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专业委员会>正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年度工作会暨影视创作与地域形象传播研讨会在宜昌举办

2023-12-1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2023年年度工作会暨影视创作与地域形象传播研讨会合影

11月29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年度工作会暨影视创作与地域形象传播研讨会在湖北宜昌举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高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王俊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家杂志社执行社长向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赵凤兰等出席活动并开展研讨。现摘编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评协视听艺术委员会2023年年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促进视听艺术评论健康发展。因此,首要的任务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涵,真正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于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文艺评论,更好地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当前,视听艺术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尤其是短视频,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大众性、民间性。从这个角度看,视听艺术评论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加强视听艺术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责任也自然加大。视听艺术委员会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促进视听艺术健康发展,促进精品创作。

周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地域影像在近年来的兴盛已经凸显,其实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电影来看,表现上海都市人情世故的《爱情神话》,表现南国独特风情的《雄狮少年》,表现浙江山水诗意的《春江水暖》,表现长沙的《长沙夜生活》,乃至延吉的《燃冬》,以及更多以四川、重庆为生活和语言表现的电影,和不少讲述地域性故事的电视剧等,都昭示着影像表现的深入。事实上,地域影像表现是一种生活丰富化期求和人们心态开放的呼应,也是希望看到更多样生活的一种本能需要。大而言之,既是中国影像多元化、多样化的佐证,也暗合着时代人心的需要,更烘托出多元文化、多样方言和城乡多样形态生活的丰富性。

王俊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文化是地域的特征,地域是文化的标识。无论是现代都市、民族风情,还是自然景观、历史遗迹都展示了鲜明的文化辨识度及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近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形态的鲜活素材,对地域文化景观、地域文化记忆乃至文化精神都展现了鲜明的影像文化特征,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精神价值。影视创作作为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赋予了其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也使其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的建构。我们要注重深层次文化观念的转型,打破时空界限,将历史与文化对接,唤醒和书写文化记忆。通过视听艺术的创作表现手法,形成和融合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地域特征、个体记忆的视听文本,力求建构新的地域文化乃至文化内涵和审美精神。

戴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

影视创作中的地域性由自然地貌、风俗风物、地域方言、服饰装扮、非遗文化、建筑特色、饮食特色等多种途径共同建构起来,是影视剧创作中地缘美学的重要表现。比如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人生大事》《万箭穿心》贯穿了武汉方言;电视剧《山海情》《山河锦绣》中的西北方言让作品更接地气、人物鲜活灵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更是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之路,让诗和远方真正走到了一起,直接拉动了旅游产业。需要指出的是,地域形象,不应该是简单地贴标签,不能生硬搬演,要将地域形象即带有地域气质、风土风物、人情民俗的形象融合到剧情中,凸显一方地域的现代形象与气质,形成地域特色与地缘美学的综合美感;同时,也不可让影视创作沦为地域消费、旅游的简单推广宣传品,而需要真正建立起地域形象的美感与美学气质,加强吸引力与地域特色魅力,激发大众亲历、旅游、文化寻仿的热忱。

顾亚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纪录片创作领域一批地域题材作品引人注目,如《北京中轴线》《津门往事》《大泰山》《南阳史话》等作品,展现出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深受观众好评。第一,地域纪实影像要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野下,提炼地域文化标识,重新审视、解读历史并贯通到当下。第二,地域影像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具体化、立体化人物推动叙事,以历史纵深感和时代敏锐度书写人民史诗。第三,“地域的,更是中国的”,一地一景、五彩缤纷的历史、地理、人文影像,内蕴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谱系,要把握好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影像叙事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四,地域题材纪录片是形塑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可以跨时空、多维度、全方位记录城市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记忆,极大地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向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

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迭代为集体符号的形象传播创造了更为宽泛的手段。传媒的单线条文本叙事向多维化视听叙事转移,现已成为最普遍的技术体现。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宏观视角的概念命题,必须建构在具体的中国符号的微观单元之上,即细节化、多元化、立体化传导中国丰富多彩的区域形象,这也是“具象文化”是“抽象文化”的“必由母体”的理论依据。基于此,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符号的不可复制的特质,借势影视艺术和影视产品的传染力与传达力,最大化外放区域形象的影响力,将中国形象概念融于区域形象的集合之中,聚焦受众高、热度高、情绪高的区域艺术精品发力,以期真正达成中国叙事的文化共鸣。

赵凤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

地域形象与影视创作互为镜像、相互影响。一方面,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特定区域的民俗、传统、生态、风貌、生活习惯等内容,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另一方面,影视创作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聚焦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方言、地方戏曲音乐、风土人情、城市形象等为代表的独特地域元素,让公众看到更加丰富多元、真实鲜活的中国人的生活存在,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同时为记录历史、延续民俗、传承文艺等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因此,影视创作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文风貌的传承和文化记忆的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影视创作对审美理念和价值体系的表达探究是基于文化精神的高度,地域形象作为影视创作的载体,应“深度参与”影视艺术的精神文化构建,立足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唯一性的区域,充分挖掘体现一个城市独特人文徽记、生活印记、族群性格、时代风尚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和深厚文化内涵。同时,地域形象的影视传播,除了着眼于传统的电影、电视剧外,还应在非虚构的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等载体上持续关注并挖掘,充分体现影视创作参与地域形象构建的真实性、现实感和当下性、时代性。

会前还举行了湖北文艺评论基地(三峡大学)揭牌仪式,夏潮、张德祥以及中国评协视听艺术委员会部分委员,湖北省文联、三峡大学等相关领导出席。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延伸阅读:

“百年征程 时代光影”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视听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在晋举办

新主流影视作品的新现象

《长津湖》:新主流大片的新突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