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
  • 破解影视原创力的困局(谭飞)

    面对日趋严峻的消费市场的真实反馈,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市场中,创作投入环节与作为消费主体的受众之间存在较为醒目的代沟,上游宝贵资源的流向不仅影响观众对文艺产品的信心,更影响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热情。现阶段中国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之于国际上的形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应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对待世界的发展,用切实有效的方式提振“文化输出”的信心。

    详情

  • 数智时代重构文艺原创力的四重维度(黎杨全)

    在当下数智时代的文艺场域中,创作的同质化、类型化现象明显,文艺原创能力不足。加速社会的创作语境、文艺平台的流量至上原则、创作主体的创新意识缺乏和文艺批评的不及物,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重构数智时代文艺的原创力需从这四重维度入手,营造文艺精品化的社会创作环境,构建可持续、良性竞争的文艺平台系统,积极采用媒介技术进行文艺创新,推动文艺批评的网络转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合力,以此推动当代文艺的高质量发展。

    详情

  • “玩”:天人合一境域下的义理探析与审美追求(赵志恒)

    “玩”字发源于原始部落巫觋以玉器祭天的宗教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意义从“以玉通神”演变为“以物通理”,成为对天人合一境域下的心物交流的动态描摹。作为“象喻”思维的范畴,“玩”兼具义理探析和审美娱情两种功能,在借助“象喻”化的运思与言说、深入探究所“玩”之物深刻义理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得超脱世俗的审美快感。对古代文艺而言,“玩”是贯穿创作和批评鉴赏始终的审美范畴,既揭示了审美主体同对象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物交融的紧密联系,也体现出审美主体在天人交融、主客一体的精神高度自由的境界中所生出的惬意、悠然的审美心态。

    详情

  •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背景下的中国传统音乐(王次炤)

    一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观念必然密不可分。一个地域的音乐艺术也同样依附于该地域的文化环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延绵至今而不堕,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中国传统音乐也体现出这一特点:统一的音乐观念、趋同的音乐形态和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以及延续性的乐教观念、强大生命力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思维的传承性等。中华美学精神贯穿在儒道思想的对立与交融之中,儒家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和道家情景相即的审美情趣促使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态:以声乐为主的音乐体系、象征隐喻的器乐表现、缺乏功能性的结构和一曲多用的体制,以及崇尚自然的题材、独白自娱的器乐表现和“虚”的意境与“含蓄”的表现方式等。这种思维方式和表现形态渗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中国音乐的精髓。它在千百年的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情

  • “行”于境中:VR大空间的“文旅”困境和“艺术”可能(秦兰珺)

    VR大空间建立在“边走边看”的体验方式上。这一“具身化”的交互方式,不仅呼应着近年来文化的“身体转向”,也助推了VR大空间与“旅游”这一同样建立在“边走边看”上的行业结合。近年来,VR大空间在用户教育、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等多方面,搭乘“文旅”便车,有效降低了体验门槛,带来了2023年以来的井喷式发展。但目前VR大空间已出现同质化、泡沫化的发展趋势,“边走边看”同时被视觉产业的“影像思维”和文旅产业的“旅游凝视”捕获,被化简为不见身体维度的视觉景观和缺乏意义深度的文娱消费。VR大空间需要跳出套路化的“文旅”框架,释放“边走边看”的多元可能。这就需要更注重“边走边看”的身体维度和身体尺度;同时在景观化的“边走边看”基础上,增加“心灵之旅”“记忆之旅”“英雄之旅”等多层次的“旅途”意蕴。这样,VR大空间才可能在“文旅”的单一发展方向外,找到更多内容和产业形态上的结合点,发展为一种不乏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承载力的新兴媒介。

    详情

  • 现代时尚的审美机制及其中国自主范式转型初探(金影村)

    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西方时尚理论的话语霸权与本土文化主体性缺失的矛盾日益凸显。时尚审美作为文化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亟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本文通过解构西方时尚审美机制的哲学基础,揭示其主客二分思维、线性时间观与殖民现代性带来的三重困境;结合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生生之流”等思想资源,提出“体—时—身—用”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时尚知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详情

  • 费诺罗萨和唐宋山水美学(陆扬)

    费诺罗萨是19世纪后半叶著名的东方学家。虽然本人未深习中文,但在将中国的文字以及中国和日本的艺术介绍到西方世界方面,费诺罗萨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费诺罗萨以“妙想”(idea)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认为东方绘画优于西方绘画。他的《中日艺术时代》是西方人撰写的第一部东亚艺术史,以唐代和宋代山水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并以郭熙的《林泉高致》为中国画论对于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费诺罗萨仰慕中西古代艺术的辉煌,哀叹他那个时代艺术的衰败,可以说书写了有别于“东方主义”话语的另一种浪漫主义东方镜像。

    详情

  • 情感与伦理:对欧美跨学科文艺批评的反思(张振)

