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eepSeek火得不得了。于是,关于AI(人工智能)写作的讨论,又一次成为了网上的热潮。的确,网络的兴起,为写作者带来了发表便利;AI的发展,促进了全民写作。与此同时,它对专业写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尚待进一步观察。
DeepSeek在诗歌圈中引起的震动尤其强烈。这与DeepSeek在写诗、评诗中的“优秀表现”有关。尤其是古诗写作,真是有模有样,人写与机写难分。大家知道,汉语是独立方块文字,古代汉语写作具有以单音节词为主以及松散的语法结构等基本特征。这就使得古代汉语的写作依托平仄、押韵等外在形式,自带一定的诗意。古代的杰出诗人们在这样的诗歌形式中注入了丰富的生命体验,造就了辉煌的诗歌历史。旧体诗是经过长时段里一代代人逐渐完善而成的范式、模型,而且首先是一个知识性的模型。其格律与规则,对于今人写作来说是一个并不算低的门槛。但在AI面前,这个模型露出了它的命门。在固定知识和可以量化的模型面前,人远不如机器——因为跟AI比较起来,知识性学习的速度较慢恰恰正是人类的软肋。AI写作是在设定的程序和算法下依托大数据进行工作。经过AI对汉字的排列之后,那些自带诗意的汉字和形式,进一步凸显出了诗意。
随着语言的演变,新诗写作使用的是白话文,而且缺乏外在形式的加持。因此,要创造诗意,新诗人就必得凭借自己的技艺对词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予以挑选、调配。恰恰是在这一点上,AI生成的现代新诗,往往呈现出有句无篇以及千篇一律的自我重复特征。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作品,与人类写的作品很像,但仔细辨认,还是大体能品出“AI味”来。但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会写出更多我们无法辨识的古诗和新诗。但这也从另外的维度来促使我们反思:很多的人类诗作,是不是本来就太“AI”了?读者呼唤的是更多具有个性的作品。我们知道,具有主体性的诗人之所以有价值、被铭记、受尊敬,是因为其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共名之下,对个性化的辨识越来越困难,但也越来越重要。它是写作的真正意义。
从目前来看,AI迅速发展对文字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但它也只是提升文字工作者工作效率的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人自身。比如,我们把一首写得很平庸的诗交给AI评论,它可以用非常专业的述语、学术论文的模式,阐释得你脸红心跳,不敢相信自己写得这么好。通过仔细分析Al的“诗评”,你会发现这些貌似行话并没有对诗意、诗境作出独到的见解,谁都可以对号入座。当然,这种讨好型的诗评也跟你发出的指令有关,如果你允许AI“骂人”,它立马就会生成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评语,变得尖锐起来。一般来说,对诗歌的评价有两个不同层级的标准。首先是事实层面的“是不是”,其次是价值层面的“好不好”。对于AI而言,事实与价值在实际的评价中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混淆了。如此,算不算是AI评诗普遍的硬伤呢?
写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思考的结果。AI写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无法逃避,也无需焦虑。就目前而言,AI还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主体的自由意志和心灵情性。这一点刚好呈现出人类写作与机器写作的区分。从这个角度上看,AI写作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信息收集后的编辑排版。正是这一“机器人写作”特征,使得AI生成的文字,虽然看似丰富,但实际没有情感上的感知力,缺乏活力和灵魂。
总之,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今天的写作可以依托AI这一重要工具,但更得依托人类自身丰富的经验与细腻的情感。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AI,那就让我们使用它,超越它,并在这一进程中彰显人类写作真正的独特性和新价值。
(作者:马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