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后,改编自网络文学、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剧《琅琊榜》引发全民观剧热潮;去年,一支网络“神曲”《小苹果》红遍大江南北后,在海外斩获奖项;2011年,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失恋33天》逆袭全国票房……
时下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层出不穷,井喷式增长的背后,网络文艺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中国的网络文艺正在走出国门,有的已在海外产生积极影响。统计显示,在东南亚地区,《盗墓笔记》《步步惊心》《甄嬛传》等网络文艺作品受到多国“粉丝”追捧。电视剧《琅琊榜》也直接输出到韩国等地播出。这些网络文艺,同样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全文公布,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这一切网络文艺繁荣发展的成就,以及网络文艺政策的发布,说明网络文艺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当下高度活跃的网络文艺,正在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到2015年6月,全国网民总数达6.68亿,网络文学用户有2.85亿,网络视频用户4.61亿。电视剧《伪装者》网播量超30亿次,《琅琊榜》网播量超60亿次。
网络影视作品的上游,是海量的网络文学创作。从1998年国内网络小说“第一人”蔡智恒推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起,不到20年,中国网络文学创作数量呈井喷之势。目前国内网站签约及推荐网络作家约有200万人,加上网上注册但未签约的,及不定期在网上写短文、发段子的,网络写手可能超过5000万人次,每年在网上更新的连载网络小说数量达10万多部。
这些网络文学,恐怕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出经典之作。但从《甄嬛传》、《琅琊榜》的热播,证明从互联网脱胎而来的文艺作品,同样可以制作精良、考据细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很多网友说,《琅琊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讲的是家国情怀,对自己的国家要有一片赤子之心,要做有风骨、心底坦荡的人。
这些网络文艺作品的贡献,在于它们展现了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
互联网已经成为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了让网络文艺更加健康、高质量地发展,网络文艺作品必须坚持中国化、民族化、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尤其要解决好文艺观的问题。在流行文化和商业文化泛滥的今天,网络文艺应该尽量减少商业因素的浸染,多与民族、与人民、与时代、与土地贴近,赋予作品更多的精神内涵,坚守传递真善美这个文艺使命。这是网络文艺发展的迫切要求。
杜浩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