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具体杂存于社会文化综合体之中,五花八门、变幻纷纭,还有很多的分支环节,不同门类的艺术元素互相搭配渗透,甚至有些元素已不再属于艺术的范畴之内,以至于我们如果不进行区分和界定,就无法看到一个整体而纯粹的艺术存在实体,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艺术在现实社会之中存在的形态。
艺术存在的典型体现就是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民众眼光的审视,被社会历史公认为经典,从而成为艺术的典型形态。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史论家都会依据时代的理论标准来架构谱系、梳理流派,这种谱系把艺术分为文学与艺术两个大类别,文学里面再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艺术里面再分为美术、音乐、舞蹈、影视,再往下还可以细分出更多的子类。每一种文化的每一个时期都会积累和筛选出一定数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家,作为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被保护、鉴赏、研究、流传,成为文化的经典,也是精神文明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门类的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都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都要经过发生、蓄积和成熟,才能成为一种完善健全的社会文化事物。这些具体的审美规范都已超出了纯粹的艺术理论与美学形态的概括范围,形成相对具有独立性的文化形态。在这个层面,就不好再用艺术的本质性统一标准来界定每一个艺术门类所有内容,它们会延伸和细化出许多的具体特殊的规则。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上古时期,艺术还处在未成熟的半独立发展状态,这个时候艺术还在为宗教、政治、道德、历史和习俗服务,它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也留存了一大批的文物古迹,被后世视为经典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都具有一定的艺术色彩,是艺术的半独立状态,主要是为了非艺术的功用而制作的,例如宗教造像、墓室壁画、历史典籍、道德说教故事等等。这是当时的社会为了寓教于乐,把非艺术功用附着在审美形式之中、以艺术的形式制作传播和留存下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了文化的变迁,这些作品的时代内容和非艺术功用逐渐丧失,只留下了感性的形式,在后人眼中就转化成为纯粹的艺术作品,例如历史文物中的工艺品甚至一些实用器物最后都转化为纯艺术作品,这也构成了艺术存在的具体转化形态之一。
在现当代的艺术世界里,由于社会是以文化综合体的形态存在的,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艺术,它的现实存在形态同样难保其单纯和高洁,而要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多种方式的影响和侵入。商品市场、宣传推介以及身份炒作、吹捧假拍等手段会欺骗和迷惑民众的视听、混淆是非标准,这样现实的艺术存在就不仅仅是受到艺术本质规律的支配,不少当代艺术家依靠政治权势和金钱炒作以及名人效应来介入艺术,用金钱和权势来掩盖和腐蚀艺术的本质标准,使艺术徒具虚名,这就造成很多低劣和虚假的“艺术”出现,一些很不成熟甚至失败的“作品”都充斥在艺术的世界里,泡沫和伪作堂而皇之地被收藏和展出。总之当代艺术现象是没有经过历史选择和时间检验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世界,这是艺术的现实存在形态,这些东西也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需要分析和沉淀。
如果从相对宽泛的视野来审视,艺术大都以单一的门类出现,例如绘画、雕塑等。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互相吸收融合、联姻嫁接,这就形成了许多复合门类的艺术,构成艺术综合形态,例如书法、歌曲、戏剧等艺术门类。另外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看,其实很多现实的艺术都已发展为多元的形态,很少有绝对单纯的艺术。歌曲融合了诗歌与音乐为一体,戏剧更是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元素。还有书法艺术一般都要与文学相结合,有时它还甚至渗入非艺术范畴的思想理念等元素,包括民间艺术,都开始与非艺术、与实用物质相结合,这已具有一定的工艺色彩。艺术开始以一种元素来进入非艺术,这也成为一种现实的艺术存在形态。对于这一个类型,也不能用单一的艺术本质理论标准来衡量和认识,不同的标准各有其适用范围,不能够互相取代和替代,也不必都整齐划一,要具体分析。
还有一种艺术存在形态那就是建筑和工艺,在这个形态里面,艺术是与非艺术的实用效能融合在一起的,这也是艺术的最普遍的存在形态。在这种存在形态里面,艺术以一定的角度和层次存在,艺术本质退缩为一个元素,服务于实用。其实人类创造的一切实用工具器物,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完全与艺术划开彻底清晰的界限,艺术就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除了纯粹的艺术鉴赏之外,人们还要美食、美居、美容,要把美的元素渗透到人类存在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细节,从而使我们的存在充盈着审美境域以及人生意义价值的体验。只是纯艺术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实用功能,演变为纯粹的感性鉴赏形态,才获得了纯粹的审美功能,从而进入纯艺术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艺也正是纯艺术的起源和雏形。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