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都市与乡愁”城市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于2016年12月18日举行。此篇为论坛主旨演讲综述。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
北京现代城市文化的变迁
城市文化传承与更新爆发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景观风貌格局,另外是城市人形态,包括城市人行为特性。前者是物质层面,后者是精神层面。城市文化讨论同时关注城市人文情态,而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第一个问题是近代北京文化的主体与特性。近代北京文化的主体是北京城了中等阶层居民,现在社会科学语言来说中产阶级市民。当然这个阶级包含不同的差别,因此没有确定的所指。但大致有一个边际——小康、有一定文化、看中教育生活稳定、居住和拥有独立的四合院家庭。总之,知书达礼是北京人推崇的人格。北京人不迷信,对宗教的态度较大,自然理性是他们的信仰,北京人的性格带有相当的古典性和气质,看惯了各地官商来往频繁,北京人就具备了大方大气。
第二,解放后,北京文化的历史与破坏。文革前,城市文化在17年间变化不大。1964年发起阶级斗争路线和阶级政策开始对胡同文化造成压力。从前老城区北京人的温良恭俭让的文化被破坏了。但是文化革命运动没有彻底改变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幸的是80后90后一代新人在全新的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第三,新北京文化和老北京文化。解放后庞大的中央政府的重建与发展,使得北京开始被成为移民城市。90年代以来,外来移民越来越多,移民文化对当代北京文化发生多方面重大影响。
北京的文化传承绝不应当是在语言上,而是传承北京文化历来被推崇的价值观,生活观,融合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南开大学历史系王先明教授
路在何方——乡土中国百年进程的历史反思
近年来,"乡愁"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语。尽管对"乡愁"的解读可以多种多样,但这个话语的瞬间趋热却也反映了一个当下最大的现实:即中国的城乡差距正在变为城乡撕裂。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我们前进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日趋失重的历史进程
百年历史演进的大格局是:中国农业从传统"重农抑商"演变为"重商轻农",再变为"重工轻农"。其间,面对工农业严重失衡问题时虽然时有调适,也只是补救一时之困,并未影响历史演进大势。1979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发展,农业持续处于失重态势,而且这一趋势未来一定时间内没有可能改变。
二、农民:日趋失位的历史演进
农民地位的急速下降始于近代。新中国建立后虽曾略有改观,但在工业建设为主导城市建设为重点的政策和方向的引导下,农民的地位依然处于下向走势。尤其是1958年开始实施严格限制城乡居民流动的户籍制度,以及高度集体化的体制,从而把农民死死限定在了农村,其人身与经济自由限制程度前所未有!在整个国家社会结构序列中,农民是地位最低的一个阶层:无论是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医疗还是政治权利上。
三、农村:日渐失范的乡村文化
近百年来,传统中国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破解,从而形成了城乡背离化发展的模式,即都市日愈繁荣,农村日益衰落,遂造成持续不绝的乡村危机。近百年来持续出现的乡村危机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而是"中国旧社会构造遭到破坏"之后,"就是文化失调;--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 亦即乡土中国处在一个旧的文化规范破坏,新的文化规范未立,人心无所适从的境况。
乡村社会缺失精英力量坚固的维系,也缺失培育乡村精英的完善制度设计。整个教育制度建设是偏向于城市的。另外,由于文化失范,精英流失,乡村文化规范重建困难,造成乡村社会失序问题严峻。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十分揪心的问题。
四、深刻的历史反思
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每一步,都是以农民农业农村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农民阶层的祖辈、父辈和子代的牺牲,成就了今天的现代化业绩。问题端在于,如果现代化的巨大成果能够与农民、农村和农业适时共享的话,我们相信中国农村不会是如此境况。农业,失重不可失衡;农民,失落不可失位; 农村,失范不可失序。谢谢大家。
北京大学历史系欧阳哲生教授
胡适的北京情缘
这次我提交的论文是将我自己的两个爱好结合起来,一个是胡适运动,一个是北京文化研究,所以就是胡适在北京的生活史。
下面看胡适在北京的生活状态,衣食住行。首先看居住,他在五处都有租房。再看衣着,发现胡适在北大任教时照片不管个人单影还是与他人合影都是清一色中式服装,胡适没有西方的味道,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学者。胡适结交外国友人很多,他经常出现有洋味的饭店,比如六国饭店、德国饭店、北京饭店等等。再看他的行,胡适住在中国有自备人力车,雇人拉,后来自己购买了一个车。
