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专业委员会>正文

“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评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内容摘编

2024-01-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研讨会合影

编者按:2024年1月7日,新年伊始,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评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在河北大学举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出席并讲话;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史建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出席并致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朱培尔,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邢建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宗超,造型艺术委员会委员丁宁、屈健、华天雪、赵迎新、阳丽君,造型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红梅、李永强,学术秘书王书峰、张佳,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有关师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会议由刘宗超主持。专家们从造型艺术评论的维度、面向、立场、美育功能等不同视角发表演讲,体现了当下性、前沿性、思辨性,体现了造型艺术评论家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新气象新作为。现摘编研讨内容,以飨读者。

研讨会现场

擦亮专委会金字招牌

徐粤春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造型艺术委员会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所属9个专业委员会之一,围绕选好配强委员队伍、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组织专题学术会议等开展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委员们各自深耕美术、书法、摄影等领域,一心向艺、潜心问道,在中评协专家队伍中作用发挥引人瞩目。对做好今年专委会工作提三点寄语: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夯实文艺评论的科学理论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的科学指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文艺方向更加明确,文化立场更加坚定,实践路径更加清晰,方法办法更加有效,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把政治理论与专业理论、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二是积极开展专业学术活动,彰显造型艺术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专委会的强项就在一个“专”字。我们要瞄准造型艺术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前沿性问题,开展“优而精”的研讨和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些有分量的学术成果。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学术的核心。我们的学术活动评论活动需要增强问题意识,发现真问题、研究好问题、回答新问题,以专业权威的声音,有效回答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艺术之问、审美之问,更好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三是精心擦亮专委会金字招牌,提升活力、形成合力、扩大影响力。要发挥专委会组织优势,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坚持开门办会,做好与相关方面的联合融合结合,落实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专委会工作条例》中有关任务、组织和制度的规定。众人拾柴火焰高,各位委员要共同努力为专委会建设作贡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也会调动相关资源予以必要支持。

百年河大以美育人

郭健 河北大学党委书记

郭健代表河北大学致辞,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向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介绍了学校办学历程和特色,百年河大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始终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重任,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多年来对河大文艺发展和学科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本次研讨会围绕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评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充分讨论,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国造型艺术评论领域的高端会议,为我校文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为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贡献河北力量

史建伟 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史建伟表示,近年来,河北省文联努力把握文艺评论与创作的科学规律,积极构建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在文艺作品生产全链条当中的引导作用,陆续推出了一批造型艺术精品。河北大学为全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学术支持与平台支点。感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对河北文艺评论事业的关心关怀、支持鼓励。河北文联将继续深化与河北大学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精,不断推出更多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河北特色的精品力作,努力以河北文艺创作的一域之力为全国增光,为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贡献河北力量。

营造有益造型艺术发展的良好生态

陈履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

自媒体的波涛汹涌使得主流媒体遭遇挑战,在“人人都是摄影家,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当下造型艺术评论存在主流评论缺席、专业化混乱、“江湖化”评论的乱象,评论家面对丰富复杂的艺术现象,应该强化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思考。应对挑战,一是擦亮专委会的招牌,让中评协造型委员会的身影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二是大家应当行动起来,让主流的、严谨的评论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加大推动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的建立,形成有益于造型艺术发展的业界生态。

以读者为中心,做强杂志、做亮栏目、做活选题

朱培尔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书法》既是一本艺术刊物、学术刊物,又是一本普及刊物、一本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之所以能够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下,保持独立的品格与较高的学术与艺术品位,并产生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因为我们在编辑上始终坚持刊物作为:书法艺术的时代文本;以作品为主线,文图兼顾的叙事方式;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引领审美,提升创作的编剧理念。就学术层面的展开与深化而言,以2012年一期《兰亭序》专辑为例说明。这个专辑不仅仅只是对《兰亭序》作品的简单介绍,而是围绕兰亭这一天下第一行书,从王羲之书写过程与心理的变化、李世民眼睛中的兰亭、历代文人对于兰亭及其文化的演绎、兰亭的故事及其通俗化倾向、有关兰亭的刻帖研究、当代有关二王书风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相关的文章还兼及作者生平、时代影响、社会反响等相关问题。同时,我们还配发了大量的化品,包括唐代及历代最有代表性的摹本、临本、刻本以及受兰亭序风格影响的历代书法精品。在此过程中,还必须解决专辑的学术视角与高度、如何挑选好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图版、专辑所牵涉到的古代与当下书法展览取向之间相衔接等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文艺精神