    1996年的“索卡尔诈文事件”不仅引发了围绕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展开的“科学大战”,而且唤起了文艺理论家对于文艺批评工作的自省。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的文艺理论家针对20世纪后半叶的文艺批评方法开展了重评工作。法国理论家拉图尔,美国学术机构的塞吉维克、菲尔斯基等后批判理论家以及斯皮瓦克等文艺批评家分别从批评力度、情感维度以及伦理的视角反思批评家身份和批评方法等问题。跨学科的文艺批评在其限度上受到质疑的同时,也在新的情感结构、批评方法和批评话语中被激活,并被赋予新的使命。述评近年来欧美文艺批评理论界的新动向,对当下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发展有一定启发意义。

    详情

  • 在文明互鉴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综述(傅梦妮)

    2023年10月,“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回顾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分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现当代艺术观念、创作的发展,现当代艺术批评、教育和策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国现当代美术从西学启蒙到本土自觉的发展历程;青年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角度分享了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出新一代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方向以及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详情

  •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当代阐释——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综述(申丽媛)

    为探索美学与艺术的交流机制,促进美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近期在深圳召开。专家学者们以“美学与艺术研究”为议题,探讨美学与艺术、美与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等关系问题。通过回顾美学与艺术的发展史,重点强调了美学为感性学以及美与美学的区别;基于此,提出了美与艺术并不天然相结合、美学与艺术学“殊途”“同归”等观点;并从当代艺术引发的美学问题出发,强调美学的当代阐释以及发展当代美学的迫切要求。本次峰会旨在打通美学与艺术研究的关系,对美学、艺术以及艺术学、艺术批评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详情

  • 四问AI艺术(方维规)

    当下,ChatGPT以及其他一些生成式AI程序已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深度学习和海量数据集使这些AI模型能够创建视觉艺术、音乐作品、诗歌和小说等。艺术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使得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AI在创意艺术领域的应用,在国际学界引发了关于创造性与复杂的道德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围绕原创性、作者身份和真实性问题的论争备受关注。若是谁都可以通过按按钮来从事艺术创作,那么创造力、独创性和艺术性可能会逐渐失去价值。“AI艺术”的意义究竟何在?

    详情

  • 老房子里的“女性乌托邦”——评电影《好东西》(王杰)

    邵艺辉导演的电影《好东西》作为一部新都市女性主义题材的“轻喜剧电影”,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和对男性中心世界的自觉疏离,以及戏弄式对峙的生活态度,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如果我们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角度看,从当代电影作品有责任让广大观众从作品中得到情感境界上的提升和审美启蒙这个社会意义上说,本文认为《好东西》不是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作品。优秀的电影作品不仅要有好的故事、优秀的艺术技巧,还应该把生活中被掩盖和扭曲的东西呈现出来,从而让观众看到、听到、感知到现实生活中的真理性。

    详情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 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本刊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

本刊紧紧依托全国文联系统所联合和团结的各方面、各领域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力量,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突出学术性、当下性和针对性,努力开拓文艺理论新天地,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 跨媒介灵韵转移、共同体微观叙事与牧歌美升华——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邹赞)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燃爆“出圈”,成为现象级作品,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三重经验:一是自觉超克文类界限,弥补原著情节叙述不注重矛盾冲突、结构相对松散的状况,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著的神韵和气质,为散文的影视剧改编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坚持现实主义文艺观,通过立体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典型形象塑造,谱写了共同体叙事的新篇章;三是影像视听语言风格追寻一种“如画美”,文本叙事达成了崇高美与牧歌美的和谐统一。此外,技术赋能助力李娟散文经典品质“出圈”,打造出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文旅IP,为提升优秀文艺作品服务新时代“文化润疆”工作成效,提供了典型范例。

    详情

  • 解读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流量密码(杨斯奕)

    越剧《新龙门客栈》改编自徐克的同名电影。该剧采用环境式剧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边塞大漠中的龙门客栈,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的明争暗斗。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创作团队充分发挥了创造力,不仅融入了“二次元”文化以吸引年轻观众,还借助粉丝口碑实现了流量裂变。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主动破圈探索,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作品。基于戏曲本体和传播学的角度审视,该剧的艺术创新为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详情

  • 藏地复调的协奏、杂奏与变奏——杨志军《雪山大地》诠论(高强)

    解读杨志军的《雪山大地》,需要与藏地书写的文学大传统参照进行。藏地书写中的信仰特征,经历了政治化—神秘化—欲望化的演变流程,而《雪山大地》中以歌唱和音乐为核心的信仰形式,则是形成于并反哺俗常世界的实在信仰。与藏地书写传统中那种二元对立的极端化、浪漫化叙事模式有别,杨志军在《雪山大地》中开辟出一条以发展为核心诉求且接通城市与藏乡、现代与传统联系的文明之道。《雪山大地》写出了藏地世界的复杂与丰富,充满了多种音调的复合声响。就作品本身来说,它既是一首俗世与信仰的协奏曲,也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杂奏曲。相对于整个藏地书写传统而言,提供了多维度、全新笔调的《雪山大地》,又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变奏曲。在边地关心、思考着时代中心命题的《雪山大地》,挺立着一群大写的“人”的形象,矫正了“叙述精彩,精神低下”的衰颓现状,有力护持了文学的高贵尊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