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文艺评论是讲方向、出精品、领风尚的有力抓手。文艺评论既要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也要评文艺作品。思潮和现象是通过具体作品反映出来的,只有评价作品才能够贴得近、评得准。
一件文艺作品问世,评判其好坏,需要文艺评论家的专业声音。因为作为专家,本身就是根底扎实、见识超群、才情勃发,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比较精通,或者说有独到的见解的人。他们看待作品时看得出门道,说得出好坏,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舆论。
因此,现实中每逢有影视作品、文学大作问世,制作方为了票房经济,自然少不了邀请文艺评论人去捧场。但由此带来的往往却是,由于利益驱动,一些人盲目地无原则乱捧,作品中充满着溢美的、谄媚的、甜腻腻的词汇,这种由华词丽句堆砌的文艺评论,充其量算是一种广告软文。
当然也有不肉麻的文艺评论,却走向了另外的极端。那就是面对一个作品,不是站在公正立场上去看待,动辄“盖帽子”“打棍子”,有些人甚至连看都没看过作品,就在那里凭道听途说来评头论足,言词中透露出的肤浅令人生厌。
文艺品质的大提升,文艺事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真正权威的文艺批评大家去引领方向。著名文学评论家樊发稼曾说过,“本真意义上的批评家,必须目光如炬,火眼金睛,绝不为权势左右,具有为真理、为最高美学原则而不畏抗争的非凡勇气;他们是捍卫文艺基本准则和艺术规律的不屈斗士。”应该说,这是文艺评论家的风骨。作为每个文艺评论人,都应该具备樊老所说的这种品格,也希望在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类似的文艺评论家,来引领文艺评论思潮。
文艺繁荣需要“百花齐放”,文艺评论也要“兼收并蓄”。除了文艺批评家,笔者以为,还需发挥广大网友的智慧,让群众智慧为文艺创作引路。实际上,广大群众对生活接触最广、感受最深、了解最多,对文艺作品的好坏最有发言权。实践也证明,在广大网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比如各网站的网友跟评中不时会冒出“神回复”,话虽短语却精,可谓网友智慧之结晶。
这是文艺繁荣最好的时代。去年中央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可以期许的是,在未来将有一大批文艺作品问世,文艺界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如果说,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也希望在文艺创作高峰到来的同时,我们的文艺评论界能破除圈子、票子等诱惑,凸显独立精神,涌现出更多评论大家,为中国文艺把脉问诊。更希望广大网友能够争相参与,发表真知灼见,为中国文艺评论增加多样化声音,那么中国文艺繁荣的春天将早一日到来。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