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赵建新|品“2023全国优秀青年戏曲生、旦艺术人才展演”(一)

2023-11-1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建新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相关全国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于11月3日至23日在北京民族剧院、中央歌剧院剧场陆续展开,展演涵盖戏剧、曲艺、舞蹈、杂技、音乐五个艺术门类,共演出13场,重点推介戏曲生旦艺术青年演员、相声小品评书等青年曲艺演员、舞蹈新人、杂技魔术青年演员、青年弦乐人才。为促进“做人的工作”与“引导文艺创作”有机融合,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及时组织评论家观摩演出并撰写评论文章。继2022年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开设“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专栏之后,今年继续以专栏形式,将相关文章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予以转发,与广大网友分享。

秀青春风采 谱戏曲华章

——“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戏曲生、旦艺术)”述评

继2022年7月“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成功举办“戏曲武戏、丑戏”专场之后,今年11月3日至5日,“戏曲生、旦艺术”专场又亮相首都戏曲舞台。本次“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戏曲生、旦艺术)”活动共分4场,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戏曲院团、中直院团及戏曲艺术高校的17位生、旦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同台亮相,秀青春风采,谱戏曲华章,在展现精湛行当技艺的同时,也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场精彩的戏曲艺术盛宴,是近年来青年戏曲人才培养的可喜成果,显示出近年来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涵养传统戏曲艺术生态取得的良好成效。

京剧《断桥》剧照

本次展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参演演员年轻,他们的年龄大都在29岁至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不到35岁。这批青年演员作为戏曲界的“新生代”,均是所在剧团和剧种的后起之秀,多数在本地区、本剧种获得过各类奖项,有的甚至在全国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参演剧种丰富,除京剧和昆剧外,还涵盖豫剧、河北梆子、扬剧、越剧、赣剧、曲剧、粤剧、台州乱弹、吉剧等十几个剧种。

三是地域覆盖面广,选送地区多为近些年戏曲生态呈现良性发展态势的省市,其中既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也包括河南、江苏、浙江、河北、广东、吉林等省区。

四是家门行当齐全,本次展演虽集中于生、旦两行,但因为剧种自身的差异性,又细分为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昆曲巾生、青衣、正旦、闺门旦等,基本涵盖生、旦两行的所有门类。

五是技艺纯熟精湛,显示了优秀青年戏曲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和功法传承方面的新面貌。

生行和旦行是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行当。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各有差异,在行当的分布上也各有特点,有的剧种甚至生来就缺少某一行当(如黄梅戏就绝少有净行出现),但一般不会没有生、旦两行。所以,生、旦两行的传承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戏曲艺术整体性的生态格局。笔者认为,本次“戏曲生、旦艺术”展演能取得可喜成绩,正是因为处理好了传统戏曲艺术当下发展的几个根本问题。

昆曲《玉簪记•偷诗》剧照

第一是传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戏都是老师一口一口“喂”出来的,但学生在被“喂饱”之后也要消化吸收、吐纳扬弃,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社会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都需在创新中进行传承,没有创新的传承必然会僵化,路子越走越窄。本次展演中,上海昆剧院选送的《牡丹亭》“拾画叫画”一折,是小生行当昆曲巾生的“独角戏”,也是昆曲舞台上经典的折子戏。这出戏中,饰演柳梦梅的演员一个人要在台上唱念达40分钟之久,是对巾生演员唱念功力的极大考验。但是,这出折子戏曾在民国时期一度失传,它能在今天的昆剧舞台上得以再现离不开老一辈昆曲艺人的恢复和创造。演出这折戏的倪徐浩唱词清丽雅致,曲调婉转悦耳,唱念做表极为细腻。在“拾画”中,他将柳梦梅出场时久病初愈的情绪体现得细致入微,台上虽然只有一桌二椅,但其在唱念表演上却能让观众看到听到花园中的应有景物及荒芜景象,不使每一角落落空,深得戏曲表演中“照满台”之精髓。在“叫画”中,他的“玩之、叫之、拜之、赞之”,眼睛上下的各种看法,左右侧耳的各种听法,身段动作及唱白声调的轻重高低,细致传神地传达出一种由幻境中创造的深挚情感,让人物显得多情但不轻狂,失常但不失态,不但将柳梦梅演活了,还将画中人杜丽娘也演活了。类似经典剧目中的这些表演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如果仅靠前辈演员单向的口传心授,而后学者没有仔细揣摩、研究和创新,其结果必然是——或者在代际传承中面临逐渐耗损,或者丧失个性而流于千人一面。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经典形象的塑造恰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从倪徐浩的“拾画叫画”一折中,我们能看到戏曲技艺传承和创新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

