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麒鸣——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展》现场(图片来源:“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微信公号)
一
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的《与时麒鸣——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展》,拉开了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的大幕,以翔实史料、权威解读全方位展现周信芳作为戏曲艺术一代宗师的杰出成就。
一个好的展览,其基石必然是历史和辩证的研究成果。283件展品(包括79件实物、185幅图片和19段音视频),经过紧凑有致的布局、朴实简明的注解,构成了一场对周信芳演剧经历、艺术成就和文化精神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叙述。周信芳的人生变化乃至于社会变革、时代变迁则或隐或显于其中,更显展览之开阔与厚重。
展览以一张《海上麒麟·周信芳演艺地图》作“龙头”。这一出自当下“文旅结合”的布展思维,基于周信芳以上海为主的演艺版图,可谓恰切。主办方根据史料所载,在上海中心城区图中标出了14处他经常演出的场所,让观众循着周信芳的足迹,从场所的名称、舞台的变化中察知近现代中国戏曲演艺业态、观演模式的变迁,进而感知以周信芳为代表的戏曲艺人胼手胝足、守正创新的心路历程。
展览的主体由四个板块构成,内容各异,彼此穿插衔接,形成整体。其中周信芳的戏单、海报、剧照、戏服等多以传统展陈方式,呈现“整旧如旧”的年代感;而唱片、影片则多以声光电设备再生,如高清修复版《斩经堂》及《清风亭》《徐策跑城》《乌龙院》片段,还有以AI技术重制的动态剧照,呈现历久弥新的时代感。
二
“身临麒境”板块展示周信芳7岁登台前后学艺、从艺的交织行路。就在“演艺地图”的背后,有一张《南北求索——周信芳学艺地图》,勾勒出他在各地边学边演、转益多师的轨迹。这种“演中学、学中演”的模式对其成长的作用既大又快。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他悟得了“学众所长,为我所用”的道理,早早打下了不宗任何一派,而是发扬个性、自成一派的想法。回头看来,他大致通过三步达成自己的目标:第一步是广学杂收并使各项技艺在自己身上成为有机的整体。第二步是使有机整体的技能完全融入角色创造、剧情演绎并达成生动的表演和鲜明的风格。第三步是使上述两点为整个演剧系统服务,为观众提供全面立体、运动发展的整体审美享受。
周信芳不仅重“唱”,而且重“做”;不仅演好自己的戏,而且配好他人的戏,其目的就是重“戏的全部”。展品中有一张1922年5月4日的戏单《追韩信》,他竟然不扮老生萧何而饰花脸韩信,这既表明他的行当全面,更证明他对次要角色的重视。他以大量的剧目实践和经验总结,完成了对麒派剧目乃至京剧戏剧性、整体性的构建,从而纠正了业内外一度盛行的片面追求唯美、把表演纯视为“玩意儿”的形式主义倾向。
这个实践的过程是极艰辛的,前有辗转求学的不易,后有化用融汇的难能,非有大志向、大觉悟、大毅力者不能办到。展品中有一册《周信芳戏目》,为他在1911年手抄,这是迄今所见他最早的手稿。在一笔一画和字里行间,观众可以感觉其从小即有的坚韧耐力、到老不变的强大定力。
“麒开艺境”板块展示周信芳的艺术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周信芳组建“移风社”并在全国巡演,为全国同胞送去正义的力量和艺术的抚慰。展品中有一张他演出《明末遗恨》时在后台的留影,该剧重在表现亡国之痛,影射当局的腐败误国和不抵抗政策。
周信芳很早就涉足剧场的经营。他不仅追求市场的繁荣兴旺,更是注重发挥戏剧的教育功能和艺人的社会责任,主张以“知道世事潮流,合乎观众心理”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的传统剧目去芜存菁,重在表达忠诚正义、无私无畏;他的新编剧目,从《宋教仁遇害》《王莽篡位》到《徽钦二帝》《明末遗恨》,再到展品中《文天祥》《史可法》的演出广告,清晰而坚定地表达了他针砭时弊的旨向,具有弘扬正道、激励民心的作用。无论传统戏还是新编剧,周信芳的戏大多具有时代能量,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
三
“麒光熠彩”板块集中展示周信芳的创作成果,尤其是他塑造的萧何、徐策、吴汉、宋江等一大批流光溢彩的舞台艺术形象。周信芳一生演出剧目约600部,其中数十部为代表作,这也是主办方最着意展示的部分,还特意用数字技术将《徐策跑城》《封神榜》二剧作了加工。例如,《徐策跑城》仅15分钟,却是麒派守正创新、点铁成金的集大成之作。该剧原为徽戏剧目,徐策形象老迈不堪,身段弱,唱腔柔,虽好听但无力,与其身份、气质尤其是情绪、形态不符。周信芳从王鸿寿(三麻子)的改进出发,继续探究人物内心情绪,探索形体表达、唱腔安排,以强大的艺术想象力激发出空前的艺术创造力,推演了徐策从“往日行走走不动”到“今日行走快如风”的情感逻辑,从而“抓住了主人公感情发展到高峰的一段时刻,加以放大、渲染、夸张地表现”。该剧足以证明,精湛、放大、夸张、美妙的技艺,唯有附着在真的生活和真的感情上,才会产生真的艺术性。在表演上周信芳做到了真情与技艺的打通,故而实现了演员与角色的浑然一体。
那么,真情从何而来?周信芳强调了生活感悟与知识感知的融汇,“涉猎愈多、知识愈广博,在角色创造时才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才能对人物性格挖得更深”。另一方面,“他吸收地方戏曲的经验,吸取话剧电影的经验,使他在表演上有多样性”(阿甲《从〈四进士〉谈周信芳先生的舞台艺术》)。周信芳认为,话剧、电影的写实表演手法能令京剧舞台上的“人物生动真实,使观众受到深刻的感染”。
周信芳不但注重情感技艺的平衡,更是追求整个表演的平衡,故而从不把“唱工戏”和“做工戏”、主角和配角机械地割裂开来。他不但注重“整体的演出”,更着意创造“整体的戏剧”,为此他广泛涉足编导、音乐、服化和舞美,甚至亲自编写剧本。展品中有一个《申报》广告,是1925年他演连台本戏《汉刘邦统一灭秦楚》,上有“周君信芳主编导演”字样,是为开京剧界导演先河之举。
“麒艺流芳”板块,通过“芳相映”“艺相传”“友相契”三个章节来展示周信芳向弟子授艺和传道,与戏剧、影视、文学、文化界人士的合作与友谊。周信芳的艺术和文化影响早已超越了行当、超越了剧种,也超越了时代。上海京剧院在改革开放后的主要创演成果,从《盘丝洞》到《廉吏于成龙》再到《成败萧何》《春秋二胥》,都是沿着周信芳精神不断前行的。《曹操与杨修》全剧虽没有一个麒派老生,也没有一句麒派唱腔,“但整个舞台的韵律、风貌,全是麒派”(马科语),被全国戏曲界公认为“周信芳演剧精神的胜利”。
斯人为艺术而生,此艺为时代而鸣。周信芳守古典戏剧之正,达现代艺术之新,以中国式审美的逻辑和感性,加上现代化手段的吸收和表达,最终呈现出真与美相融的内核、雅与俗共赏的外延。该展以大量的作品、大量的言论、大量的档案资料,通过学理性的编织,向所有观众呈现出一位通透而繁茂、鲜明又深沉的大师形象。这个形象见证了百年巨变的中国史,实现了古典艺术的现代化,更映射着当代理想的文艺创作,昭示着文化建设的方向。
(作者:胡晓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