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评金菊奖原创滑稽艺术作品《岁月》:寓情于谐 演绎岁月

2021-06-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符蓉 收藏

寓情于谐  演绎岁月

——评金菊奖原创滑稽艺术作品《岁月》

       在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滑稽比赛中,山东省济宁市杂技团的原创滑稽艺术作品《岁月》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杂技界最高奖项——金菊奖。《岁月》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选题新颖,立意较高,构思精巧,别出心裁,吸收了戏剧美学内核与现代影视拍摄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体验,为观众带来了愉悦欢乐,同时又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动,在欢笑中落泪,从而思考人生的哲理。

       一 、寓情于“滑” 谐思并存

       作品《岁月》通过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三个朋友童年、成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的演绎,表达了友情、人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呈现方式以及友情在不同岁月里的不同涵义。童年的友谊,不分阶层,不论出身,打打闹闹,嬉戏荒诞,天真无邪。成年后,三位演员身穿不同的服装,喻示着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位:一位男演员身着蓝色工装,表明他是一位蓝领工人;另一位男演员身穿西装马甲,表明他是一位社会地位较高的绅士;女演员身穿白色职业套裙,脚蹬高跟鞋,喻示她是一位白领。三位友人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不同的社会阶层里努力奋斗,又在相互之间攀比、较量,虽在竞争中暗暗较劲,但在朋友遇到困难时,却又会放下妒忌、攀比的小心眼,伸出援手,相互帮助支持、互相鼓励、团结合作,战胜困难。到了老年,三位发小仍然在一起,白发苍苍、佝偻着背,步履蹒跚地从舞台深处走来,他们相互搀扶、彼此照顾、相互依靠。此时他们已经老得无法独立完成年轻时常玩的游戏了,当他们用颤抖的双手共同努力完成了游戏后,三位老人如孩童般摆出胜利得意的姿态。他们老态龙钟,相互搀扶着往回走,身穿红色马甲的老人咳喘得厉害,另外两位老人帮他轻轻拍着背,走着走着,三位老人一起转身回头深情凝视儿时玩的游戏道具。演出至此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影视艺术定格镜头恰到好处的运用,给观众审美留白。风烛残年的三位老人深情的回眸一望,饱含着历尽人间沧桑、走过峥嵘岁月之后的平静,目光里蕴含着对他们一去不复返的童年、青春、友情、人生的无限眷恋和依依不舍。结尾与主题“岁月”相互呼应,互文显义。情有尽而意无穷,余味悠长,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思考回味空间。

       滑稽艺术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喜剧艺术样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笑”是滑稽艺术的必然衍生物,却不是它的最高追求,在给观众带来欢乐之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滑稽艺术强大的舞台表现力,甚至可以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解剖人的心灵。作为审美对象,滑稽艺术的美学基础是“丑”。“丑”是一种特型表演,通过对“外在丑”的形象的否定达到对“内在美”的肯定。不是基于对生活的镜像式模仿,而是主体性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喜剧性或悲剧性的碰撞,他们与一般人彼此成为对方观察的对象,使人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小丑”是一面镜子,可以展现一般情景下人不轻易或不被允许展现的真实或非理性的一面,达到释放人性、照见自己的作用。“小丑”可以是快乐的、多变的、疯狂的,时代赋予“小丑”不同的形象涵义,映射出人们对当下社会生活状态的思考。《岁月》中的三位“小丑”在扮演他们童年、成年、老年的时候,照见的何尝不是观众自己的一生呢?何尝不是直抵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世界呢?作品紧紧扣住友情、人生这一人类共同的主题,引发共鸣,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二、塑造人物 真实丰满

