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文华奖”舞台剧目展演评比进入尾声,由省文化厅、四川日报社结合此次活动主办的“发现‘四川文艺新锐批评’”依然热度不减。11月30日,该活动的“微课堂”迎来第四位主讲人黎风。身兼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多重身份的黎风,就文艺评论的特点、功能、写作技巧等青年评论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读。
记者:在你看来,文艺评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黎风:文艺评论,有助于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让作品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文艺评论并非作品的附庸,它与作品具有同等的价值,是一个“再创造”的文本。因此对于评论者和读者来讲,通过相关文艺评论的发挥,作品还可能成为“药引子”,引发对社会文化问题的思考。
记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文艺评论有何特点?
黎风:尽管学院化的课程中缺少专门的教学,以及对文艺评论格式的相关规定,但长期以来还是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特征。严肃的文艺评论写作通常是有感而发,但一定不能止于感性化的表达,而是要“有思而写”,对主题、形象、技巧等进行整体化的系统思考。当然,我认为文艺评论的范围也不应该“窄化”,如今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大量传播的平面的、零碎的“吐槽”,其实也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形式,甚至可以说构成了文艺评论的社会基础。
记者:写作文艺评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门道?
黎风:一定要大量地看、大量地写,在实践中逐渐体会。文艺评论成熟的标志,就是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评论话语,将语言的理性、客观化和情感的力度、温度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有效、更有吸引力地表达观点。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