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文学批评是不足还是过剩?

2016-12-20 阅读: 来源:新蓝网 作者: 收藏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因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动,文学内部的深层异动,面临着接续不断的严重冲击,遇到少有的巨大挑战:一个相对滞后的批评,在面对一个不断更变的文学;一个相对萎缩的批评,在应对一个不断放大的文坛。但事实上,文学批评家们并没有为之气馁,文学批评也没有止步不前,仍然在审时度势中不断调整,依然在左冲右突中奋勉前行。

  透过现象看内在问题

  长篇小说因为篇幅较大、分量较重,一向为文坛内外所广泛关注,而对年度长篇小说新作的跟踪评介,也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点。2014年到2015年间,一些小说名家先后推出自己的长篇新作,其中一些作品在乡土中国的变迁、乡土伦理的嬗变方面,既突破了作家以往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乡土文学的写作。批评家们用不同视角的阅读体会给出了自己的批评解说。如雷达、陈福民等人评论阎真的《活着之上》,孟繁华、陈晓明、岳雯、牛玉秋等人评论王跃文的《爱历元年》,孙郁等人评论宁肯的《三个三重奏》,彭敏等人评论徐则臣的《耶路撒冷》等。文学批评的要义是发现好作品,有些作者声名并不显赫,但作品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会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并得到相对充分的肯定。

文学批评是不足还是过剩?

(图源于网络)

  2015年8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之后,有关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与作品的评论,在一个时期形成热点。这里既有评论具体作家作品的,也有从茅奖获奖作品来观察长篇小说发展的。获奖作品何以成为精品,获奖作家何以形成独特风格,在这里都有细切的阅读与精到的评说。2012年到2016年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荣获雨果文学奖,曹文轩荣获安徒生文学奖,其间都有为数不少的评论文章及时跟进,评说作家获奖的根据与缘由,论述作家创作的成就与特色。这些评论,以对获奖作家与作品的细致阅读与集束论评,使文学批评起到了解读文学精品,引导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

  年度文学创作的宏观考察与整体综评,越来越重要。在这方面,小型的年度报告,有中国作协创研部撰著的《年度中国文学发展状况》。大型的年度文学报告,有白烨主持的课题组撰著的《年度文情报告》(也称《文学蓝皮书》),这个起始于2003年的文情报告,分10个专题,从各类创作到理论批评,从文学声音到文坛资讯,都有较为全面的记述与概要的反映。除了这两份出自团队作者的年度文学报告,出自个人之手的年度文学创作综述,也逐步增多,蔚为大观。

  这些年来,在一些作家作品的论评中,一些批评家力求透过现象看内在,循着倾向找问题,使得他们的评论文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定的问题意识,其所论问题也给人们造成了强烈的印象。在近年来的文学批评中,在观现象、察倾向方面做得较为出色也较有影响的,是批评家雷达。另一位具有较强问题意识的文学批评家是孟繁华,他在2012年间曾以一篇《乡村文明的崩溃与“50后”的终结》触及时下较为敏感的乡土写作传统与“50后”的写作状况的评估问题。

  网络文学研究五个重镇

文学批评是不足还是过剩?

(图源于网络)

  网络文学的研究是随着网络文学的市场拓展与写作进展逐步展开和推进的。一开始,关注与热议网络文学的主要是来自传统文学领域的研究者与评论家。既有的文学观念使得他们的看法不免带有以传统的眼光打量网络文学的明显特点。后来,随着一些研究者对于网络文学作家创作的持续跟踪与文本阅读,一些出自传统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逐渐在网络文学研究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在网络文学批评上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

  从目前初步形成的格局看,当前的网络文学研究已大致形成五个重镇,并分别以中国作协“中国作家网”、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南大学文学院、杭州师大动漫学院、山东师大文学院为团队代表,他们各自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业已形成各有侧重的研究特点。而在网络文学研究刊物方面,创办较早影响也较大的,先后有广东作协主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不定期的《网络文学评论》,浙江作家协会、浙江网络作家协会主办的《华语网络文学研究》(不定期,已出1、2期)。2016年9月,广东作协经有关方面审核批准获取了《网络文学评论》的正式刊号,使得此刊成为国内第一种网络文学评论的纸质传媒。

  在网络文学研究中,一些研讨会起到了沟通信息、交流意见和推进研究的重要作用。如2014年6月,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举办的“网络文学再认识”的研讨会。2014年7月,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光明日报社文艺部共同举办的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尤其是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分别于上海、广州举办的首届和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与研究者,经营者与管理者等各个方面的人士齐聚一堂,跨界交流、相互沟通,在网络文学的许多重要问题上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取得了丰富的收获。

  文学批评要有批评精神

  谈到如何改变文学批评现状,一些论者首先提到要真正回到文学现场,密切联系创作实际。钱小芊以博鳌文学论坛为例,论说了关注中国经验、介入文学现场开展文学批评的可行性与重要性。雷达在《文学批评的“过剩”与“不足”》一文里指出批评的矛盾与尴尬在于一方面“过剩”,一方面又“不足”。黄力之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文学批评的弊病,他在《文学批评主体性的阙如与滥用》一文中指出现在文学批评的问题,一方面是批评者主体性阙如,另一方面是滥用主体性。

  文学批评要有批评精神,是文学批评现状反思中的另外一个焦点。朱辉军在《文艺评论要有批评的锋芒》的文章中指出,人们不满于批评的,主要是批评缺乏批评的锋芒,不能对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等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给人以茅塞顿开的启迪。因此,改进文学评论,首要的就是应恢复其批评的锋芒,重建其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

  樊星在《良好的批评氛围需要各方共建》的文章里提出文学批评需要建立良好的氛围,这既需要作家养成豁达的胸襟、评论界远离不正之风,也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吸取前车之鉴,以宽容的胸怀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杨庆祥在《文学批评的文化责任》一文里提出抛开西方强加于我们的自我认知,找到新的方法论,建构具有中国视野或者中国立场的文学批评。刘大先也在《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中提出,要重提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如此角度不同又自有见地的意见体现了批评家自我反省的多维与多向,也表明了文艺批评需要从多个方面予以改进与加强。

  与文学创作新人层出不穷,从“30后”到“90后”七代人同台演出相比,文学批评的队伍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后续力量明显不足。目前,活跃于文坛的年轻批评家,既有出道较早的“75后”、“80后”群体的批评新秀,如黄平、金理、金赫楠、刘涛、刘大先、霍俊明、张定浩、黄德海、何同彬、傅逸尘、饶翔、周明全等人,又有近年涌现出来的岳雯、王敏、项静、陈思、徐刚、丛治辰、王鹏程、李振、马兵、方岩、杨辉、杨晓帆、刘芳坤、黄相宜等人。他们的批评表现出年轻一代特有的锐气与生气,关注新的创作形态与新的文学代际,新的文坛话题,逐步与比他们年长的批评家们拉开距离,并显示出他们自己的优势所在。

 

  延伸阅读:

  文艺评论期刊“三剑客”:真诚“亮剑”

  《文学评论》2016年总目录来了,先睹为快!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