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对打破西方概念标准化模式,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立文化自信和文论自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学理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已有的学术成果看,立足中国现实,守正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古今中西,是学界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基本共识。长期存在而难以解决的是如何将此落到实处,提出标志性概念、理论、方法,有效阐释文学现象,形成进一步推进的基础。在这方面,2023年出版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1]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这部著作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对文艺评论价值体系所做的整体研究,其核心是“价值体系”,“文艺评论”明确其学科定位和研究领域。这一成果的价值与新意,置于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中,可以得到更加清晰的展现。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刘俐俐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01从价值论到价值体系的学术发展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作为哲学重要范畴的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运用于文艺研究,20世纪90年代集中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在进入新世纪后,文艺价值研究依然不温不火,研究也从价值论发展到价值体系研究。《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就是这一发展脉络中的最新学术成果。
在20世纪90年代,文艺价值还是一个新问题,此前出版的文艺理论著作中几乎都没有论及。就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著作来看,基本上是各说各话,没有统一看法,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有研究初期探索性强的特点;同时又对中西价值观内容有所介绍,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文学价值问题,在关系中展开研究等共性特征。黄海澄的《艺术价值论》带有明显从哲学向文艺研究过渡的特点,反对苏联的文艺理论体系,将价值论作为文艺学新的哲学基础,着重从价值与情感等方面展开论述。[2]冯宪光聚焦文学价值研究,认为文学价值是主客体关系的内容,是作家主体对社会生活评价性的反映。[3]李春青的《文学价值学引论》上编从哲学思考、心理学阐释两个方面展开,下编对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历史演变所做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4]敏泽、党圣元的《文学价值论》则是在对中西文学价值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价值观做纵向考察与研究之后,就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论的理论模式及其内涵进行系统阐释,最后一章还专门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学价值论。[5]
进入新世纪之后,关于文艺价值研究的论著不多。代表性的专著主要有程金城的《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6]和姜文振的《文学何为: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7]前者从价值论的角度对20世纪文学做整体思考和剖析,将人与文学的价值关系作为焦点和内在线索,探讨文学价值取向的变动和价值体系的重构;后者以真、善、美、自由、超越等价值观念为聚焦点,从功利之维、教化之维、真实之维、审美之维、心灵之维五个维度,就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这些成果来看,它们以文艺价值为研究对象,同时也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对价值体系的设计与追求。这种状况在刘俐俐主持撰写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中有了明显改变。该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突出了以具体学科为基础的体系建构,将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分为应然和实然两个部分,以实然性为基础,向应然性展开理论探讨和现实实践,由此统合成一个带有综合性的完整体系。这是对以往文艺价值研究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在体系设置、理论阐发等多个方面有所扩展和深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02从实然到应然的体系建构
用场域理论来说,体系就是一个场域,“场域被看作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特定的要素(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体)都是从其与别的要素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特点”[8]。建构体系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坚实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框架,在各种关系中给不同的事物进行定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学界关于体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古代文论体系、《文心雕龙》体系、现代文论体系、当代文论体系、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等方面,建构体系的逻辑框架也各有不同。该著作从实然到应然来建构体系,较之以往是很大的进步。关于应然和实然,18世纪的休谟(David Hume)和康德(Immanuel Kant)都有所论述。从逻辑上讲,“价值实际内含的是人的生活的根据、理由和希望,它的重要维度是‘应该不应该’;而‘应该不应该’总是以未来的理想性状态为准则的,因而价值必定具有未来指向性的特征”[9]。这种实然、应然的划分也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诚如李德顺在其著作《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英译版前言中所说的:“与欧洲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更具有一种以价值哲学为主要线索的传统。由这一传统训练出来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更重视事情的‘应然’方面,并为此而积累了做人做事的丰富智慧;相比而言,我们以往对事情的‘实然’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追求和构建,则显得少些。”[10]哲学如此,文学也是这种情况。
就实然性而言,该著作主要从功能、标准、观念三个相互交织渗透的方面展开,以兼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四个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们的文学功能、批评标准和价值观念进行分析,在由此获得的知识、经验、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应然性文学价值观念假说。因此,该著作的逻辑和内容就是首先对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进行学术史梳理,表明研究原则、方法,中间三个部分就文学价值的实然性部分分别展开论述,最后是应然性部分,五个部分共同构成文艺评论的价值体系。
在以往文学价值的研究著作中,实然性研究和应然性研究往往是混在一起的,即使有所论及,也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像这部著作这样以实然和应然来划分和建构体系的还没有。另外,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理论、现象等有关内容也是大量存在的,只是它们主要以问题和例证的形式出现,边界并不都是清晰的,尤其作为例证的文论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现在该著作将实然性部分和应然性部分分开,并且明确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四个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拓展了研究的边界,而且将以往相对随意的理论问题在体系之中予以明确的定位,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由此体系也更加严谨、明晰、完备。
