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系列IP如何“重启未来”
——从动画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说开去
在2025年号称“影史最强春节档”上映的6部大片中,《熊出没·重启未来》位列票房第四,为春节档两部动画电影之一,另一部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实际上,两部动画电影所隶属的两大IP系列——“熊出没”系列和“哪吒”系列——不仅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且也正好代表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的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以电影为主要片种、以神话传说为核心题材同时另辟蹊径向历史文化、现实主义拓展的“上海美影厂式”;另一种是电影、电视多片种兼顾,注重原创IP打造及其从电视动画到动画电影并延伸到主题公园的IP跨界开发,类型化创造与工业化运营相结合的“美国迪士尼式”。
当然,两种发展方式由于基点不同朝向刚好相反。“上海美影厂式”通过“改写”追求创新,从传统性、民族化走向现代性、国际化;而“美国迪士尼式”则在国际化的现代主潮中持续沉淀民族基因,努力回归文化传统。最终两种方式分别达成各自的平衡,共同参与建构新的“中国动画学派”。
“熊出没”系列起源于电视动画,与《喜羊羊与灰太狼》一样,实际上沿用的是米高梅经典电视动画《猫和老鼠》的情节模式。“光头强企图偷伐森林却屡被熊大、熊二阻止并惩罚”“狼要吃羊却总被羊逃脱,最后吃到的只是苦头”,与“猫千方百计抓老鼠却反遭老鼠戏弄”的情节模式有着本质上的一致,不仅“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形态相同,而且站在弱势群体立场“扶弱锄强”的底层意识和大众娱乐精神的表达也相似。
从电视动画转向动画电影,“熊出没”系列的最大变化是改变了原来类似《猫和老鼠》的情节模式,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让光头强和熊大、熊二走到一起、成为朋友,不仅消解了原来的矛盾冲突,而且结成了一个“正义联盟”,共同对付另外出现的“大反派”。为此光头强的造型设计也改变了,从原来皮肤黝黑粗糙、鞋拔子脸上留八字胡须的中年丑大叔变成了脸色白净、圆润的美少年。相对于原来的“老”与“丑”,新的光头强造型已可以算是“少”与“美”了,这也体现了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下IP生产消费的特点。也因此,新的系列动画电影的各部往往会创造一个新的“大反派”,同样会根据剧情需要增加若干正面人物,作为配角甚至主角,与贯穿始终的“光头强+熊大、熊二”组合成为更大的“正义联盟”,完成这些影片相对独立的情节叙事和思想内容表达。
这样的创作方式类似于“滚雪球”,随着新的角色加入和新的故事叙述会使原有的IP内容越来越多、雪球越滚越大。这在总体上对“熊出没”系列IP的创新、拓展、做大无疑是有利的,甚至是重要的,并使得这一系列的动画电影创作呈开放状态,从而能够年复一年、一部接着一部不断做下去。然而这种“滚雪球”的创作方式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正如雪球滚大后表面新黏附的雪与最初的处于核心的雪已有很大距离、恐不完全相同且不密切相关了一样,同一系列的新创影片也有可能与原创IP逐渐远离。特别是增加了新的正面主人公和“大BOSS”的作品,更有可能脱离原有IP另成体系,这样便不利于系列IP的核心显示、特征强化和价值沉淀,从而在深层上有碍其持续发展、不断壮大。“熊出没”系列电影显然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熊出没·重启未来》讲述的是一个穿越时空拯救未来的故事:未来世界的小亮追踪逃逸的孢子来到现实世界巧遇光头强,光头强阴差阳错获得了对孢子的免疫能力而与二熊一起跟随小亮穿越到一百年后用小亮父亲发明的高科技净化药水去清除已完全占领未来世界危及人类生存的孢子植物,却遭到除孢子植物之外的不明力量的攻击,最后发现害死小亮父亲、导致孢子危机的罪魁祸首竟是小亮父亲生前的同事,妄想借助孢子植物控制整个世界的守望城城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光头强一行终于战胜了守望城城主,清除了野蛮生长的孢子植物,恢复了未来世界的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
在这个故事中,光头强、熊大、熊二显然都不是第一主角。影片增加了一个新的主角,这个新增的真正主角是在原来的“熊出没”系列中从没出现过的、来自未来世界的小亮。这是一种具有很大风险的创新设计,创新在于它不仅创造了一个帅气、阳光、勇敢、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全新形象,而且讲了一个对于“熊出没”系列来说全新的故事。这里的全新不是故事的模式、内容新,而是小亮这一形象与该系列的关系新。而风险正在于这种新的关系:影片中,小亮作为男一号,在全片的叙事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包括穿越时空、追踪逃逸孢子、巧遇光头强等故事线索的展开,回到未来世界、清除孢子植物、解救人类、拯救世界、追查父亲死因、发现真相等情节发展的推进,与光头强、熊大、熊二结成联盟、组织行动、战胜城主等人物关系的统合。
因此,在这部影片中,如果没有小亮,整个叙事、情节、结构、主题都无法建立甚至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没有光头强和熊大、熊二,影片叙事基本不受影响。问题正在于此:增加全新主角的这一开放式人物和情节的创新设计虽然可以提供新的内容、扩展“熊出没”系列IP的容量,但在这些新内容的表现中,由于实际主角的悄然更换,“熊出没”系列原有主角成为配角、“工具人”,甚至是一个标签。当光头强和熊大、熊二可以从故事情节中剔除而影片叙事仍然完整的时候,这部“熊出没”电影实际上便可能成为以小亮为主角讲述的另一个与“熊出没”系列无关的故事。如果“熊出没”的故事变得与“熊出没”系列无关,这一创新设计也因此会成为“熊出没”的终结者。