邢建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文学艺术不是高蹈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空中云霓,也不仅仅是满足一己之悲欢的轻吟浅唱,它承载了时代之思和人文之思,充满批判精神、探索意识和超越品质。时代蕴含着文学艺术创作的主题,是文学艺术的叙述方式和文体演变的动因。新时代为中国文艺精神提供了崭新理解的可能;中国特色构成中国文艺精神别样的韵致和底色;中国式现代化则内在地规定着中国文艺精神的视域筹划、主题呈现、价值取向和人文旨趣。唯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出发,方能把握中国文艺精神的时代症候与精神旨趣。那种呐喊式的、直奔主题的艺术创作很容易做到,但创作背后的眼光、格局以及辨识力、判断力、形式感才是艺术之为艺术更为根本的依据。如何实现真正触及“时代的精神状况”的“有难度”的写作,这是中国文艺面对的巨大挑战。

中国艺术理论的中国性与现代性

刘宗超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在微信生存、抖音式生存的当代,艺术评论呈现出内容数字化、渠道网络化、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文艺批评以“评点式”“感兴式”为主,网络评论传播存在短、频、快、碎、浅的特征。在此时代情境下,存在批评家批判精神缺乏、思想缺失的失语困惑。对于我们来说,建构独具“中国性”和“现代性”的中国艺术理论是艺术学科发展的根本任务。这里所言“中国性”是指中国艺术理论的根本属性,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现代性”就是指现代以来中国艺术理论发展的方向、变化的性质和程度,与中国性相对。“中国性”最根本上是由语言和文字决定的,那么建筑在汉字基础上的书法艺术就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悠久独特而根本的门类,成为我们探讨艺术理论“中国性”和“现代性”的独特路径。

批评的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现在与未来

丁宁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批评面对过去,是对以往的重要艺术作出足够有效、深入和有启发性的评判。这是艺术批评存在的基础;批评面对现在,是要对当下发生的艺术有足够的敏感和发现的眼力。对活生生的艺术活动的发展态势无感,就难以成为称职的批评家。在这个意义上,批评确实是一种运动着的美学。批评要规避空洞乏力和影响力的衰减,就必须重视现在,并且在独到的发现、评判与阐释中获得人们的信任;批评也要面对未来,尤其是在相关的美育活动中提供应有的能量和启迪力。

造型艺术的时代面向

屈健 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委员

当下造型艺术的呈现方式正经历着从物化时代、数字时代到AI时代的巨大改变,造型艺术评论亦从传统文人的自我言说、精英解读,转为数字时代更具参与性、交互性、快餐式的泛众化评说——形成“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景象,通过数字传播形成一种动态的“场景流”,不断对评论话语进行再生产、再创造。而AI介入艺术创作与评论,更以其理解和推理能力、知识储存的丰富度、视觉分析能力,特别是在图像和文本的快速生成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如何有效保护传统艺术的视觉体验,如何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和造型艺术的“边界”,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美的多元需求。用充分的、时尚的、人民的、现代化的“中国式表达”,凸显当下造型艺术创作与评论的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新形象。

