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2014—2020)>正文

与中国文艺评论结缘: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2019-12-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蔡运磊 收藏

  编者按: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成立5周年。各地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作者和广大文艺爱好者纷纷来稿,微评“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讲述身边的故事,畅谈难忘的活动,回顾中国文艺评论五年来的成就或进展。

  如下为“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主题征稿的第15篇精选文章。作者是文艺爱好者,在讲述自己与文艺评论结缘的过程中,梳理了自己对于文艺评论的个人观点,有思考、有实践,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评论者学习和借鉴。在文艺评论的这条路上,不仅需要领路人的帮助,还需要自身不断提高认识和评论方法,如何表达,如何有见地、有意义地表达,如何在这条路上走得更长更远,值得每一个文艺评论者思考。希望更多的评论人有更多原创性的作品,也希望更多评论者成为思想者。

 

与中国文艺评论结缘: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说来惭愧,我与中国文艺评论结缘于2018年,至今才一年多的时间。忆起第一次看到我的摄影评论《咔嚓响起之前,你知道都有哪些套路》(点击查看)被中国文艺评论网选编发出来,那种开心无以言表。此后又发了电影《玩具总动员4》的影评(点击查看),还因参与2019年中国文艺评论网络调查活动获赠了中国评协的纪念帆布袋,看似小小的鼓励,于我而言都是莫大的鼓舞。

  探索评论之方向

  “入门”虽晚,但每次拜读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平台上其他老师的大作,都会收获启示。如陈友军老师针对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写的《网剧如何走出娱乐洼地》(点击查看)一文,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既说理充分,又不让人觉得空洞无物。所有论点,皆用剧中情节佐证,点评鞭辟入里,观点不落窠臼,堪称妙绝!这样的评论读起来酣畅淋漓,虽未见到陈老师本人,但通过一篇文章,就让我拜了一次师。他这种“既有趣,又有用”的评论风格,让自己过去那种“心有所感,口不能言”的感觉找到一个出口和方向。

  其实之前我就隐隐约约觉得评论离不开“两有”:有趣兼有用,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往“两有”方面努力,并在“南风窗”“河南文学杂志”等公号新平台陆续发表了若干评论作品。

  我的“双有”观

  作家流沙河先生前些日子在成都逝世,这让人颇为心痛。他认为,做事首先要有趣味。一切知识和文化都要和兴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如果弄得枯燥无味,人们就不愿意去学了。他说,“凡有趣的,终归有益”。

  对此,我深以为然。

  评论评论,因何而评,为何而论,首先要搞清楚这两点。不能为评论而评论,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能雅俗不辨、美丑不分甚至大搞“人情评论”。

  为什么要评论?其实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文艺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文艺工作者要敢于批评,树立正确的批评观。文艺评论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作者地位高低,水平如何,“世界上的小狗,不能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停止汪汪叫”。

  评论之难,难在何处?不仅要写得快,还要写得好。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写得稍慢一点,评论就可能成为明日黄花。

  写得好呢,又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用,言之有物,有的放矢;二是要有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当然,做评论者还要有格,要有所写有所不写,有所评有所不评。作为记者、作家的萧乾建议写新闻时要注意加点“防腐剂”,即文学价值、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使原本只具有短期生命力的新闻,变成价值持久的历史记录。在我看来,写评论时,不妨也注意加点“防腐剂”,若只是就事论事,难免狭隘、促狭、枯燥了。一旦加入了文学价值、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非但读之妙趣横生,而且就像吴晓波老师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所道:“……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因此,那些“人情评论、圈子评论、马屁评论、红包评论”等名为批评、实为吹捧的所谓“评论”,可以休矣。

  评论的魅力

  评论与作品的关系,就像人的左右手脚,既不能相互取代,又缺一不可。好的作品配上好的评论,犹如画龙点睛,高山流水遇知音,相得益彰。当然,在文艺评论领域,任何人的观点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完美无缺。“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毕竟个人志趣和认识局限总是存在的。要想写出为人传颂的评论,就应像欧阳修所云:“不必取悦于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但归根结底,评论还须有评论的样子,寄情笔墨,一吐为快,酣畅淋漓!

  评论其实是一种出口、给予。要想展示给别人看,评论者就要有精深的学术素养、敏锐的观察力、理智的批判力与创造性思维,既能察人所未察,又能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这也是评论者的独特风格乃至个人风格的展现。

  评论的工具很多,有人用文字,有人用图片,还有人用段子,不一而足。选择不同的工具,就能展现不同的评论魅力。优秀的评论作品,总会在有意无意间折射内在魅力,这种魅力摄人心魄,令我们魂牵梦绕。我把这种魅力称之为作品之灵性。

 

  (作者:蔡运磊,人力资源管理师,文艺爱好者)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王晓芳

 

  延伸阅读:

    付酬征故事: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文艺评论:反思自我与世界关联的枢纽

    耕耘、收获、成长的五年

    重拾文艺评论“不了情”

    《玩具总动员4》:一再被“动员”的成人世界

    咔嚓响起之前,你知道都有哪些套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