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置一切理论流派的术语行话,对文艺评论做纯现象学描述的话,其本质就是对某个文艺作品的美学质素、实际功能与文艺史意义做出判断。而所有的判断,无论是立足于娱乐消遣的欲望本能,还是建立在教化召唤的基础之上,又或者追寻某种超越性的理念,都有着价值观在背后作为驱动力。所以,价值体系是学科体系、术语体系和话语体系隐形的底层逻辑,对于价值体系进行研究,是文艺评论树立自身合法性和正当性、彰显其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根本途径。
刘俐俐教授领衔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一书,就是对文艺评论的理论建设与相应实践进行研究的著作。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这本书洋洋六十余万字,以文学为抓手,从应然性的文学功能、批评标准、价值观念考察入手,提出应然性文学价值观念的假说。
刘俐俐著,《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年
01
首先,尽管书名采用的是“文艺评论”,但全书使用的术语基本上是“文学批评”,刘俐俐教授开宗明义地对“文学”置换“文艺”以及采用文学批评的理由进行了一般理论意义上的说明。从文艺一般的发展历史进程而言,确乎如此,毕竟文学的起源往往会追溯到歌乐舞一体,书面文学的“纯文学”观念是近代以来才形成的,在这种观念成为主导之前,文学基本上是一种“泛文艺”的状态存在。这一点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尤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少数民族文学可以说是一种“人民文艺”。从发生学上来说,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建构,将曾经一度处于遮蔽状态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发掘出来,提升、总结、书写为一种国家文学知识,突破了士大夫文学、文人文学的惯性框架,体现出文化平权举措。从形态来说,少数民族文学涵括了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电子文学。其中,许多民族具有有语言无文字的情况,尤以流传久远、传播广阔的民间口头文学占有更大比重。口头文学并不单纯是文字的抒情表意,更多是同民众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镶嵌在日常生活与神圣生活之中,从而具有泛文艺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文学评论也即少数民族文艺评论。
进一步申言的话,考虑到媒介环境的变化,现代以来所形成的审美自律的“纯文学”观念也受到了文化融合的冲击,伴随网文、影视、游戏、动漫等新型艺术形态的出现,既有的文学认知面临巨大的挑战。尽管在现有的“文艺”分类之中,“文学”是单独一类,但机构设置往往兼顾历史传统与因利乘便的因素,在学术推进中,很难完全局限在某个学科内部规行矩步。刘俐俐教授的这一提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文学”和“文学批评”扩容与增容,也符合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趋势。
02
其次,刘俐俐教授在总结前人价值论哲学和价值美学的基础上,强调了从实然到应然的价值观念,超越了既有的纯文学价值观,背后隐藏着价值的目的论导向。从社会主义文艺主流价值观来说,“未来—理想性”导向、“人民—总体性”导向、“艺术—综合性”导向,三方面构成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与价值取向。
在这个理念之下,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就被界定为“以哲学价值论基本原理支持的文学批评‘应然’视角,立足中国语境,切入文学批评在当下应该并可能的状况,就文学需求主体和客体之关系的基本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观念中作为‘硬核’的基本文学批评标准,建立可容纳我国既有文学批评理念与实践经验总结的自洽理论框架”。因此,全书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即在区分价值事实与价值理想之后,从价值哲学延伸出文学功能、批评标准和价值观念,在考察上述的实然状况后,提出了审美连续性的文艺价值观念。审美连续性的观念依托于尊重审美经验,覆盖了生活审美与艺术归类,即认可和倡导生活艺术化观念,认可和倡导阐释、艺术制度以及空间的艺术类别确认,强调两者的联结与连续,旨归在于提高人民审美能力,将审美能力看作人民幸福感获得的重要来源,与国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相一致。
回到少数民族文学上来,刘俐俐教授在实然的层面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价值观念归结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三种主要价值观念的互相渗透交织。书中准确地指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主要体现为以民族团结为中心和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想;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体现为对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的强调,民族性往往被理解为民族精神;审美价值观念强调以文本为中心,聚焦文本的审美特性。在应然的层面,则归结为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并且创造性地借用了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学者赫勒的“为我们意识”理论,认为文体共享、情感共享,构成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资源。循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向世界展示整体性与差异性兼容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导向于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如此一来,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实际上就不再限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而成为带有凸显中国文化特质的普遍性文学。
03
再次,刘俐俐教授从理论建设与实践层面对文艺评论价值体系进行了总体性探讨,但少数民族文学价值的具体体现尚未展开,本文试简要加以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平等团结、文化平权共享的理念下,民族文学由民间文学起步,从原先被遮蔽的状态浮出水面,获得了“可感性的再分配”(朗西埃语),延伸及作家文学和后来的网络文学。这是对前现代时期和现代早期文化秩序和知识等级的重整,民族文学塑造了多样性的中国人民形象,讲述各民族共同经历的历史与现实,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传播了中国声音与中国价值。通过“形象—想象—认知”的思维递进,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进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既是审美,也是宣传,同时也是文化生产与消费,以及弥散性的普遍文学生活,这些成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少数民族文学价值具体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功能。作为历史的见证、现实的创造、心灵的图像、情感的文献,民族文学具有一般性的宣传、教育、娱乐、审美、精神治疗与文化产业的功能,同时也有其与地域、族群、信仰、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独特功能。第二,美学。《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盘瓠神话、彝族克智论辩、羌族释比典籍、苗族蝴蝶妈妈古歌、纳西族东巴经述、维吾尔族达斯坦、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蒙古族乌力格尔、达斡尔族乌钦、鄂伦春族摩苏昆、满族说部、壮族嘹歌……承载在“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的各种故事、歌谣与谚语,以及正蓬勃兴起的多媒体融合形式,显示出民族文学在口头、书面、音视频表述中,溢出于现代纯文学观的丰饶样态,并为新时代的美学理论与美学生活提供参照与补充。第三,理念。语言上的复杂,文类上的繁复,题材上的富厚,技巧与美学上的增殖,折射的是多元共生、协调通和的意识。它们在历史渊源、文化习俗、审美风尚上显示出的独特价值,表现为扩容了的“文学”空间,回到本土传统和历史现场的文学生活之中,改写了现代“文学”的观念,让文学同民众之间建立起有效而密切的关联,成为新时代文化坚实的知识基础。
如果说上述提炼更多处于刘俐俐教授所说的实然性,那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应然性,就是建立在从“满天星斗”到“重瓣花朵”,再由历史至现实的“多元一体”的逐步深入过程。
讨论某种文艺作品的价值,很容易流于主观。因为文艺需求、创作、传播与消费的各个不同环节,很难归纳出某种共同利益。事情的另一面是,文艺活动是一种多向互动、指向于交流的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必然要求参与者的责任担当与道德信念,尽管共同利益不太可能统一,文艺却有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经由实然到应然,其他各个二级学科基于各自研究的路径,应该也可以伸展出更为开阔和高远的境界。我想这就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5年01期“特约书评人”栏目。
(作者:刘大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