第二部分是胡适的业余娱乐和运动。他利用闲暇时间的活动有打球、洗浴、打牌。在工作紧张之余会抽闲去泡澡堂。胡适看戏,胡适日记至少有40次看戏的经历。
第三部分是胡适的购书和藏书。在他的日记中多处关于购书的记录。
第四是胡适北京的社交活动。主要有三个社交圈,第一是他的老乡圈。第二个交际圈是留学欧美的同学。第三个圈子是编辑刊物的同仁。
第五部分是胡适笔下的北京风光。胡适并没有留存关于北京的长篇大作,但是在他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他观察北京的议论,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他游览北京石山长城等地的看法。胡适还推荐了本外国人有关北京的著作,北京歌谣和燕京胜地(音)。
最后是文章的结论,北京带给胡适的是文化存在,北京作为千年的古都与新的外来文化对接时,焕发出新的活力,京城文化之中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并且创造了新文化的辉煌。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曙光教授
城市的气息何以使人自由
乡愁另一面就是自由,自由意味着我们向往世界向往未来,乡愁意味着我们对大地和故乡的眷恋,所以我重点是讲自由的问题,城市自由的问题。
人的自由与城市的自治使欧洲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于是有了“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谚语。在15-18世纪物质文明和经济资本主义的书中,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全面体现,既能够让人能力多方面发挥也能够多方面满足人的需要,城市的气息让人感觉自由。
我重点还是想就明朝的城市给大家做一些解释。最后数次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到宋元时期,南京的经济已经非常繁荣了。这样以来,一方面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动了北方,另一方面明朝的政权也更趋落后。严格的中央集权市政方针是保护落后的经济,维护王权的安全。种种资料和数据说明,口岸城市是中国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现代化的典范,因此这些得风气之先的城市长期承受中西古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新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后,工人阶级领导的意识形态一度让我们形成城市主导引导农村的城市发展思想,但是由于在城市消灭资本家阶级和私有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政策,结果农村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中国后来的变化,可以说一方面是农村包围城市,另一方面沿海对内地的影响和带动。然而刚刚开放的中国恰好遭遇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中国现代化的城市出现的许多奇奇怪怪的建筑,这些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的建筑,并没有让人产生亲切感,我们需要考察更具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政府对当地经济的发展重视和大力扶持,由于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支配许多资源,作为政府在这个城市吸引大批青年学生农民工留城和进城的,然而高居不下的房价和孩子上学问题,使城乡结合部成为蚁族。
在今天已经建立繁荣市场的大城市,如果依靠权力金字塔的堡垒,没有确立起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城市,一旦失去政治地位很容易陷入停止和衰败的状况。中国城市如何为自己定位,这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谢谢各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所阎崇年研究员
城市与乡愁的历史思考
乡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是今天寸木的问题。史学是研究过去,社会学是研究当下,未来学是研究未来的。乡愁的问题不是研究才有的,也不是中国才有了从有了城市就开始有了乡愁了。有乡村人往城市中去,到了城市里头不适应乡愁就来了。
乡愁在过去的表现,我自己总结了五愁,第一个愁,就是交通的愁。马上要过年了,就考虑到回家过年交通的问题。第二是工作,今天工作,我有一次看到招工十万人报名,挤着工作,公务员有时候最多是50人抢一个名额,工作不容易。过去也不容易,过去打工到北京来做事情恨不容易。第三,住房愁。现在看媒体,有些报住房很困难,买不起房,我们有些大学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之后买不起房,我就回想一下住房的愁。还有孤独,一个人背景在北京,孤独是特别难想象的。第五文化愁,农村人到城市来,文化差异非常大。
所以我举这五个例子,交通之愁、工作之愁、住房之愁、孤独之愁和文化之愁,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所以解决愁不急也不行,一万年才有这个,太急了也不行,因为它是逐渐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消除乡愁。
