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关注范雨素,更要关注范雨素们的欢乐忧伤

2017-05-0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收藏

  劳动节前夕, 《我是范雨素》一文刷爆了朋友圈,也上了微博的热搜,引发了大众、媒体与文艺圈的关注和热议。

  对于范雨素,网上评论有说文笔很好的,认为她是“第二位余秀华” 。但是给范雨素贴上这样的标签,也随后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的大众关注的更多是残疾、情色、农村、北漂、女性,这是一种同情、贬抑甚至歧视。笔者以为,环境本就为作家提供了很多素材和灵感,尤其是范雨素和余秀华这样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作者。同样是底层身份,创作题材也多直指农村经验,但她们确实有所不同,一个是“脑瘫”诗人,身体的残疾使得余秀华的语言直接大胆,情感如滚烫的火山般喷涌,震荡人心;一个是“北漂”母亲,大城市的生存和农村的出身的矛盾使得她敏感和努力。她是范雨素,是出走的娜拉。

  范雨素到底讲述了什么?在范雨素眼中,那是她自己的十分普通的人生经历。人只有精神境界的高低,没有所谓阶层的分界。没上大学的人是羡慕、努力争取上大学的,而上了大学的人却时常怀疑读书的用处。范雨素是一个只上到初中的人,她对于文学很痴迷,六七岁就看小说。每个人都多少有点文学梦,文学这种东西十分缥缈,可能给不了温饱,更给不了富贵,但是范雨素告诉我们,文学给予了她知识、思考的能力和力量。她说:“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 ”文学让年少膨胀的她“赤脚走天涯” ,出走去海南,出走到北京;文学让她十分勇敢,改了名字,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家暴、酗酒的男人;文学让她改变了生活的荒芜。范雨素在生活的夹缝中,攒出时间来进行精神补给。她所在的北京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院里,有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和工友图书室,他们一起绘画、朗诵各自的作品、成立文学小组。范雨素用幽默、克制的语言讲述的是关于如何在贫瘠中开垦、播种。

  《我是范雨素》中最动人的形象是母亲。范雨素这个母亲,还有范雨素的母亲。隐忍不屈的性格是传承的,她们同样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范母是生在旧社会的农村妇女,大女儿傻了不放弃,范雨素这个“泼出去的水”她也不抛弃,始终“为她不成器的儿女们争取利益” ;范雨素没有钱,也不十分认可现在的学校教育,她重视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女儿跟着电视认了字,她就给她从旧货市场买了一千多斤书,女儿照顾妹妹、做苦工,没上过几年小学最后却成了年薪九万的白领。文学哺育了范雨素,还哺育了她的后代,这让人十分感动。范雨素用纸笔记录她认识的人、她的一生,因为平视,所以她的文章更真实。 “艺术源于生活,当下的生活都是荒诞的。 ”范雨素生活的纪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成了魔幻,这就产生了艺术的魅力。

  也有人说《我是范雨素》的文笔很一般,很像流水账,最多不过是自传,这个其实很多人都会写,她能出名不过是因为她是农村出身。范雨素和余秀华作为农村底层创作者,她们俩一个上到初中,一个上到高中,在那个年代、在农村都算是知识分子。范雨素的作品不多,作家需要有一定的作品量,目前还没有办法对她未来的写作做出判断。余秀华则不同,成名之前就有大量作品积累,一出现就让人感觉她是个诗人。中国有不少这样的基层创作者,范雨素的成名多少有些机缘巧合。媒体及社会各界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范雨素现象” 。

  走红之后,范雨素再次选择“出走” ,避开媒体,希望回归正常生活。其实在之前接受采访时,她就表明了态度: “我不相信它会有什么改变,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痴心妄想了,我只希望这件事能尽快结束。我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我不适应有这么多人关注我。我对文字没有自信,我也没想过靠文字改变生活,我也习惯了靠苦力谋生了,而且我对劳动并不惧怕。做小时工、育儿嫂也不是最低的工资,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文学固然需要传播,但是创作者的生活不该被过度消费。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很容易发现新闻点,同时,它们也很容易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中逝去、毁坏,所以“范雨素”们十分没有安全感。媒体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关注现象背后的生态,像范雨素的文章那样,踏踏实实去关注农村医疗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农村土地征收问题、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等等,关注因范雨素的文章而浮出水面的社会现实,才能让此次“范雨素现象”更有价值。

(文/高秀钦)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我是范雨素》何以打动人心

       《我是范雨素》走红 感谢那些心怀文学的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