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正文

毛尖:影像的优势和中国影视剧的问题

2022-08-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毛尖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指示批示,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安排,7月6日-1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在浙江衢州开班(点击查看)。为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相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推出新锐班学习系列笔记,与广大网友分享。本期推出毛尖教授授课内容《影像的优势和中国影视剧的问题》。

影像的优势和中国影视剧的问题

毛尖

毛尖授课现场

7月1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毛尖为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学员作了题为《影像的优势和中国影视剧的问题》的线上专题授课。毛尖的研究领域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电影、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世界电影和英美文学。近年来,她主要研究当代中国影视和都市文化状况。在文艺批评方法方面,毛尖擅长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电影和文学作品进行视听语言、叙事方式等方面的阐释,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究电影和文学文本的文化意义。结合扎实的电影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电影评论经验,毛尖的授课从电影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当下中国影视界的具体现象两个方面展开。

在电影评论的理论基础方面,讲座通过分析镜头、角度、场面调度、蒙太奇、声音和形象等五个层面,系统阐释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介在语言方面的独特优势。毛尖带领学员们对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总路线》(1929)、比利·怀尔德的《七年之痒》(1955)、格里高利·邱赫莱依的《士兵之歌》(1959)、伊利·曼佐的《严密监视的列车》(1966)、陆庆屹的《四个春天》(2019)等诸多经典佳作进行精读和细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电影语言的特性和优势,同时也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电影语言的魅力,并领会到具体应当从哪些角度对一部影片进行分析和评论。

纪录片《四个春天》剧照

在中国影视界具体现象方面,毛尖从历史的、图像的、国际的视野出发,针对当下观众对中国影视剧在内容、类型以及方法等方面的误解提出批判,并将其与美、日、韩等国家的影视剧进行比较,指出中国影视剧更新形式和语法的必要性。她以当下中国影视界最为流行的类型之一——青春片为例,通过将经典青春电影《罗马假日》(1953)和以《小时代》为代表的当下国产青春片进行对比,指出后者在视听语言方面存在单调乏味问题,并强调这一共性问题是由大量非专业导演介入电影创作所致。毛尖教授强烈关注当下中国影视界“资本至上、流量至上”的现状,以及这种状态给电影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方面,电影门槛越来越低,大量非专业导演对电影镜头、调度、蒙太奇等知之甚少,导致电影语言和形式匮乏。另一方面,“以流量明星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导致“镜头追着明星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匮乏性。毛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对这种唯资本、唯流量的现象进行整治,期待电影能够早日恢复其应有的专业性。

线下学员提问

毛尖的讲座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回应,在提问环节,他们纷纷结合各自专业,踊跃提问。毛尖一一作出解答,并对同学们的问题意识表示赞扬。讲座现场互动气氛热烈,交流干货满满。

最后,毛尖谈到自己之所以坚持为底层发声,一是由于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二是基于生活中与人民大众的强烈共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刘润坤作为主持人对讲座进行总结,认为毛尖老师始终坚持基层立场、人民立场,对毛尖而言,影评不仅是在做知识分子的思想生产,更是作为人民的声音展开对话,影评界需要这样的声音。在文艺评论实践中,毛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时代要求,在流行文化大潮中始终保持批判精神,坚守独立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品格,切实“守正道、走大道”。同学们通过这场讲座,不仅学习到理论知识和批评方法,而且感受到文艺评论立场和态度的重要性。

线上线下互动


*供稿学员:刘润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责编:吴英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

厚培文艺评论沃土,发掘新锐评论人才

首届新锐班结业啦!

傅谨:文艺批评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周志强:文艺批评的三种方式

黄鸣奋:科幻语境与文艺评论的创新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