第二是经典剧目与新编剧目相互促进转化的关系。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下戏曲舞台的上演剧目多为新编戏(无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年轻演员们在各自剧团演出的剧目也以新编戏居多;但与此相矛盾的是,戏曲表演教学剧目又几乎全部是经典折子戏,这是因为经典折子戏是戏曲技术技艺最集中的剧目载体。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经典剧目的传承,尤其是经典折子戏的传承。本次展演的主要目的是展示青年演员的基本功,所选剧目几乎全部是经典折子戏,足见戏曲表演艺术的生力军在传承经典剧目方面的用功之勤、成果之丰。浙江台州乱弹剧团选送的旦角演员鲍陈热近几年在戏曲舞台上颇有影响,翻阅其演出履历,就会注意到其作品多为《我的大陈岛》《我的芳林村》《戚继光》等新编戏,这些剧目也多次获得浙江省内的奖项。一位常演新编戏的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的技艺呈现如何?相信观众看到本次展演中的《痴梦》这场戏时,就会明白她在新编戏舞台上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通过经典剧目研习而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在《痴梦》半个小时的演出中,鲍陈热把崔氏怨、恨、悔等心理层次精雕细刻,唱念做舞的节奏层次鲜明,肢体表达极富美感。她时而以竹篓为凤冠、时而以粗布为霞帔,演出了亦悲亦喜的一场“痴梦”,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昆剧《牡丹亭·拾画叫画》剧照

这次展演中唯一的新编戏是河南曲剧《鲁镇》,由青年演员李晶花出演剧中祥林嫂这一角色。出演此剧对李晶花是个极大的挑战:就她自身而言,这是她第一次挑梁出演大戏;就剧目而言,《鲁镇》的核心情节是以祥林嫂的命运为主,已有诸多的成功之作珠玉在前,尤其是绕不开的“天问”一场,粤剧红线女、秦腔郝彩凤、评剧李忆兰、越剧袁雪芬、京剧张火丁、淮剧陈澄、黄梅戏吴美莲等都有精彩纷呈的演绎,如何演出河南曲剧祥林嫂的独特个性,可谓难上加难。让人惊叹的是,李晶花对祥林嫂的塑造极具个人风格和曲剧色彩,她的唱腔发声注入现代唱法,她的程式技能融合写实色彩,让人深切感受到只属于河南曲剧的一个崭新的祥林嫂形象。

经典剧目和新编剧目在青年演员的培养中各有作用,前者是根是魂,只有学好老戏才能有立身之本;后者是枝是叶,只有不断编演新戏才能跟上时代,让传统戏曲与时俱进。两者互相促进、彼此转化,在演员的培养方面相辅相成,并非水火不容。

第三是共性与个性相互融合的关系。青年演员学戏一般会从流派开始学起,但学流派并不是学它的创始人或代表人,而是学流派的表演方法和技术技巧。要在研习流派的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懂得虽只有一套程式,却具万千性格。在这次展演的17部折子戏中,凡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无不是青年演员在共性中找个性、在一般中求得独创的结果。同是生行和旦行,却能在同一行当中看出不同人物来;同是吕布和杨延辉,却能在同一人物中看出不同演法来。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扶持保护传统戏曲艺术工作的纵深化和精细化,拯救濒危剧种、挖掘失传剧目、培养稀缺人才等各种具体措施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各级党和政府、院团、科研机构纷纷举办各类戏曲人才的展演活动和中短期培训班。这些培训和展演活动亮家底、找问题、育人才,为考察戏曲当下发展现状、发现和培养优秀戏曲表演人才提供了一些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应看到,无论是人才政策的倾斜还是短期培训和应时展演等,都很难一劳永逸地解决戏曲演员的培养问题,唯有修复戏曲生态,优化戏曲艺术整体创作和演出的良性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传统戏曲艺术的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这次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中国剧协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戏曲生、旦艺术)”活动,旨在通过层层遴选、跟踪培养、重点支持、集中展示的方式,进一步提高青年戏曲人才培养的组织化程度,为青年戏曲演员的脱颖而出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性的展示平台,支持优秀青年戏曲演员挑大梁、当主角,形成戏曲界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人才成长环境和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戏谚云:出状元三年一科,出名角十年不准。假以时日,这些新生代戏曲演员一定会破茧蝶变、出人出戏,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年11月10日第5版,文中剧照来源于“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赵建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编辑:王庭戡 王筱淇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苑撷英专题页

中国戏曲传统精神如何应对时代挑战(赵建新)

开掘戏剧艺术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访戏剧导演艺术家罗锦鳞(赵建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