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话剧《北京法源寺》:观照世道人心

2016-01-1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许波 收藏

  晚清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汇聚着各种势力的角力与争斗,波诡云谲,异常激烈。其中, “戊戌变法”的失败可以说是一道分水岭,它标志着“改良”的彻底失败,催生并坚定了资产阶级的“革命” 。从某种角度看,“戊戌变法”的失败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历史走向。以艺术的形式表现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探究那段历史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对当代艺术家来讲是有意义和诱惑力的。由国家话剧院出品、田沁鑫执导的根据台湾作家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的原创大戏《北京法源寺》 ,便是一部以“戊戌变法”为大背景的舞台剧。该剧截取1898年9月11日至21日十天的时间作为核心的舞台时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慈禧等人的外在活动和内心纠结为脉络,以北京法源寺为核心场所,围绕图强变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戏剧冲突,通过倒叙回望的叙事手段,将一百多年前的那场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件”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该剧最大的特点,是创作者对历史的消解,以及通过对历史的消解所达到的对历史、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再认识。

  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自有历史学家探赜索隐般的科学研究和揭示,艺术家眼中的历史则包涵着诸多的在真实基础上的想象成分,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话剧《北京法源寺》开场和结束的时间都设定在1921年。戏一开始,由北京法源寺的方丈带着小和尚给寄存供奉在北京法源寺中的“戊戌六君子”的牌位进香,进而引出与谭嗣同等一干“魂灵”的隔空对话,从而将1898年9月11日至21日十天的“历史”重新在舞台上“演绎”了一次,而“真实的历史”也便在这次“演绎”中被消解、重构,乃至想象了。

  该剧通过艺术的手段让民国十年时的人们,同戊戌变法的亲历者们共同去反思、探讨刚刚过去不太久的戊戌年间的那段“历史” 。剧中,无论是以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变法维新派,还是以慈禧等为代表的保守派,他们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深爱着大清朝” ,都希望“大清朝能够强大” ,只是他们选择使国家“强大”的方式和所采用的手段不同而已。同样,对于改革、变法的认识,他们也是一致的,都认识到改革、变法的重要,只是一方“激进” ,一方“渐进”而已。由此,也便颠覆了对那段历史的传统看法,尤其是颠覆了对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的看法。传统的观点认为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是全面反对变法的,而剧中无论是慈禧还是奕、李鸿章等均表现出对改革、变法的赞同,并且他们在实际中也确实实行了一些改革、变法的措施。只是他们所选择的是循序渐进式的方式。而维新派们则是要以三年的时间彻底完成改革、变法,是一种激进而激烈的方式。

  如果只是观念和方式上的差异,虽有矛盾冲突,但还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激烈程度,从戏的演进来看,真正引起慈禧等保守派一定要致维新派于死地的原因,在于维新派欲借“救驾”之名而行“政变”之事。在这种对历史的消解与想象的过程中,不知是离真实的历史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同样被颠覆的人物还有袁世凯。剧中的袁世凯是一位忠君爱国之臣,之所以向慈禧告密维新派“预谋不轨” ,是因为他从谭嗣同处看到的光绪皇帝的“诏书”只是一个临摹本,而非真正的诏书,进而认定维新派欲借“救驾”之名实施“政变”之实,为彰显其对大清朝的忠心才将维新派的计划面陈慈禧。剧中,非但是袁世凯,即便是维新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对诏书的真伪存有疑义,对“救驾”还是“政变”颇为踟蹰,只是迫于形势的裹挟,才有了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密谋扣押慈禧的一幕。而历史的真实性也便湮灭在了远去的历史之中了。

  如果说对历史真实性的思考是创作者创作该剧的目的之一,那么,对历史中的人的作用、意义与情感的思考,无疑是这部戏创作的另一目的。 《北京法源寺》将生死、鬼神、僧俗、朝野、家国、君臣、忠奸、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等等通过近三个小时的舞台呈现,试图“看破生老病死,看破政治棋局,看破人伦俗世,看破道德文章,看破社会伦纲,看破历史千载,看破宇宙万象” ,而其出发点与归着点均在于人。

  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而其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很多时候竟然只在一个人的一念之间。诚如戏中所示,当谭嗣同找到袁世凯,如果袁世凯按照维新派的计划行事,历史肯定会是另一副面孔。该剧对谭嗣同形象的塑造与以往艺术作品和历史著作有很大的不同,谭嗣同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个试图以自己的血唤起国人变法图强的仁人志士,更像是一位看破红尘的得道高僧,他看破了生死,愿意舍弃人生的那个“臭皮囊” ,而追寻内心的永恒与超脱。他劝梁启超走(逃亡) ,他自己则选择留,选择死。当已然死去的他与他的结发妻子隔空对话时, “字里行间”依然显露出浓浓的出世的味道。

  剧中,谭嗣同、梁启超二人在法源寺结拜、缘定三生一场,极具震撼力,将两位不惜以死报国的热血青年的性格、精神和内心世界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舞台上。但即便是在这种慷慨激昂的氛围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创作者赋予人物和戏剧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佛心。或许那正是田沁鑫对生逢乱世的芸芸众生的悲悯之情吧。

  话剧《北京法源寺》以今人的眼光去回望一百多年前的那段旧事,去观照那时的世道人心。历史剧毕竟是戏剧而不是历史,借用古人的名字、服饰、面孔,演绎全新的“故事” ,这正是艺术创作的自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