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青萍荟>正文

青萍荟|当绘画换一种打开方式

2023-06-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徐红梅 收藏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美术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美术经典传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以数字化复原中国古代绘画,展示出作品背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美术里的中国》《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等文化节目融合数字技术与艺术审美,利用3D、CG、人工智能等技术呈现与传播虚拟化、视听化的经典美术作品;全息影像、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数字技术赋能美术馆策展和传播,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展体验;ChatGpt助推美术开创数字化创作与传播新境界……

鉴于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特别策划“青萍荟”专题,约请文艺评论家开展系列评论。本期推出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部务委员、美术编辑室主编徐红梅的短评,以飨读者。

当绘画换一种打开方式

——专业素养重塑主流媒体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时代浪潮中,美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似浪花朵朵,活力奔涌。

当科技遇见艺术,总能带来新的审美体验。以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助力美术传播,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之美,成为传媒领域的新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播出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美术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以史为魂、以画为体、以数字技术为用,在美术经典中重温党史、品读中国,再掀文化热潮。用技术激活感官体验、丰富审美感知、满足精神需求,成为美术经典数字化传播的价值旨归。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绿色长城》截图

数字之手在打开美术经典的同时,实现着艺术再创造。技术人员无法仅仅依赖作品原有的画面元素完成数字转化。无论是通过超高清显示技术,强化线条、色彩、构图的表现力,为观者打开新的审美空间,还是通过动画技术,让观众跟随镜头游弋其中,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技术人员都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技术制作颇为费时费力。例如《美术里的中国》,导演要依据每一位画家独有的创作形式、语言风格,以及画作表达的意境,进行分镜构思、动画绘制、后期制作等,以确保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强化艺术表达、深化意境营造,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非“狗尾续貂”。

中国画作品的数字化,尤其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之美——平面空间中隐藏的立体空间被逐步分离出来,尽显中国画空间的“三远法”和层次美,在动态的视觉呈现中,带来“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中国山水文化历来讲究“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也让静态的画面、无声的艺术语言被数字技术一一赋能,与观者在视觉愉悦中产生情感互动,从而一步步走进中华美学的和谐天地。这类美术经典在电视文化节目中的成功运用,展现了主流媒体的专业风范,也表明媒体融合发展正在从综合运用多种“可视化”元素,向通过数字技术深度探寻中华美学精神层面不断跃升。

《美术里的中国·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截图

新的绘画“打开方式”,为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提供有益启示。这些成功的案例充分说明,新型主流媒体,是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聚合的平台,专业策划能力是更好实现传播效果的有力保障。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虽然历经“渠道为王”“产品为王”“技术为王”“社交为王”等各种观念和论断的冲击和挑战,但“内容为王”作为根本,依旧体现着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综合运用各方高端专业资源,组织原创内容的能力、不断重塑自身优势的能力。当媒体竞争重回“内容为王”的基点,对原创性要求的不断提升,将推动融媒体传播步入精耕细作阶段,进一步扩大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化,促使其更加丰富多元,进而推动融媒体建设的快速发展,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更大释放。

不断寻找新的内容、形式突破口,丰富可视化阅读,以满足受众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可以看作是传播领域从读图时代到读屏时代的必然,也可以看作是新闻美术的回归——曾几何时,画报、漫画杂志曾占据传播领域的半壁江山;新闻漫画、宣传画曾占据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兼具审美、评论与宣传功能。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美术资源的应用,始终都是媒体提升视觉效果、增强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手段。未来,美术的社会功能将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数字艺术的无限延伸、传播领域“社交黏性”的日益凸显,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相信具有直观视觉传达特征、带有审美体验功能的美术资源,将在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促生新的传播模式变革。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美的创造与欣赏,是给人带来满足感的情感体验方式,能够激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全媒体时代,在文化数字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构建新的大众美术传播体系,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作者:徐红梅,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部务委员、美术编辑室主编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青萍荟 | 如何让美术经典作品“活起来”?

青萍荟 | 数字技术除了“整活儿”,更应“造境”

青萍荟|花儿为什么更加红?花儿因英雄而更红!

青萍荟|AI带给文艺的是灵韵曙光还是智能荒原?

青萍荟|ChatGPT能成学霸写出AI时代的《红楼梦》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