既不能让古老的神话传说沦为现代创意的附庸,失去其原有的文化精魂;也不能因循守旧,拒绝与当代文化的对话。《封神二》的探索虽有不足,但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希望未来的电影创作者们在神话改编的道路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经典,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轨道上稳健前行,创作出更多既能契合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又能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优秀作品。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