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汉调桄桄折子戏《挂画》的创新之旅

2021-06-1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李锐 收藏

  编者按:

  汉调桄桄:陕西省汉中市地方传统戏剧,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流行于汉中各县区,并流传到安康、湖北、川北、陇东等地。汉调桄桄的唱腔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有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之美。

  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汇演已于5月15日在陕西启幕,将持续到29日。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排演的《挂画》,入选折子戏优秀剧目,并参加演出。近日,我应邀观看了传承中心的录像演出。平心而论,我是以喜悦的心情看完这场折子戏的。

王乙妃饰演耶律含嫣,高冲饰演丫鬟,朱美华摄影。

  一是《挂画》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令我喜悦。

  《挂画》是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洛阳桥》(又名《梵王宫》)传奇的一个过场折子戏。《洛阳桥》讲的是元朝末年,世袭的洛阳侯耶律寿去尼姑庵饮酒作乐的路上,遇到了美丽的采桑女,于是色心大发,威逼采桑女为妾。耶律寿的妹妹耶律含嫣带着丫鬟赏春踏青,正好遇到英俊且能一箭射双雕的猎人华云,顿生爱慕之心。受耶律寿威逼的采桑女投河自尽,被华云搭救。耶律寿所作所为亦遭到耶律夫人和耶律含嫣的斥责。春心荡漾的耶律含嫣寻觅到华云,但华云知道了她的身份后扬长而去。耶律含嫣为此大病一场,华云母亲知道后独入耶律府探视耶律含嫣,并商定让华云男扮女装成耶律寿新娶的妾,与耶律含嫣相会。纳妾这天,耶律寿大醉,就让扮成妾的华云住在妹妹耶律含嫣的屋子里,成就了华云与耶律含嫣的良缘。整本戏的情节具有极其鲜明的传奇色彩。这种“闺房藏快婿,侯府缔良缘”的传奇突出显示了编剧李玉这个疏离于仕途的民间知识分子的道德理想,但对于依靠票房谋生的民间卖艺人则显得有点道阻且长,这就催生了河南籍蒲剧名艺人王存才《挂画》折子戏的产生。

图片来自于360百科

  王存才所在的蒲剧班子要在《洛阳桥》情节的缝隙中找到一个最能显示表演才能的场面,于是在耶律含嫣布置闺房、梳洗打扮、准备外出的过场戏中,做足了才艺展示的功夫。据戏班子艺人的回忆,王存才朝夕苦练,赶台时常踩跷行走30里,以掌握蒲剧花旦的跷功传统技术;还特制了一双脚进去后着力点在脚尖的形似“三寸金莲”的鞋,来表演 “椅子功”“跷功”,并将这些技艺作为刻画耶律含嫣性格的要素。此举大获成功,以致于《挂画》一折誉满晋、陕、豫数省,形成了“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的民谚。

  此次南郑区非遗保护中心和桄桄剧团编排的汉调桄桄《挂画》,通过剧中人耶律含嫣日常布置闺房时站在椅子上挂画、洗脸时用手绢、化妆时照镜子、与丫鬟试衣服等生活气息浓厚的行为,一方面继承了王存才“椅子功”和“踩跷功”,另一方面又加进了“穿衣”“四肢并用转手绢”“扇子转手绢”等多种技艺,设计了整套戏曲音乐和戏曲舞蹈动作,环环相扣,令观众叫好称奇。耶律含嫣扮演者王乙妃1999年出生,2013年考入南郑桄桄剧团,除了虚心地拜汉调桄桄国家级传承人许新萍为师,学习剧目《鬼怨》《杀裴》《挂画》外,又去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继续学习,转益多师,不断地超越自我。她在此次《挂画》中的表演堪称上乘,不仅各种技艺娴熟自然,而且在那中式椅子的圈扶手上来回走动自然从容,吸引了基层观众的眼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非意志特别坚强又有表演天赋的出色演员,很难达到这样的演出效果。

王乙妃饰演耶律含嫣,高冲饰演丫鬟,朱美华摄影。

  二是南郑区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和汉调桄桄剧团的创新路径令我喜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地方传统戏曲生存发展的核心是艺人们和组织者不断贴近观众,一方面通过保留传统的地方戏曲要素,增强认同感和历史感,另一方面要随着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代代相传的地方戏曲得到创新性发展。

  南郑区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和汉调桄桄剧团,一直重视通过新编历史剧的路径,保留传统的程式、声腔,努力在内容上贴近观众。比如,在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奉献汉调桄桄新编历史剧《韩信拜将》,2019年奉献大型革命现代戏《红色交通线》,均采用宏大历史背景下讲述地方曾发生的故事,来引起关心汉中地方历史文化建设的观众的兴趣。这种采用新编历史剧的大制作创新路径,因其内容上贴近观众,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容易引起媒体关注,但也因其动员的演职员工多,对于演出场所要求严,也面临演出成本较高、在基层社会普及性弱的挑战。

  此次《挂画》的演出标志着南郑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和汉调桄桄剧团“眼光朝下”的路径创新。整个演出只需要一块幕布、两个演员、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演出成本低,容易下基层。在这种场景下,为了吸引观众,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更高,因为没有新看点,就难于留住基层观众。

王乙妃饰演耶律含嫣,高冲饰演丫鬟,朱美华摄影。

  这种“眼光朝下”的路径创新客观上要求汉调桄桄剧团从演员演艺技能培养入手来提升演出质量。其内在机制的核心在于:有一个极其敬业极具创意的组织者,充分调动既有的演艺资源,重用拔尖演员,形成追求演出质量的合力。窃以为,这符合表演团体内在发展规律,且具有广阔发展天地。

  在我国当下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信息化社会多元交织的社会文化形态中,汉调桄桄剧团在戏曲表演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经历了艰难的实践探索。此次通过《挂画》演出开辟的创新路径,也许更具有社会文化适应性,也更能回归传统地方戏曲本体。


  作者:李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与青年对话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