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校园“欺凌”事件的背后

2016-12-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收藏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迪克·赫伯迪格曾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因含义模糊不清而著称于世的概念,经过数世纪以来的反复使用,该字眼已扩展出大相径庭而相互矛盾的一些意义。”当前,不可否认的是,亚文化,尤其是青少年亚文化,正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并成为一时间内文化的热点或聚焦点。这里我们提到的“亚文化”,是个与“主流文化”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以主流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辅助的、次要的文化。在当前中国,亚文化现象可谓无处不在,尤其是青少年亚文化,它们时常触及现代教育和中国式家长那根日益绷紧的敏感神经。连日来,围绕“偶发”于北京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各种报道,几乎占据了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的重要位置,“校园欺凌”也一度成为这期间的网络热词。更何况,近些年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事件几乎不绝于耳,有些甚至把相关欺凌的视频发到网络上,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为什么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仍会有这样的欺凌事件发生?其社会文化根源在哪里?这些疑惑,不断激起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强烈关注与深度思考。

  此次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高的关注,其主要层面在于整个事件的起因是发生在三个孩子(也是当事人)之间的是与非,而他们正是一群被现代社会和成人世界给予了更多内涵与想象的群体存在,诚如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提到的——“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如上所述,这次校园欺凌事件若只是偶尔发生、属于个别事件,或许还可以被原谅或宽容地对待,只因当事双方还只是个孩子。一般而言,在很多家长或老师眼里,发生这种事情并无大碍,孩子们之间的打打闹闹,无非就是一次任性的冲动而已,没有必要过分夸大,更不至于上纲上线。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整个事件发生的始末,以及前前后后社会、媒体与校方、老师以及家长等不同层面的不同程度的反应,就不难发现,这次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单纯的、孤立的事件,实际上它是一种与社会外在文化紧密关联的社会负面情绪以及成人世界局部存在的弱肉强食法则在校园的投射。

  毫无疑问,整个事件的持续发酵,业已超出三个孩子本身所能承受的意义与限度。若从文化角度去观照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隐约可见当前青少年亚文化不良因素的某些幻影与伎俩。对此,我们既要认清事件背后的实质,更要时刻保持一种警惕,如果一味地纵容或忽略这种亚文化,校园中那些幽暗的因素就会趁机疯狂滋长,可能会发展为一种冲击主流、运载负能量的文化,其危害可谓大矣。从这类校园欺凌事件中,也可窥视到当代中国人在现实世界里的某些焦虑和隐忧,而这涉及的是影响未来、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需要提醒我们的家长和所有关注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反思成人世界中依然存在的类似暴力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对下一代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熏染。当我们简单勾勒一下近些年发生在校园里的欺凌事件,它们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前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中的某些盲区或死角。即便是那些人们看来无懈可击的优质教育环境,仍有校园文化影响力未能波及到的暗角。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进一步净化校园教育环境,一方面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是与非,另一方面倡导学生一定要坚决抵抗这种社会歪风邪气对校园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让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彻底照亮心灵暗角,真正用心呵护青少年的成长成才。

(文/张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