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原创首发】浅议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2016-12-2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特别精到的阐述,在季先生编定的《谈国学》一书中,《“天人合一”新解》和《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两篇学术随笔,即是最好的证明。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华哲学的精髓所在,而且也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一种审美理想。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今天,“天人合一”的审美特质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华文艺之人的重视。我以为,天人合一的音乐美感,存在于中华传统的古典乐曲中,也存在于历代先贤对此类乐曲的诗文评价之中,也有不少外国艺术家对此深有体悟。这种独一无二的音乐审美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显示了中华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

  中华传统音乐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当属文人音乐。宫商角徵羽为中华传统五声音阶,由它建构起来的五声调式,其音响效果明亮洁净。如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江楼钟鼓,其旋律呈波浪型走向,流畅舒展。旋律的构成比较复杂,不同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单旋律”(丰子恺语)特性。文人音乐反映了文人思想感情和隐逸生活等。古琴曲《高山流水》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此曲的先贤,似乎隐于浑沉的乐声中,惟剩高山、流水的悠远意境,这是一种将自我融入大自然的妙境,主体与客体在乐音流动中达到统一,蕴含着人与天同体,生生不息,彼此灵犀相通,此谓“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享受。

  中国文人音乐的特征是将个性融入于共性之中。共性表现为讲究修身养性,而个性则表现为不同的音乐韵味和音乐风貌。如《春江花月夜》与《渔舟唱晚》,虽同为表现“天人合一”的主题,其表意方式与所使用的音乐材料却不尽相同。王国维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前一首曲子中人融于天,可谓“无我之境”;后一首曲子以船夫吹笛为媒而与天融,船夫成为天人合一的感悟者,可谓“有我之境”;但都彰显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特质。中国古典文人音乐的精妙之处也正在于共性涵盖下的个性,个性融汇于共性之中,这是西方音乐没有的特色。西方音乐往往突出作曲家的独特个性与风格,无法囊括所有作曲家的整体音乐风格,中西音乐文化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

  《论语》载孔子论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指向作品本身,音乐很完美,也很美妙,连上天都以为是美的。而“善”则指向人,《韶乐》合乎人的道德规范,而《武乐》不合乎人的道德规范。孔子提及的“尽善尽美”为“天人合一”作了更为具体化的描述。杜甫在《赠花卿》一诗中写道:“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欣赏了锦城丝管后,便认为该曲由天宫下凡至人间。天与人间因为丝管乐的存在而浑然一体,杜甫将“天人合一”音乐美感用诗歌艺术表达了出来。享誉世界的匈牙利美术家、哲学家奥班恩在《西方与东方艺术》一文中指出:“在东方艺术中,人还尽可能保持无足轻重的地位,东方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同宇宙浑然一体的观念,把人缩小到与宏大的宇宙恰成对照的尺度。”此番话的深层含义正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

  古典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天人合一”的音乐审美理念具备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审美特征,必将世代相传。

(文/唐翔,浙江省湖州市练市一中音乐教师,湖州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艾超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