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着实让我们吃惊,细细品味,又感觉实至名归。为什么会选择音乐人鲍勃·迪伦?单从身份来看,他更应该获得格莱美大奖啊!既然文学奖选择了他,那么,就与他的音乐性无关,而是关注了他的文学性。索性,找出了他很多歌曲,慢慢体会。当听过看过之后,我觉得,他的词的确像是一首首优美的诗,而且是有思想的诗,真正道出了生活的本质。
由此,我想到当前中国歌词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也有很多经典的歌词流传,它们配上优美的旋律,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唱。但是,如何写出优美的、诗意化的歌词,如何让歌词不知不觉地给听众带去思考,音乐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送别》这首歌曲家喻户晓,它由美国传入日本,再由日本传到中国,经李叔同填词,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细品《送别》中的歌词,哪怕去掉旋律,都会感觉到歌词具有古典的文雅,那种长短句的结合,朗朗上口,平白易懂,又余韵悠长。外国音乐这种情况也不少,席勒的《欢乐颂》配上贝多芬的音乐,歌德的《野玫瑰》配上魏尔纳的曲调,不都成了传唱不衰的经典吗?
鲍勃·迪伦的获奖,相信会给很多音乐人带来灵感,改变公式化的作词方式,重新思考它的文学性、思想性,而不仅是音乐性、通俗性。歌词,要有“诗”的绚丽,“思”的坚实,才会飞得更高,传得更远!
(文/崔健)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