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闪电树懒哈~哈~哈:评热播影视剧的语言表达

2016-04-2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于海阔 收藏

  把握适度原则是戏剧影视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石,了解和照顾观众心理则是艺术作品成功的重要保证。艺术工作者应熟悉和研究观众心理,尽最大努力满足绝大多数观众的艺术审美需求。

  此前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有一些语句如“来而不往非礼也”和“老虎屁股摸不得”等曾引起很大争议。这说明,戏剧、影视中的语言使用应把握适度原则,对某些名言、诗句、成语、谚语以及一些特殊的、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表达方式,编导人员还是应当慎用,以免引起观众的反感。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观众对一部戏剧或影视作品的接受意味着艺术作品的制作在某种程度上与观众的心理产生了共鸣,即编导、演员等演职人员的努力与观众的期待达到了某种契合。例如: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树懒的说话和动作奇慢,连一个微笑都需要十几秒,这样的设计符合这种动物的特征,在那一特定的瞬间,观众更容易相信这就是树懒的说话方式。影片《夏洛特烦恼》中为了表现时代特征使用了《公元一九九七年》 《相约九八》等歌曲。为突出香港这一背景,影片《港囧》总计使用了15首经典粤语歌曲。 《东北抗日联军》 《亮剑》等电视剧中,表现日本人之间对话场景时使用日语,配以中文字幕,使场景更加逼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多情况下,即便有时某些元素与事实有少许出入,也基本不会影响观众的接受程度,甚至可能成为强化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例如: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络腮胡子形象虽与人物原型不符,但在导演的坚持下使用了这一有助于强化“土匪”身份的形象,因“胡子”一词在东北话中本来就有“土匪”之义。毛新宇曾在赴电影《建党大业》剧组考察时说:“毛主席脸上有痣,是1935年以后的事,建党时脸上没有痣。 ”导演回答:“现在已经约定俗成了。 ”也就是说,尽管建党时毛主席脸上无痣,但作为标志性容貌特征,观众最终基本可以接受,并未因此影响影片效果。

  艺术作品语言的使用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地符合,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九爷还会唱二人转呢! ”这里的“二人转”一词在新中国成立前很少使用,那时一般称为“蹦蹦” ,并有“春歌戏”“小秧歌”等名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定名为“二人转” 。电视剧《少帅》中“忽悠”一词被多次使用,事实上,“忽悠”一词为方言新词,引申义为劝说、鼓动、戏弄、吹牛、胡说、欺骗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东北地区流行。但这些并不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观众对这些普通词汇的“提前使用”基本能够接受,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因此而特别较真。

  严格说来,很多戏剧影视作品中所使用的大量语言都与剧中时代特征不相符。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语音都已和古代大不相同。据语言学家考证:上古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汉代以后双音词才大量产生,发展到现代,双音节和多音节复合词才占绝对优势。在古代题材的艺术作品中,为了便于普通观众理解,剧中人物的对话也多使用现代汉语或近代汉语,假如完全使用单音词居多的古代汉语的话,恐怕会给普通观众的理解带来困难。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对艺术作品中语言的使用并非没有限制。编导人员与观众之间需要达成一定的默契,并掌握好适度的原则,不宜超过这个“度” 。这个“度” ,就是观众能够接受的程度,或者说观众能够容忍的底线。近年某些古代题材电视剧中,竟然出现了“哎哟我去”“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洗洗更健康”“神马都是浮云”“哥只是个传说”这样的网络流行语,这显然是不妥的,也不是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认真态度。

  语言作为话剧与影视的重要艺术元素,与观众的心理期待和接受程度息息相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观众的审美习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知道,很多译制片的配音同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说话方式不太一致,表现在语气、语调上,被称为洋腔洋调,这一方面是由内容、字数、时间、语速、声画同步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制作人员的艺术观念,即努力通过配音反映出异国文化的特色。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多数优秀的译制片达到了这个目的。此外,“洋腔洋调”给了国产电视剧很多启发,对此制作方有所借鉴。 《康熙王朝》中的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中的洋枪教习毕乃尔, 《少帅》中日本顾问菊池武夫及美国人伊雅格的台词都被处理为“洋腔洋调” ,这种处理令观众更容易相信屏幕上那个操着不太熟练汉语的演员就是他要扮演的那个人。观众的心理有时十分微妙,外国人汉语说得太好了有时反倒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电视剧《李小龙传奇》里未设置翻译的角色,来自美、英、日、韩、泰等的所有外国人都使用流利的汉语;而有些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日本人之间对话也使用流利汉语,令许多观众感觉不够真实,不易接受。

  20世纪初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引进中国以后,大量的外国戏剧被翻译、改编并搬上舞台,如《贵妇还乡》 《钦差大臣》 《萨勒姆的女巫》等。早年观众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明明说的是外国的故事,舞台上这一大群高鼻梁、金黄头发、穿着异国服装的由中国演员扮演的外国人怎么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这显然反映了观众的心理不适应,因为此前我国的戏剧形式主要为戏曲,题材以中国故事为主,观众还不习惯于使用汉语表现西方故事的话剧。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大有改观了,提出同样问题的人大大减少了。

  一言以蔽之,把握适度原则是戏剧影视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石,了解和照顾观众心理则是艺术作品成功的重要保证。艺术工作者应熟悉和研究观众心理,尽最大努力满足绝大多数观众的艺术审美需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