如何化解这一风险?如何让“小亮重启未来”仍然还是“熊出没”的故事?该片的解决方案简单而巧妙,就是给了小亮一个“光头强后代——曾孙”的身份。尽管影片没有具体、详尽地交代小亮和光头强的血缘关系,但小亮很确定光头强就是他的曾祖父,不仅在剧情进展中告诉了光头强自己是他的后代,还在最后分别的时候大喊了光头强一声“太爷爷”。这一身份的确定或关系的确立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由此小亮对于“熊出没”系列来说就不再是“外人”,这就使得这个以小亮为第一主角的重启未来的故事不仅仍然是“熊出没”的叙事、没有溢出“熊出没”系列的范围,而且“熊出没”的形象组合或IP体系还拥有了一种自然生命的传承。这种带有自然生命传承性质、色彩的角色形象创造对于IP的成长、“熊出没”系列的拓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熊出没·重启未来》便在开放式创新中把一个重大的风险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风口。
除了基于系列IP创作的形象体系的开放,《熊出没·重启未来》的叙事建构在类型运用上也具有开放的特点。其具体表现为该片运用的不是封闭性的单一类型,而是开放式的多类型兼容,即其主类型为科幻,同时又具有悬疑、侦破、公路、机甲、动作、喜剧、动画等类型元素。这些类型元素与科幻有机融合,由于都是观众喜爱的类型,不仅毫无违和感,反而强化了影片的娱乐性、丰富了影片的可看性、增强了影片的适配性。这应是该片商业化运作的具体表现和具有较大“吸金力”的原因之一。当然,如果该片能够更加突出“喜剧”“动画”两种类型元素,商业效益可能会更高。
众所周知,“喜剧”既是一个戏剧种类,也是最具大众文化、时代特征、娱乐精神和商业效应的影视、动画创作的风格、类型元素。众多实际案例证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喜剧类型特征或喜剧元素鲜明、喜剧性强的作品总能受到观众更多的欢迎。曾经创造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最高纪录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正在创造中国电影票房神话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它们除了生动的情节、深刻的主题、鲜活的形象、精美的制作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具有强烈的喜剧性:情节、细节、人物,时时处处闪烁着喜剧的光辉,以致整个观影过程充满了观众的笑声。这笑声不仅反映了观众的观影状态,也为影片增加了口碑和票房。
“熊出没”系列其实一开始也是具有喜剧性质和特征的动画片,而且熊大、熊二、光头强向来都以幽默、搞笑著称,但不知为什么《熊出没·重启未来》却给人过于严肃的感觉,观影过程观众较为安静。是不是因为“拯救未来世界”的主题太宏大,主人公的任务太艰巨、处境太艰险?可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也一样在表现宏大主题,主人公不也承担艰巨任务、处于险恶环境中吗?其实最高级别的喜剧性恰恰是“含泪的笑”“惊心的笑”“艰难的笑”,这样的笑更加深刻,也更需要智慧。
“动画”也像“喜剧”,既是影视片种,也是创作手法,还是风格类型。作为风格类型,“动画”不仅与特定的创作手法、语言体系相关,而且有着一定的内容规定性。也就是说,动画作为“动画”,它一定得有非动画不具有的表现方式和非动画不能表现的内容——这些正是动画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在,也是动画对于观众的艺术魅力所在,并与想象力和创新性密切相关。《熊出没·重启未来》虽然表现的是动画擅长的科幻题材,其中也运用了一些动画语言,但总体上看,不论是人物的刻画、场景的造型,还是情节、细节的设计,都没有超出迄今真人科幻电影或普通动画作品的表现范围和呈现效果,创新性不够突出,不像《哪吒之魔童闹海》那样不仅创造了1900个特效镜头,而且一个镜头里面竟包含无数个鲜活的形象,以致这些镜头、画面令人无比震撼,同时也是非动画或一般动画绝对无法表现和绝对无法完成的。尖端技术支持下不断超越的无限想象力表达正是动画创作的特点、特长和优势,以此创作的动画作品也才能成为当下和未来“想象力消费”的选择。
《熊出没·重启未来》的开放式叙事还包括其创作的开放性定位,即“合家欢”。所谓合家欢,指的是将动画的观众定位为家庭的所有成员,包括年长的和年幼的,或少年儿童以及成人、老人。这样的“全龄动画”定位既符合动画“全龄艺术”的基本特点,也呼应了该片定档于春节的“贺岁片”性质。但在“合家欢”“贺岁片”的定位中,创作者却有一定的偏向:以小朋友为主要受众群体。这样的偏向是可以理解的,但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能理解的是“熊出没”系列电影本来是来自电视动画IP,跨媒介传承了儿童动画基因。然而电视动画可以以儿童观众为主,而动画电影如果忽视了成人需求,票房可能会大打折扣。实际上,在动画电影观看中,面对儿童的兴趣点成人观众可能会感到无趣;而对于成人感兴趣的情节、细节,儿童却不仅能理解,而且也同样会兴致勃勃。例如在观看相对成人向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电影院中的儿童都跟着成人观众一起哈哈大笑,或神情紧张地关注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既然如此,如果从技术层面和实际效果考虑,动画电影的定位与其偏向儿童,不如偏向成人。
虽然“熊出没”系列单片票房与“哪吒”系列相差比较大,但如果按《哪吒》5年一部、《熊出没》5年5部计算,“熊出没”系列与“哪吒”系列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距离,尤其是“熊出没”系列也曾诞生过近20亿元的单片,关键是如何能够连续出品20亿元的影片。所以对于“熊出没”系列来说,尽管这一部《重启未来》可能票房没有达到预期,但所属系列及其发展方式的特点、优势、实力都在,当然也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期待“熊出没”系列保持特点、发挥优势、解决问题,能够继续有亮眼的电影作品出现。
(作者:盘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