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编读往来>正文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总目录

2025-02-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 收藏

本刊特稿

【第六期】

肩负新使命 启航新征程 开创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李屹


专题策划

【第一期】——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李屹

■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根基/李明泉

■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贯穿性/王廷信

■ 深刻理解和把握大时代观之“大”/高长武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景小勇

【第二期】——中国文艺2023 (一)

■ 2023设计:技术洪流中的文化追寻/潘鲁生&殷波

■ 2023剧集:在产业发展新格局中坚守品质与创新/戴清

■ 2023网络文艺:以磅礴的想象力致敬未来/胡疆锋&赵世城

■ 2023民间文学:本体研究与跨学科对话/毛巧晖

【第三期】——中国文艺2023 (二)

■ 2023美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学实践/胡友峰&刘泽昊

■ 2023曲艺:传承中创新探索中进取/蒋慧明

■ 2023书法:创作与评论互动承续并开新偕行 /祝帅

■ 2023电影:温暖现实与悬疑叙事的交响/梁君健

【第四期】——中国文艺2023 (三)

■ 2023美术:AI图像挑战下的重返与新发/尚辉

■ 2023 艺术学理论: “三大体系”建设与跨学科构建/唐宏峰&王子畅

■ 2023舞蹈:创作、市场和评论间的新平衡/刘晓真

【第五期】——文艺评论名家名作研究

■ 论陈寅恪“了解之同情”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和限度/徐楠

■ 从“一致”到“条理”:宗白华节奏论的内涵与建构路径/黄长明

■ 浪漫、古典与写实——李长之古代诗人批评的美学构造及运作/金浪

【第六期】——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文艺(一)

■ 人民文艺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彭锋

■ 流溯: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王一川

■ 从发展向度看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向云驹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张德祥

【第七期】——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文艺(二)

■ 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视觉凝固——十年美术走出自主发展的新路/尚辉

■ 深耕“两创”绽放新姿——新时代舞蹈艺术揽胜/茅慧

■ 从高原向高峰抵进——新时代戏剧艺术发展概览/宋宝珍

■ 以人工智能助推新时代网络文艺创新/欧阳友权

【第九期】——“两个结合”视域下的文艺观察

■ “第二个结合”推进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创新发展/赖大仁

■ 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的贯通枢纽/宋伟

■ “两个结合”指导下文艺美学的“出发”与“再出发”/李永新

■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中华古体诗词创作研究/孙书文

【第十期】——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的理论与实践(一)

■ 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知识体系建构的元理论思考/谭好哲

■ 从传统诗文评到当代文艺评论/袁济喜

■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王德胜&李雷

■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问题指向与方法创新/段吉方

【第十一期】——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的理论与实践(二)

■ 文明互鉴:建构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新视野/曹顺庆

■ 从中国审美传统特质看中国文论话语自主性/何中华

■ 中国自主影视理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维度/赵卫防

■ 构建当代戏曲评论话语体系的原则、路径和方法/赵建新

■ 时代机遇、主体立场与全球对话——关于构建中国自主设计评论话语体系的思考/祝帅

【第十二期】——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的理论与实践(三)

■ 在承继中创新——当代美术评论话语体系建构之思/黄宗贤

■ 传统文化对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影响——从“五四”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考察/王廷信

■ 建构中国话剧评论话语体系的三重维度/陈吉德


热点观察

【第四期】——现实的越界和现实主义的出圈

■ VR、元宇宙与Sora:“现实”的前瞻性定位/黄鸣奋

■ 从现实性到实在性——人工智能时代的虚拟性和实在性的关系刍议/蓝江

■ 文艺中的真理——间谍小说、幽灵书写与闪烁主体/姜宇辉

■ 现实的虚拟化与现实主义的转向/黎杨全

■ 新媒介、新幻想与新现实/许苗苗

【第七期】——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文艺理论与实践

■ 中西视域下的文艺理论交流互鉴/曹顺庆

■ 文明互鉴与丝路精神复兴的创造性拓进/牛宏宝

【第八期】——改编的空间与尺度(一)

■ 跨界的重制——从《繁花》改编切入/张颐武

■ 文本与IP:改编活动的当代认知/陈宇

■ 雾中风景:影视改编实践的几个核心命题/梁振华

■ 杂糅奇观与自我神话——论近年来我国传统神话传说的影视改编/李宁

【第九期】——改编的空间与尺度(二)

■ 构建还是消解?——关于改编类文艺创作的理论探讨和现实考量/张萌

■ 重申影视改编的三个命题:伦理原则、构成阶段和美学理想/陈林侠

■ 论近年来小说改编戏剧中的叙述元素/郭晨子

【第十二期】——AI时代文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

■ AI算法的公共阐释问题探讨/卓今

■ AI创作:作为数字时代的新文艺现象/简圣宇

■ 互动、嵌入与后人类:生成式AI革新影像生成/陈璐明&张戌


理论探索

【第一期】

■ 西方文学理论语言中心论的困境和中国文学理论崛起的历史使命/孙绍振

【第三期】

■ 写照•影像•照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的一条线索/董丽慧

■ 当代美育:从国际观点看中国进路/左漪漪

■ 试论道家身体观视域下舞蹈美育的转向与优化/王雪

【第五期】

■ 交互主体性思想的演进与文学的主体间性/汪正龙

■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部结构到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话语构成——基于对“现实”概念的分析/潘天成

