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
  • 论原创力:从观念到实践(尹鸿)

    原创力是艺术创作中体现的“独特”的艺术发现、艺术呈现、艺术表达的能力。原创力是坚持守正创新、突破审美惯性、追求艺术卓越、满足受众需求的“本原驱动”。“独特性”是文艺原创力最根本的属性和最重要的标志。原创力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一套方法论体系。创作者只有真正走进生活深处、触摸时代脉搏、吸收前人经验、关注艺术前沿、体察受众需求,才能开掘到文艺原创力。

    详情

  • 破解影视原创力的困局(谭飞)

    面对日趋严峻的消费市场的真实反馈,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市场中,创作投入环节与作为消费主体的受众之间存在较为醒目的代沟,上游宝贵资源的流向不仅影响观众对文艺产品的信心,更影响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热情。现阶段中国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之于国际上的形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应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对待世界的发展,用切实有效的方式提振“文化输出”的信心。

    详情

  • “玩”:天人合一境域下的义理探析与审美追求(赵志恒)

    “玩”字发源于原始部落巫觋以玉器祭天的宗教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意义从“以玉通神”演变为“以物通理”,成为对天人合一境域下的心物交流的动态描摹。作为“象喻”思维的范畴,“玩”兼具义理探析和审美娱情两种功能,在借助“象喻”化的运思与言说、深入探究所“玩”之物深刻义理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得超脱世俗的审美快感。对古代文艺而言,“玩”是贯穿创作和批评鉴赏始终的审美范畴,既揭示了审美主体同对象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物交融的紧密联系,也体现出审美主体在天人交融、主客一体的精神高度自由的境界中所生出的惬意、悠然的审美心态。

    详情

  •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背景下的中国传统音乐(王次炤)

    一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观念必然密不可分。一个地域的音乐艺术也同样依附于该地域的文化环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延绵至今而不堕,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中国传统音乐也体现出这一特点:统一的音乐观念、趋同的音乐形态和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以及延续性的乐教观念、强大生命力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思维的传承性等。中华美学精神贯穿在儒道思想的对立与交融之中,儒家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和道家情景相即的审美情趣促使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态:以声乐为主的音乐体系、象征隐喻的器乐表现、缺乏功能性的结构和一曲多用的体制,以及崇尚自然的题材、独白自娱的器乐表现和“虚”的意境与“含蓄”的表现方式等。这种思维方式和表现形态渗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中国音乐的精髓。它在千百年的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情

  • 论“中国风格”单机游戏的美学体验和时代价值(卫泊键)

    本文通过分析1990年发行的《轩辕剑》到2024年发行的《黑神话:悟空》这三十余年间,以中国历史和神话为题材创作的代表性单机游戏,提出“中国风格”单机游戏的概念。其后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文本细读,阐述“中国风格”单机游戏如何通过“文化意象”的激发、“历史感”的连接、“意境世界”的建构三个层次塑造玩家的审美体验。最后指出“中国风格”单机游戏的时代价值。本文认为,玩家通过与游戏世界的互动产生了“文化意象”审美体验,进而形成了连接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历史感”,最终在“意境世界”中形成了对于个体有限性的感慨,以及超越个体有限性的崇高感受。“中国风格”单机游戏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空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数字时代世界玩家认识和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详情

  • 文学、艺术与诡计:人工智能与写作([美] 珍妮尔•沃特森)

    自ChatGPT等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应用问世以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与大型科技公司的高管们发表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论调,警告人工智能可能将导致人类灭绝。他们所想象的,俨然是一种堪比科幻小说的启示录式未来。那么,为何这些人工智能的创造者与销售者要宣扬这样一个如此令人沮丧的故事?有观点指出,他们实则是在夸大威胁,以制造紧迫感,从而吸引更多关注与资金。同时,对技术威胁的过度强调,也转移了人们对那些追逐权力、财富和稀缺资源(如能源、水和技术劳工等)群体的关注。

    详情

  • 从东方风格到中国风:论维特科尔中国艺术西渐研究(张佳峰)

    文明互鉴是人类艺术创造的不竭动力。中西文明虽分居亚欧大陆两端,但中国艺术深刻影响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从东方风格和中国风等风格范畴入手,围绕“蒙古和平”下的东方风格,大航海时代物质文化和消费时尚层面的“中国风”,以及启蒙时代“英华园林”所叩启的西方美学现代转型,维特科尔勾勒出中国艺术西渐的历史谱系与文化逻辑。与此同时,维特科尔的跨文化艺术史研究也表明空间在艺术史知识生产中的理论潜能,折射出在“开”与“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及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方法论启示。

    详情

  • 费诺罗萨和唐宋山水美学(陆扬)