那么乡愁的解决该是靠城镇化,逐渐的城镇化,逐渐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我就觉得城镇化好,但是城镇化一定是一个自然历史见证的过程。当年英国工业化之后,作为羊吃人圈地,把一部分农民赶到城镇,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下命令几天做了,逐渐逐渐痛苦的转变过来的。所以我们城镇化很好我非常赞成,但是怎么让它自然渐变的发展过程。
农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制问题,我们今天农村跟过去的农村区别很多,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所有制问题。过去是所有制,现在是公有制这是一个大的区别,这个大的区别农村问题怎么办?消除农村的乡愁怎么管理,过去管理一个是政权,一个族权,一个神权,还有一个父权,文革的时候把四条精神绳索都要斩断,政权斩断我们建立新的政权,神权砸烂了怎么办,族权砸烂了怎么办?农村知识情况完全变了,怎么办?怎么解决,所以新的农村乡镇乡愁,政权神权没有了,族权没有了,父权没有了,世权基本上也没有了。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后来当小学校长,当中学校长,后来也没有威望了。那么在新的情况下怎么管理,解除消除乡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值得研究。
城镇化还有土地问题,过去私有制有一套管理系统,两千多年。我们今天公有制了,怎么消除农村乡愁。所以农村的乡愁有很多问题,政权问题,管理问题,土地问题,文化一系列问题,通过城镇化通过研究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河研究员
乡愁是城市化中国的孤魂野鬼
我从三方面简单地谈一下。一个是我理解的乡愁很普通,就是家乡记忆的情感,我把中文的家乡作为一个乡愁有两种,一种是离愁,是主题别离造成的离愁别绪。还有一种是客体消失引发的乡愁,就是无家可归的乡愁,就是整个家乡消失掉了,孤魂野鬼主要在这个意义上谈的,这是人类精神,特别现代人巨大的精神缺憾。另外一个观念是都市化,中国的都市化,尤其这三四十年的都市化是非常特殊的都市化进程,基本是乡愁成为慢慢不可能的。
在传统这个情况下我们讲乡愁的时候,乡愁有很多东西是和传统联系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回去的时候找到一些地方,文学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东西。关于家乡整个在传承当中,家乡的地方从谱系传承当中,根系,根的小说作家他到冈比亚追溯他的老家,就是家乡在整个家庭家族的传递当中,我们今天讲的姓氏都是这样的,所以根系性的生存,因此我们谈乡愁的时候,可能更深的背景是根系性的生存。
但是到了现代,家在异乡就出现了,就是现代化过程中造成大规模的迁徙是家和乡发生分离了。我们很多人特别现在更年轻的时候,到巴黎和美国读书,他就是飘萍式的生存。这个很像游牧生活,都市的游牧时代可能要到来了,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游牧时代,中国传统是农业文明时代,现在好像进入都市的游牧时现在家乡异乡化,是家乡面目全非了。我们看到浙江省有一个千村示范万村政治规划,看到大量的并村措施让人触目惊心,家乡有的是夷为平地,这在城镇化进程当中正在发生。
第二部分从都市和都市化中国角度去看,都市化的中国,特别30年发展太快,乡愁现在处于濒危状态,这样濒危的状态是现代性的产物,因为整个现代性都市化非常重要,都市化选留效应非常大,什么中国一级二级三级城市,现在整个都市化选留效应,乡村是受到最广泛和无助的地区。即便是现代都市化的趋势,我们还是非常反对让正式空间生产简单由资本逻辑来支配,资本逻辑三块,资本、土地、劳动力,我们国家还具有一个逻辑,更强势的就是行政命令这样的东西。在这几块东西影响下,我们就知道我们生活空间,特别城市空间生产就遇到很大的困难。尤其现在的城市,现在很多新的建筑不仅怪异,而且整个系统命名系统高度国际化。这种东西忘掉了城市不仅生产物质产品,城市首先是生产人的空间单位,那样恶俗的空间一定生产出非常没有素质的一代人。对于这个城市破坏很多行政命令没有约束,可以搞一个劣政碑,这些我觉得都会记录历史的。
我认为和今天的主题有关还是应该有一些空间,容纳人逐渐模糊和碎片化的乡愁。我认为现在到了泡沫化的升级,因为一切都是无根的,我们正在进入后人的时代,将来人更多是另外一种方式,所以谈乡愁的话题可能在将来与生活越来越遥远,谢谢大家。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潘知常教授
乡愁:一种关于成长的生命美学
我在这几年工作当中有一个比较深的感触,我们每个人看到城市的时候,都会不满意,我们也都会指责城市,可以有时候回头看看,有时候建设城市的时候,我们这些知识人在其中也有份。
我们现在中国城镇化已经到了一个白热相间的地步,我们中国2030年城镇化要达到70%。我特别关注经常说的乡愁,一般我们说的乡愁其实是指故乡,我们也经常以登高望远,然后是思乡。其实乡愁有时候在另外一个意义上存在,在批评城市意义上,比如鲁迅笔下两个鲁镇,他的玩伴闰土对这个鲁镇有很大的不满,所以从这个角度乡愁折射的问题也是我们城市人必须正面对待的。
比如城市人为了解决乡愁的问题,就把乡村改成农家乐,这是我经常碰到的问题,包括我们有时候为了批评城市,我们就把乡村抬高,其实我们真到农村住的话,住三天我们还是想打道回府,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能乡愁的提出是城市相对的概念,是一个相看两不厌的概念。当我们置身城市的时候我们思念乡愁,但是我们置身乡村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定意义上的城愁,所以中国人对乡村的想象和对城市的想象是不太一样的。