【第六期】——艺术跨媒介研究

■ 家族相似性、符号圈与艺术跨媒介叙事/龙迪勇

■ 图像中的声音表达——中国古代听松图的跨媒介阐释/刘坛茹

【第七期】

■ 曾国藩文章美学思想/陈望衡

■ 超越形式、特重内质: “高逸”的诗学审美特质/程景牧

【第十期】

■ 比较艺术的哲性思考/蓝凡

■ “但有心印无雷同”——王国维“人间”“境界”观念再辨析/韩振华

【第十一期】

■ “意象”范畴的哲学美学语义辨析/毛宣国

■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文艺民族性的重构——以“民族形式”的讨论为中心/崔海亮

■ “新时代文学”:命名方式、生成语境与发展空间的开创/曾军


艺海杂谈

第一期

■ “时间”的生成——神话叙事在艺术中的三种表达形态/马硕

■ 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四圈共生”模式论/陈天一

【第三期】

 论“国潮”动画电影的艺术特色与时代价值/黄诗娴&陈可凡

■ 世界诗学新形态的建构与中国贡献/何丽

【第四期】

■ 由“女性”到“她”——国产剧集中女性形象的迭变与期待/程樯

■ 现实转译与互渗传播:当代话题电影研究/尹敏捷

【第五期】

■ “中和”与书法艺术辩证法/詹冬华

■ 新主流文艺的新情感与新叙事——以电影《战狼Ⅱ》《流浪地球》为例/陶庆梅

■ 大国科幻:《三体》故事世界的跨媒介叙事/施畅

【第六期】

■ 从跨媒介到跨文化——新世纪以来中国杂技剧实践回望/董迎春

■ 歌唱与身体的媒介化——从歌曲《我的祖国》看当代中国的感知构造/朴婕

【第八期】

■ 文学的世界性能动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文学的世界性/邹理

■ 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人民性话语/温德朝

■ 易县八佛洼辽三彩琉璃罗汉造像研究/曾维林

【第九期】

■ 智媒时代文艺批评的学术建构刍议/李震

■ 如何理解“梅兰芳”/刘祯

【第十期】

■ 大历史的图典新时代的史诗——从“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看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指向/张晓凌

■ 造型艺术跨媒介传播中的融合创新——从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谈起/孔德琛

【第十二期】

■ 从“钱学森构想”透视文艺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王一楠


作品评析

【第一期】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的审美回望与理性探索——论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夏义生&姚乐旗

【第六期】

■ 解读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流量密码/杨斯奕

【第七期】

■ 跨媒介灵韵转移、共同体微观叙事与牧歌美升华——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邹赞


批评争鸣

【第十一期】

■ 理念偏颇、标准错位和话语失范——关于当下戏剧批评学理品格之不足的反思/穆海亮


艺史新知

【第八期】

■ 《雷雨》中的“雷雨”——纪念《雷雨》发表90周年 /林克欢

【第十二期】

■ 观念如何成为武器——抗日救亡背景下的“摄影武器论”及其实践/闫爱华


人物研究

【第一期】

■ 熊秉明艺术探索的中西镜像及其边界超越/赵斌

【第二期】——黄药眠与20世纪中国文学

■ 黄药眠美学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以《论食利者的美学》为中心/高建平

■ 中国当代价值论美学的先声——黄药眠“美是评价”观点的学术史审视/谭好哲

■ 由黄药眠看橙色创造社的文学存在/朱寿桐

■ 黄药眠文艺思想的内在逻辑/周小仪

■ 通向社会主体性美学——黄药眠对当今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王一川


创作谈

【第五期】

■ 沈铁梅:迈向艺术的自由王国——谈父亲沈福存对我的艺术养成/采访人:张之薇

【第七期】

■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对“好剧本”的理解/罗怀臻


艺坛对话

【第十期】

■ 中国自主电影知识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愿景——对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的讨论及其延展/李道新 等


境外之镜

【第九期】

■ 中意美术术语的比较初探:以中国书法和意大利文艺创作理论为中心/[意]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序跋与书评

【第八期】—— 《文艺评论概要》

■ 一部充满学术情怀、现实观照和行业特色的书——《文艺评论概要》评介/胡一峰

■ 为文艺评论添加“增量”与“变量”——读《文艺评论概要》/刘大先

■ 引人进入文艺评论之门——评《文艺评论概要》/李修建


学术综述

【第八期】

■ 在文明互鉴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综述/傅梦妮


名家专访

【第一期】

■ 当一个好党员,做一个好演员——访表演艺术家陶玉玲/采访人:吴乃顾

【第二期】

■ 在继承和借鉴中创新中国演剧——访导演艺术家徐晓钟/采访人:陈敏

【第三期】

■ 曲传桃花歌耀星月——访作曲家铁源/采访人:崔健

【第四期】

■ 我知道艺术的起点在哪里——访艺术家韩美林/采访人:张亚萌

【第五期】

■ 平生乐书道唯求清凉境——访书法家孙伯翔/采访人:盖守丽

【第六期】

■ 在田野中与史诗相伴一生——访民间文艺家郎樱/采访人:邓立峰

【第七期】

■ 杂技创新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访杂技表演艺术家、杂技教育家孙力力/采访人:何瑞涓

【第八期】

■ 从家国情怀出发做美学研究——访美学家陈望衡/采访人:朱俐俐

【第九期】

■ 通开前人吾辈意,独步儒林得三法——访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陈美林/采访人:陈天一

【第十期】

■ 敬畏艺术舞动“东方”——访舞蹈家邢德辉/采访人:唐坤

【第十一期】

■ 妙兰奇芳说书人——访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采访人:楼一宸

【第十二期】

■ 开拓中国特色审美学建设之路——访美学家彭立勋/采访人:任珺

点击订阅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重点选题参考

2025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总目录来了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总目录来了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总目录来了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