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快,互联网文艺的发展日益兴盛,环境也愈加复杂,文艺评论应把握时代机遇,面对自身问题,加快迭代创新,建构起新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使文艺评论能够更加有底气、更加从容地面对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文艺生态。
优秀艺术作品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与艺术生活的需要,可谓是以艺术特有的语言、形式,很好地回应了“时代之问”。
在新时代的红色故事里,对奋斗的褒扬、对真理的讴歌、对信仰的礼赞都离不开真挚而醇厚的情感。影视创作者要从情感出发,涵养艺术自觉和文化自觉,努力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创新性表达。
如何写出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地气的文艺评论,怎样用优质的文艺评论成风化人,不仅是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着力点,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着力点,值得文艺评论界认真思考。
其实无论是风格还是品格,最终都要回到“德艺双馨”这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上,即作为一位艺术家,不仅要在人格、品行上端得正,还要在艺术创作上过得关。
对于当下极为浮躁的文艺创作而言,更需要每一位评论家、批评家谨慎对待评价对象,慎重做出自己的评判,这也是对文艺负责,对创作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一个正确态度吧。
文娱明星从事广告代言活动,既要秉承“在商言商”的商业逻辑,更需坚持“成风化人”的文艺操守;而守法,是商业逻辑和文艺操守的共同底线。
近年来,文娱明星广告代言“翻车”现象时有发生,既违背职业操守,又扰乱市场正常秩序,作为公众人物,对文娱领域行业风气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中国评协邀请三位评论家开展讨论,缘事析理、明道正声。
大众传媒(包括互联网)应以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为自己的使命,以美的形式滋润人的心灵,令人向往,令人向上,令人精神振奋,并在这种自发和愉悦的状态中,养成健康的、积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远离那种病态的“饭圈”文化。
这次针对当前文娱领域存在的关联程度高、覆盖范围广、内外因复杂的“综合征”进行全方面有效治理,充分为“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疏通了“血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扫清了“路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消除了“绊脚石”。
新时代的曲艺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对他们思想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人品风格和气度、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学习和传承,“台上说书、台下寻书”,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决抵制恶习流俗,用精湛的技艺、健康的趣味服务人民群众、引领审美风尚,在艺术和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近期文化领域和娱乐行业出现“饭圈”文化、“唯流量论”、“娘炮形象”等不良现象,部分艺人背离公序良俗、违反职业道德、触犯法律法规,败坏了文艺界风气、损害了文艺工作者形象、影响了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本版就此展开讨论,力求明辨是非美丑,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行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