       作品《岁月》最有趣味的是小丑的人物性格塑造。小丑人物造型极具漫画风格,大大红红的假鼻子、白白亮亮的脸蛋、通红的两腮,体现滑稽艺术的整体造型风格特点,凸显喜剧效果,在舞台模拟化的非现实主义假定情景中,达到表现与再现人们的生活状貌、升华生活的艺术旨归。小丑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性格特征鲜明,肢体语言丰富,在夸张变形中蕴含着一种童真。夸张变形本是滑稽艺术重要表现手法,有时甚至达到荒诞的程度,但夸张并不等于可以枉顾剧情发展应有的基本逻辑。夸张变形的同时仍须遵守不离本质的底线准则。一切夸张变形均围绕着故事情节发展推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作品最有看头的第二部分,成年时期,“绅士”一出场,身着西装马甲,带着蝴蝶领结,用手撩拨着头发,捋了捋胡子,扭捏作态。寥寥几笔,把一位有着心理优越感,神气十足,惺惺作态的“绅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身着工装的“蓝领”一出场便带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儿,面对“绅士”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他不服气,希望通过展现自己的才能赢得认可。“蓝领”和“绅士”比赛较劲叠放桶的造型,“蓝领”动作十分搞笑夸张,当摆放成功后,他得意洋洋,带着戏谑、嘲笑、幸灾乐祸的表情对“绅士”指手画脚,表现出一副你不如我、你做不到的轻蔑表情。由于二人着装体现出的身份与社会阶层差异,透露出“蓝领”的嘲笑、轻蔑里带着一丝深层的嫉妒心理。“绅士”用夸张变形的搞笑动作尝试了几次摆放桶造型均不成功,在“蓝领”的戏谑嘲笑下,他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踩烂了塑料桶,举止乖张,表演张力十足,让人捧腹大笑。小丑夸张变形的表演中带着童真,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让人们仿佛窥见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不完美的真实的自己。“绅士”踩烂桶后矫揉造作地整理了一下衣服,捋了捋头发,故作高傲地摇头晃脑,把一位“能力不强,脾气不小”,有着心理优越感的“绅士”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蓝领”见发小屡屡失败,放下了狭隘、偏见、妒忌的心理,真诚地帮助“绅士”,鼓励他继续努力。面对“蓝领”的真诚,“绅士”起先有些吃惊,后来快乐坦然接受了他的帮助,取得了成功。“蓝领”有着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真诚、善良,但同时又有着狭隘、偏见、妒忌等“小人物”的心理,形象塑造真实可感,立体丰满,打破了以往某些作品对中下层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美德的神化和异化,塑造了一位可爱可亲、有着小人物的缺点、但又真诚善良的形象,闪现着人性真实丰满的光泽。

       三、叙事巧妙 多元融合

       作品按主人公成长发展顺序分为童年、成年、老年三个部分,时间跨度很大,在舞台背景、道具形式几乎无变化的前提下,独具匠心地采用了电影艺术“蒙太奇”手法,按照故事情节发展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画面,脉络清楚,逻辑连贯,张弛有度。在每一部分的叙事中,通过巧妙使用舞台灯光“追光”的技法,把观众的视线、注意力始终聚焦在追光区域里,其他舞台空间全暗,突出了演员的表演效果,体现出较强的焦点透视感。舞台画面十分简洁明了,没有五花八门的道具和花里胡哨的背景,整个舞台只有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塑料桶这唯一的道具元素。通过人物服饰装扮、动作神态的变化来表现岁月时空的变迁,让观众对演员们的年龄、身份一目了然。童年时代,三位演员身穿学生服,带着红领巾,蹦蹦跳跳、步伐欢快轻盈,朝气蓬勃;成年时期,三位演员不同的服饰象征着他们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身份和社会阶层;老年阶段,换上老年人的服饰,白发苍苍,腰背佝偻、微微颤抖、步履蹒跚。三次服饰、装扮的跳跃式变化,把人生三个阶段的跨度变迁清晰巧妙、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三位演员对人物心理的捕捉、对表演力度的控制比较到位,表演惟妙惟肖,收放自如,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人物的年龄感和舞台真实感。

       编导深受西方文化熏陶,把中西方文化进行糅合重构,紧紧扣住友情、人性这一人类共同的情感特征线索,以此展开推进故事情节叙述。作品中采用的西方文化元素较多,在中西方文化的思维碰撞中,创造出独特而又能为广大观众接受、喜爱的艺术样态。作品巧妙地把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手技、形体技巧等与滑稽艺术深度融合,大胆借鉴运用电影拍摄技巧手法,综合多种艺术元素,突破传统舞台表演藩篱,营造出舞台层次清晰鲜明、画面风格明快、感染力强的表演效果。音乐采用了贝斯、口琴等西洋乐器,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音乐有明快、轻松、诙谐的部分,也有舒缓感人的部分,浓淡急缓运用恰如其分,相辅相成。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作品,《岁月》也并非没有瑕疵,仍有需要打磨提升之处。例如,由于节目时间有限,对小丑女性“白领”形象的塑造略显单薄,性格不够鲜明。她脚踏高跟鞋不停地崴脚,除了营造搞笑噱头之外,并未能给观众留下思考的价值。但是瑕不掩瑜,在我国滑稽艺术沉寂低迷多年后,《岁月》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水平较以往作品有较大提高,在诙谐与深刻、搞笑与价值中找到了平衡,实现了与当下社会的同频共振,符合时代的审美,创造出滑稽艺术新的表演特色、艺术风格。

       (图片来源于“中国杂技”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符蓉,广西艺术学校教师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杨静媛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以身体极限喻精神超拔——评大型当代杂技剧《化•蝶》(申霞艳)

       杂技剧《战上海》:发挥杂技特色 讲好英雄故事(金浩)

       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比赛掠影:国潮魔术正当时(徐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