我们造很多的概念,生态哲学生态美学,我们以为生态了就城市了,实际上城市面临的问题这些年我想来想去不是乡村面临的问题。为什么人类有城市,是因为城市是可以聊天的地方,换句话说,城市展开了人类的人性的全部的可能性,而乡村相对来说没有展开人类人性的全部的可能性,所以城市的问题一定是产生在契约关系的。
我个人这些年我也不赞成盲目批评城市,尤其用乡愁抨击城市,我们看到过去很多批评城市的,其实他站的角度比较偏激,我们就要去扭转这个误区,我们从人的意识角度入手,城市毕竟是为了人的,城市必须维护人的绝对绝对尊严。我为什么一定要加尊严,我所强调的城市主要问题在于它不维护人的自然权,我们说维护人群和尊严是指天赋人权那些,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我们基本维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把城市的本质看作生命的象征,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真正还给人。
马克思说人凭借现实的感性现象才能表现人的生命,谁是现实感性的现象呢就是城市。城市不仅培育出艺术其本身也是艺术,城市本身怎么是艺术,比如景观大道,比如巴罗克建筑,晚上灯火辉煌,我们过去谈城市的时候,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城市盖了很多房子都是房子不是家,在什么意义上让城市成为家,成为家园,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城市应该是一本打开的人性学和美学。
什么是城市物体系的象征,我用三个简单的内容概括一下,一个城市如果是尊重人它一定是有生命的,你像我们现在的景观大道全世界都一样,但是很多人就说这就是城市,它看上去很美你为什么不接受。关键我们接受城市的时候,必须从人的权利和尊严开始接受,城市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是一体的,我们尊重人就要尊重自然,在这一点我们才会强调不能搞成现在所设想的那样。比如很多城市搞绿皮城市到处铺草坪,铺草坪的结果就是城市的土地没有办法呼吸,怎么样才算尊重城市,尊重人的权利就不尊重我们脚下的土地母亲的权利,后来我们发现要把它搞成海绵城市,让它透气,所以湿地是城市之肺,海岸江岸是海河江河的保护线。尤其到处城市用水泥,这正是城市到了雨比较多的季节会出问题的一个症结。
第二,尊重人的权利和人尊严的城市,不被后人诟病的城市一定有发展的。我们把城市物体系建设,让城市成为象征结构,我想城市结构应该就会好很多。比如说裕国曾经说过一句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有,我们从恢复良心开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知道,一个城市必须是一个自由象征的森林,不能离市民越来越远,不能离生活和人性越来越远,不能离精神越来越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城市。
一个好的城市,被后人不诟病的城市是一个有境界的城市,也就是说它所有都应该体现想象空间,意向空间,我想这能不能叫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我们讨论的都市与乡愁的背后是关于成长的生命美学,怎么是好的空气,自由的空气,我想城市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架构的自由象征世界,所以有两个标准一个叫是不是城市,城市是象征性的还是适应性的,第二好城市还是坏城市,城市象征性和适应性的角度就是最主要的,谢谢大家。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包亚明研究员
上海城市更新与城市记忆
上海是很新的城市,历史很短。我们成长过程当中也面临城市快速的变化,我主要讲上海的石库门,跟北京的胡同差不多。上海石库门对门楣讲究有很多,门楣也能够看出上海接受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包括在有一些地方的居住区有一些犹太风格的门楣和阿拉伯色彩的丰美。
石库门的房子不像花园洋房有气派是中产阶级的生活空间,北京是四合院也是一个中产阶级生活的空间,上海也有这样的类似性,也是一家一户,比较体面。经济上也不是那么铺张。石库门本身也是经历不断的发展,从比较简单的形态到越来越奢华的形态的比较。
有很多作者曾经在上海生活过,胡适也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不同的作家可能带着自己不同生活的背景到上海来,认识大概会分成两个方面,一个对物质方面特别的崇拜和喜欢,也有一部分对冰冷的人际关系非常延误。
我们发现在城市更新的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不可移动的东西移动了,有非常多的误拆,说这个东西拆错了。到现在来讲,大部分城市更新耗费大量的资金,却让政客和房地产获利,规划师与建筑师得意,平民百姓承受牺牲利益。所有公共利益很多记忆都是淹没在城市更新设当中。
城市和人类保持一致,人类在改造城市的同时,无疑当中也对自己是一个重塑,我们在改变城市的过程中,自己也在改变。最后今天是我们为了建立美好和谐的一个非具像化的,能表达自己思想的,有象征体系物体系的世界,但是是完全适合于居住的世界,另外一方面今天也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建立这样的世界。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