    费诺罗萨是19世纪后半叶著名的东方学家。虽然本人未深习中文,但在将中国的文字以及中国和日本的艺术介绍到西方世界方面,费诺罗萨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费诺罗萨以“妙想”(idea)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认为东方绘画优于西方绘画。他的《中日艺术时代》是西方人撰写的第一部东亚艺术史,以唐代和宋代山水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并以郭熙的《林泉高致》为中国画论对于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费诺罗萨仰慕中西古代艺术的辉煌,哀叹他那个时代艺术的衰败,可以说书写了有别于“东方主义”话语的另一种浪漫主义东方镜像。

    详情

  • 在文明互鉴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综述(傅梦妮)

    2023年10月,“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回顾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分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现当代艺术观念、创作的发展,现当代艺术批评、教育和策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国现当代美术从西学启蒙到本土自觉的发展历程;青年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角度分享了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出新一代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方向以及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详情

  •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当代阐释——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综述(申丽媛)

    为探索美学与艺术的交流机制,促进美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近期在深圳召开。专家学者们以“美学与艺术研究”为议题,探讨美学与艺术、美与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等关系问题。通过回顾美学与艺术的发展史,重点强调了美学为感性学以及美与美学的区别;基于此,提出了美与艺术并不天然相结合、美学与艺术学“殊途”“同归”等观点;并从当代艺术引发的美学问题出发,强调美学的当代阐释以及发展当代美学的迫切要求。本次峰会旨在打通美学与艺术研究的关系,对美学、艺术以及艺术学、艺术批评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详情

  •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民族话语共同体的建构(赵春晓)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中国电影创作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在大后方和解放区不断下沉并向基层延伸,建构起广泛且有力量的民族话语共同体。通过话语表达类型的不断调适,中国电影创作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越发紧密,抗战叙事的人民主体性意识不断深化。抗战时期中国电影民族话语共同体的建构,为中国文艺创作与民族国家、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缔结紧密的交流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话语经验,彰显出中国电影在民族存亡关键时刻所迸发出的韧性与力量。

    详情

  • 四问AI艺术(方维规)

    当下,ChatGPT以及其他一些生成式AI程序已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深度学习和海量数据集使这些AI模型能够创建视觉艺术、音乐作品、诗歌和小说等。艺术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使得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AI在创意艺术领域的应用,在国际学界引发了关于创造性与复杂的道德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围绕原创性、作者身份和真实性问题的论争备受关注。若是谁都可以通过按按钮来从事艺术创作,那么创造力、独创性和艺术性可能会逐渐失去价值。“AI艺术”的意义究竟何在?

    详情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 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本刊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

本刊紧紧依托全国文联系统所联合和团结的各方面、各领域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力量,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突出学术性、当下性和针对性,努力开拓文艺理论新天地,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 跨媒介灵韵转移、共同体微观叙事与牧歌美升华——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邹赞)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燃爆“出圈”,成为现象级作品,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三重经验:一是自觉超克文类界限,弥补原著情节叙述不注重矛盾冲突、结构相对松散的状况,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著的神韵和气质,为散文的影视剧改编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坚持现实主义文艺观,通过立体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典型形象塑造,谱写了共同体叙事的新篇章;三是影像视听语言风格追寻一种“如画美”,文本叙事达成了崇高美与牧歌美的和谐统一。此外,技术赋能助力李娟散文经典品质“出圈”,打造出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文旅IP,为提升优秀文艺作品服务新时代“文化润疆”工作成效,提供了典型范例。

    详情

  • 解读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流量密码(杨斯奕)

    越剧《新龙门客栈》改编自徐克的同名电影。该剧采用环境式剧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边塞大漠中的龙门客栈,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的明争暗斗。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创作团队充分发挥了创造力,不仅融入了“二次元”文化以吸引年轻观众,还借助粉丝口碑实现了流量裂变。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主动破圈探索,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作品。基于戏曲本体和传播学的角度审视,该剧的艺术创新为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详情

  • 藏地复调的协奏、杂奏与变奏——杨志军《雪山大地》诠论(高强)

    解读杨志军的《雪山大地》,需要与藏地书写的文学大传统参照进行。藏地书写中的信仰特征,经历了政治化—神秘化—欲望化的演变流程,而《雪山大地》中以歌唱和音乐为核心的信仰形式,则是形成于并反哺俗常世界的实在信仰。与藏地书写传统中那种二元对立的极端化、浪漫化叙事模式有别,杨志军在《雪山大地》中开辟出一条以发展为核心诉求且接通城市与藏乡、现代与传统联系的文明之道。《雪山大地》写出了藏地世界的复杂与丰富,充满了多种音调的复合声响。就作品本身来说,它既是一首俗世与信仰的协奏曲,也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杂奏曲。相对于整个藏地书写传统而言,提供了多维度、全新笔调的《雪山大地》,又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变奏曲。在边地关心、思考着时代中心命题的《雪山大地》,挺立着一群大写的“人”的形象,矫正了“叙述精彩,精神低下”的衰颓现状,有力护持了文学的高贵尊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