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主承办单位领导包揽某摄影大赛19个奖项引争议
【观点】公开透明,方有助于权力和艺术之间的利益绝缘
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摄影评奖,却因网友对其公正性的质疑引起轩然大波。事情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评奖则为“镜头里的小金”摄影大赛。媒体报道称,大赛出现3位主承办单位的领导包揽19个奖项的情况,被网友质疑有“向相关人员输送利益的嫌疑” 。虽然事后当地有关方面对此事作了说明,并表示将督促大赛执行单位对大赛的活动规则、评选流程给予公开,但不少人还是如鲠在喉。
当地有关方面的态度还算诚恳,其所作的说明里,诸如隐匿作者姓名、作品标题进行评选,之后又对评选结果给予封存,等等,也是人所常见的赛事规范。然而,网友的质疑并非全无道理。为何?知之不足,是为可疑。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或许某个时间以来,一些人对赛事的阳光运行不够在意,从而淤积了公众情绪。
这情绪要表达的意思,表面是领导可能没有那么高的水准,包揽式地得奖实在很夸张甚至“很过分” ,以此推之必有猫腻。然而,看古往今来,多少优秀的艺术家是领导乃至大领导,如爱敲羯鼓的作曲家唐玄宗、创出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还有像韩愈、苏轼、范仲淹等。除了耽误正事的几个,在公务之余,有文艺之风雅,倒也无碍。很显然,公众情绪并非落脚到领导不能搞文艺创作,而是深恶权力向艺术寻租。
“镜头里的小金”摄影大赛引起争议,目前当然还不能过早定论真相。待一应事项公布,疑窦解开,公众亦重拾信任和信心,那自然是最好的。但这并不代表思考就此打住。事实上,现实中不乏评奖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某些赛事活动中,主承办方往往涉及批文、经费、场地等,主管部门或相关方面提供了支持,或者直接参与其中,其领导获得“关照”就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更甚者,有的人本身手操权柄,却同时扮演运动员和裁判员,如何让人信任?
在一些包夹潜规则、利益输送的氛围中,难免充斥打招呼、假投票,评奖的公正性、严肃性就被戏耍,艺术风雅蒙垢而沦为低俗交易,发现人才佳作、推动文艺发展的评奖指向变成了幌子。其害处,一是打击文艺人才的积极性,沦丧评奖的公信力;二是为权力寻租、滋生腐败提供温床,假道艺术、暗渡陈仓。去年以来,“雅贿”在中纪委各类通报中时有出现,其中秦玉海案就堪称警示。
凡阴暗,都经不起阳光,无论是杜绝腐败还是避免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切公之于众。通过对评奖运行机制的回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是关键之所在。2015年,有关部委对文艺评奖进行清理整顿,提出落实评委实名制及遴选、回避、轮换、保密等制度,严禁相关工作人员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作品参与所在部门主办的各类评奖。这些举措,在权力和艺术之间设定了利益的绝缘体,可谓有力有效。
小金县举办摄影大赛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却给人“曲径通幽”的印象,看来还是没有吃透精神。而且,就评奖本应有的公开透明方面,也尚有工作余地。只希望真相能经得住公众的审视,则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把评奖晒到阳光底下,以公开见其公平、公正,不光是此次摄影大赛,在各类评选、评奖和比赛中,亦应如是。那么,潜规则、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失去土壤,自然会从这里消失。公开透明,更见风清气正。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