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都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范玉刚新著《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着眼“两个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真情实感的笔触,聚焦论述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的重要理论问题,并对近年来中国的热点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展开了具有明确现实针对性的分析判断和理论穿透力的评述。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评论导向、研究导向的学理阐发
该书的第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历史视野来观照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于对这些论述的人民性视角解读,围绕文艺“人民性”的内涵阐释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文艺之母”等课题,深入诠释“文艺的人民性”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深化理解中国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人民性”问题,既关乎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性质、价值导向和实现方向,也关乎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和文艺评论话语的体系建构。作者通过对“人民”概念的流动性和内涵的杂糅性的梳理和辨析,揭示出文艺的“人民性”践行的是文艺和人民之间的艺术关系、审美价值表达,体现出关于文艺发展的更多的包容性和生长性,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范畴和术语。他进而指出文艺的“人民性”蕴含着“某种共同的内在价值和情感诉求”,这无疑也成为当下在世界舞台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作者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执着和热情,持续关注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市场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断加强以人民为价值本位的学理阐发,有力推动了中国形态的文艺审美现代性的体系建构。
二、新时代语境下对“红色经典”的思考与探讨
中国的红色经典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以“人民性”作为其艺术风格和艺术创作价值的根本,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在中国发展的新方位、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认识“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应有怎样的价值和使命?该书的第二个部分着力从三个层面深化了对“红色经典”的思考,分别为“红色经典”的再生产、新时代“红色经典”的创作和使命、“红色文艺经典”的现代性内涵阐释。
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是红色经典生成的土壤和重要资源。他从“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四个维度理解和阐释“红色文艺经典”的现代性内涵,将“红色经典”嵌入中国新文艺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和世界文艺史中来定位,揭示其人民性立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高扬人民性的文艺观,在不断阐释和价值积累中迈向当代文艺经典化,并以文学艺术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创造的丰功伟业,是讴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挺直了脊梁的情感历练和精神记忆。作者注意到,新世纪以来,“红色经典”的影视剧改编成为一股热潮,并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认识到有效应对时代和审美的挑战,“红色经典”再生产才可持续。他指出,“红色经典”再生产要尊重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追求这一历史真实,并在追求艺术真实中注重审美创造和艺术表达能力。“红色经典”基于现实主义原则,以英雄主义为轴心展开,回到社会生活的常识、常情、常德,使再生产无限趋近文艺的“诗史”结构,就能够续写红色传奇。
三、“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文艺评论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的继承和发展。作者对这一具有创新性文艺批评的观点或标准进行了具体的实践,书中涉及对多种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论,以理论的穿透力,对文艺作品进行独到的审美价值评判和深入的艺术内涵阐释。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优秀文艺作品的根本。作者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反映东北振兴、脱贫攻坚、扫黑除恶题材的精品佳作,主张文学要以现实主义精神紧紧抓住时代,“今日之文艺有责任记录和书写中国伟大实践的精彩”,强调今日之文学“仍要以现实主义精神向时代发言”。此外,作者还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大泰山》以及民族歌剧《沂蒙山》、革命历史题材电影《1921》等文艺作品,放在历史和时代的平台上,做出富有专业性和说服力的分析、判断与评价。这些评论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推介给广大受众,充分发挥出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
范玉刚始终驻守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的前沿,将文艺理论创新发展和文艺评论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文艺现场,关注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注重人民性、时代性、在场性,进行了大量富有专业性、探索性、创新性的批评实践,以扎实的努力和原创性研究成果、高质量文艺评论,为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