习非成是:对当代中国画坛论“派”的一点看法

华天雪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

历史(包括美术史)研究的推进,从来是由略至详,由粗到细,由概括而专深的,通常,分类或概括会丧失细节、个性,甚至常常会造成误解和遮蔽。在美术史研究已经获得极大发展的今天,从材料到观念,都可以助力我们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似乎已是一种趋势。具体到对以金城引领的中国画学研究会这个集团的研究,与其将之扔进一个庞大的“概括”中,或许不如研究其众位成员艺术之“同”与“异”来得更必要和迫切些吧——“京津画派”如此,其他努力论“派”之“派”亦如此。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发声平台不受限,接受群体不受限,“习非成是”的现象就更为严重,是需要我们在学术研究中高度警惕的。

大众时代的摄影思考:理想的视觉转述

赵迎新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随着大众摄影时代,特别是AI时代的到来,影像制造如海潮,自媒体的加入也使影像传播更加民主化,但能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震感和传世之作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有高原缺高峰的大众摄影时代,人们创作的随意,视觉表达中感知的丧失和麻木,以及社会想象力的缺失,观看的视觉格式塔障碍等,影响着摄影创作。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抓住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化特征,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是大众摄影时代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应运用理想的视觉化转换和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启发创作者视觉感知纬度,唤醒创作者对历史,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AI对摄影创作的影响及摄影批评的新方式

阳丽君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编审

当下AI 技术已经深入渗透进商业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等摄影领域,未来以什么标准来评判照片的真假、判断照片的好坏,如何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评论界也要建立良好的批评生态,正视新技术对行业标准与规则的改变。

普及与提高的再出发——造型艺术评论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维度

张红梅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吉林艺术学院术馆馆长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文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成为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根本原则,指导延安时期的艺术家走向人民生活的“大鲁艺”,由此,具有人民性与大众化色彩的民族性构成了评论工作的出发点;1945至1948年间的东北解放区文艺评论,面对东北复杂的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普及与提高的内涵和形式在延安时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生发出适合当时当地的新形态,以服务于土改工作和解放战争,形成“导向式评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评论开启了中国式的新进程,在多元并峙与多元融合的时代语境中,造型艺术评论的独立性决定着本体构建的高度。“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进入21世纪,面对人民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和中国美术的当代进程,普及与提高仍然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因此,普及与提高并不是一个只属于延安时期的历史命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进行着螺旋式提升和演进的时代命题,成为造型艺术评论的中国式本色。造型艺术评论的现代化构建,仍应以其为核心,在民族性、创造性、独立性所构成的维度中展开。

新时代美术评论的立场

李永强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新时代的美术评论应该明确两个立场,其一是人民立场,美术评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导向,发挥美术评论的价值引导作用,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美术评论的力量。其二是学术立场,美术评论要鞭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以学术立身,讲求品位格调,坚守学术标准,远离铜臭气,坚决不做市场的奴隶。

大艺术观时代背景下中国书法的学术视野

王书峰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济南大学教授

大艺术观是对艺术学科的综合理解与融合,把艺术观念与实践技艺相结合,且与其它学科门类相结合,进而“学”与“术”相结合。书法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书法碑刻、手迹等文物,还包括书法理论和书法家的传记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书法文献学不仅可以研究书法碑刻、手迹等实物,还可以研究书法理论,了解书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推动书法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从我自身求学的切身感受出发,我体会未来的学术思考要多从史料古籍当中寻找方向,学者们也要积极利用电子古籍来作为文献参考。

发挥传统造型艺术的当代美育功能

张佳 中国评协造型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主任、副研究馆员

20世纪中叶兴起的“终身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延伸至艺术领域,并在具体语境下形成了“终身美育”的新涵义。当今,随着高校博物馆数量的日益增多,开放范围的逐渐扩大,使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关联在一起,极大地满足了“终身美育”的完整性。很多高校博物馆围绕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开展美育实践,重新焕发这些历史艺术文物的当代文化魅力和艺术活力,将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以本人所在的艺术院校汉画像石馆为例,展现了高校博物馆发挥传统造型艺术美育功能的多种途径和方式。

供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延伸阅读:

共同回答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年度工作会暨影视创作与地域形象传播研讨会在宜昌举办

“2023舞蹈评论‘长清论坛’暨青年舞评人才研习班”圆满落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专业委员会成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