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经典的多重塑造:文学改编戏剧的价值与意义(雍文昴)

2023-08-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雍文昴 收藏

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戏剧,一直是戏剧中重要的类型之一。文学与戏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联,古往今来,不仅经典的文学作品多被改编成戏剧,而且经典的戏剧作品往往也会成为重要的文学文本。文学与戏剧虽建立在不同的艺术语言之上,也具有相异的媒介特征,但彼此之间却具备着相互转化的基础。

历史上,许多深入人心的戏剧作品皆来源于文学改编,如京剧中经久不衰的折子戏《群·借·华》即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白蛇传》《玉堂春》等剧目则来自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现代的许多优秀戏剧也同样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如根据鲁迅作品改编而成的《阿Q正传》《咸亨酒店》,根据老舍作品改编而成的《骆驼祥子》,以及根据巴金作品改编而成的《家》,都是话剧领域载入史册之作,此外更有曾被改编成多种戏剧形式的《白鹿原》与《大红灯笼高高挂》(《妻妾成群》)等。这些戏剧作品,依托于文学作品的基础,通过适合舞台表现的改编,最终成为经典,而这一经典化的过程则经历了文学家以及戏剧家的“双重”甚至“多重”塑造。一方面,能够被选取进行改编的文学作品,往往已被读者所熟知,因而具备了一定的经典化基础,文学家的创作是第一重的塑造。另一方面,在文学作品被改编为戏剧之后,剧作家、导演、演员以及服化道、舞美等方面的创作者,又进行了集体创作。有些戏剧作品甚至会在多年中被反复打磨,不断融入新的思考与新的表达,如话剧《骆驼祥子》就有1980年、1989年、2007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21年多个版本,更不用说昆曲、京剧中那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剧目,更可谓千锤百炼,是在持续的创作中逐渐塑造出的经典。

话剧《骆驼祥子》(图片来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微信公号)

文学改编戏剧几乎是伴随戏剧史发展始终的一个重要现象。改编虽然是一柄双刃剑,文学更有可能先入为主,但不可否认,建立在文学作品基础之上的戏剧,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叙事手法上,都已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能通过二度创作或者多重塑造,使之成为舞台上的精品力作,则这样的作品无疑更能经受住时间的沙汰,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不至于昙花一现。

近年来,融媒体为文学与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戏剧除在传统意义上的剧场上演之外,更有小剧场、戏剧节等演出空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同时为戏剧提供着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观众不仅能够在剧场中欣赏到大制作的戏曲、话剧、歌剧、舞剧以及音乐剧佳作,也能够在网站、新媒体乃至短视频平台上,观看大量用户自制的戏剧小品,而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科技手段更带来了包括沉浸式戏剧在内的许多全新的观剧体验。相信在未来,融媒体的发展将使得戏剧的概念边界不断被拓展,也将有更多形式的戏剧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然而,与此同时,多样化的媒体环境、演出空间与展示平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去经典化的问题。在现今的戏剧市场中,充斥着相当数量的同质化创作,不仅题材单一、形式雷同,而且其题材与形式还是来源于相互的抄袭,而非经典的文学与戏剧作品。这就使得观众原本已颇为有限的观剧时间,进一步被信息筛选的过程所占据,也使得真正付出时间与精力成本的戏剧作品可能无法被看到,从而更加难以塑造出经典剧作。在这样的情形下,由文学作品改编的戏剧,即再度显示出其特有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建立在文学作品基础之上的戏剧,能够有效筛选出当今时代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文本,从而为戏剧作品关注度的提升提供保障。如近年来根据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红楼梦》所改编的话剧、舞剧等,即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甚至有些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戏剧进而被搬上电影、电视屏幕,也为观众所喜闻乐见,2021年上映的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即是一时的现象级作品。其次,由于被改编的文学作品已经过读者与市场的筛选,所以剧本创作中过于同质化的问题也会得到相应改善,从而也为戏剧家的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合力塑造出展现时代的戏剧经典。


(作者:雍文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深入推进博物馆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雍文昴)

《追光万里》:追随光影而行的心灵旅程(雍文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