以最核心的价值范畴为例,对中西方价值范畴进行溯源,对价值发展到价值论进行论述,这些内容在此前的研究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从实然和应然关系展开研究,将文学价值落实到功能、标准、观念三者的相互渗透与交织,并以此展开对具体问题的深层分析,形成不同学科的对照和综合,这较之以往是一种明显的进步。唯其如此,也才能够“以哲学价值论基本原理支持的文学批评‘应然’视角,立足中国语境,切入文学批评在当下应该并可能的状况,就文学需求主体和客体之关系的基本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观念中作为‘硬核’的基本文学批评标准,建立可容纳我国既有文学批评理念与实践经验总结的自洽理论框架”[1]38。
03在融通中创新
在融通中创新,多年来一直是学界发出的主张,难点在于如何落到实处。该著作提出的坚守人文科学特性的理念、坚守和运用人文科学内部深度问题汇合转换的研究方法,是有效推进学术创新的一种可行性路径。具体到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就是要坚守文艺本位,坚持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不能让跨学科方法遮蔽了作为“正题法则科学”的文艺研究;放弃综合性研究立场,进行人文科学内部重大问题的汇合转换。关于坚持文艺研究本位,无需赘述,富有新意的是作为方法论的人文科学内部重大问题的汇合转换。
这一方法论内在的逻辑是:首先不同领域的问题都有共同机制,像生物学的结构的形成、结构的平衡、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等机制,同样存在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各个分支与其范畴也具有生长发展的过程,因此可以对人文科学研究对象做历史性考察与研究;人文科学的范畴、问题随着时代环境或研究的深入而改变,当它们进入当下的共时性平台,特别值得关注与发现的问题会凸显出来,深度转换汇合就有了基础和可能。对于汇合和转换,该著作也有明确的阐释,“汇合是对现实与理论问题发展的判断与回应的结果,是一个问题与范畴转换到另一个问题与范畴的机制”“汇合是转换的基础,转换成新问题是汇合的必然”[1]36。
在这一部分,书中还提供了例证,即以文学经典、故事、方法论三个领域梳理各自发展趋势。就文学经典来说,文学经典的阅读必然推导出读者,具体到叙事性文学经典,则又将问题传递给了故事。“当文学经典问题域将读者阅读及如何阅读作为问题提出时,自然与故事研究的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产生的基本观点相汇合,由此,深入地提出的问题是,读者阅读叙事性文学经典,与其文本承载的故事话语有怎样的关系,或者文本承载的故事话语对于读者在自己脑海中构筑故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这是顺着读者接受理路所提的问题,但此问题的另一侧面则是,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互为联系,文学批评关联着作品,也关联着读者阅读规律与特性,所以,文学经典阅读向故事提出的问题,以及和故事问题汇合后,继而向文学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提出了新的问题。”[1]36
这里例证的逻辑是很清楚的,实际就是打破学科界限,在共时性平台研究深层次问题的会通,即搭建一个全新、具体、具有可施展性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发现学科关联中缺失的理论领域及其学术生长点;在已有研究不足以回应和阐释新问题、新现象时,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便会应运而生,也就实现了学术的创新。运用这种人文科学内部深度问题汇合转换的方法,该著作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新的论述。如论及古代文艺功能时,对“诗可以群”,指出这是一个理论假设命题,突出文学的伦理共属功能,“‘可以’只敞开可能空间,从可群过渡到善群需要不断成熟的文学本体提供理论支撑”[1]55,这种阐发的新意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容易被文艺理论忽略的儿童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该书对其中诸多重要理论问题,像“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学”“儿童文学批评标准”等,也都依据相关成果,运用深度问题汇合转换的方法进行了细致分析,开拓和丰富了文学评论价值体系研究。
04结语
如果说该著作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有借鉴的价值,除了人文科学内部重大问题的汇合转换方法,值得肯定的还有不脱离中国传统,不脱离现实问题,不脱离文学作品。
就继承中国传统来说,对于文艺评论价值体系构建,最直接的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它们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依据和参照。该著作对古代文艺的功能、批评标准、价值观念进行考察,因为有实然和应然的区分,在实际论述中又出现了价值底线和价值理想的不同,集体诗学和个人诗学的不同,批评主体和选本的变化等,所以这三个方面实际涵盖了极多的内容,论述也富有新意,在不少问题上都实现了古与今的融通。
就关注现实问题来说,这几乎是所有论著都会强调的方面。该著作的特点是不仅关注现实,包括关注文学现象如小小说、争议较大的文学评奖等,而且回应现实挑战,来产生多方理论效应。这也是该书匠心独具之处。以小小说为例,它本是微型小说之一,也是近年流行的文学形式。在该著作看来,则不仅是文学形式,还“提示应关注审美的新形式、新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或者文学活动,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观念和美育观念”[1]前言5。也就是说,通过深度挖掘和广泛联系,让文学现象中存在的理论问题、价值观念等充分展现,由此获得多方理论效应。
就文学研究来说,强调回到文本,这是不少学者的共识。该著作的特点是秉持高标准与具体作品对举的批评理念与实践理路。高标准即马、恩所说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这一标准在中国的具体化,在延安时期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在新时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等内容。至于高标准和具体作品批评相向而行,“就是回到具体作品的实际阅读效应,从其艺术魅力的效果出发,由果溯因地探寻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内在机制,也就是找到内在的艺术价值产生的原因”[1]401。
学术研究的有效性总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很难出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这部著作也是如此。一方面,它是一部气势宏大而学理缜密的著作,推进了文艺价值研究;另一方面,它也带有很强的理论探索意味,尤其最后一章“应然性文学价值观念假说”,对这些内容持不同看法可能也在所难免。就当前的文论研究而言,问题的提出有时比解答更有意义。该著作不仅集文艺价值研究之大成,而且大胆创新,对诸多问题做了深度解析,代表和体现了中国文艺价值研究的最新进展,实现了其“前言”所说的“不仅体现国家意志和需要,而且尊重和继承学术史积累,倡导跨越相关学科研究的拓展”这一目的[1]1。
本文注释
[1]刘俐俐等.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
[2]黄海澄.艺术价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冯宪光.文学价值的追求[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
[4]李春青.文学价值学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6]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7]姜文振.文学何为: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8][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43.
[9]郭凤志.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1-46.
[10]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5年01期“特约书评人”栏目。
作者:杨子彦,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