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骆文冠版画中的现实语境与理想时空

2015-12-07 阅读: 来源:艺术家 作者:张新英 收藏

  艺术家一辈子在现实与理想的啮合中追寻,或直抒胸臆,或沉静内敛,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或讲求视觉形式的冲击力,张扬个性,或追求情感内容的厚重感,质朴抒情。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是他们品味生活的方式,是他们揭示真理的手段,是他们呈现自我的独特视角。而艺术作品,则显露着他们的情感,传达着他们的理念,浓缩着艺术家一辈子的追求,包括喜怒哀乐。屈指算来,版画家骆文冠已经在版画艺术的道路上苦苦追寻了近四十个寒暑,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画家对于版画艺术事业的执着、对生活中美的渴求和对生命哲理问题的思考。

  综观骆文冠几十年来的版画作品,可以相当鲜明地见出贯穿着画家创作始终的艺术追求,其一体现为对于版画艺术当代性问题的思考和把握;其二体现为对于版画特质的认定和对于版画材料技法的深入研究;此外,还体现为画家自始至终对于艺术本质问题的追问和对于生活中平凡的美的事物的发掘。这些执着的情感体现在作品中,便形成了其版画艺术作品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色,也构筑了他流溢在现实语境下的理想时空。

  (一)

  版画艺术的当代属性是指版画的现实感、当代品质。分而言之,应包括版画形式语言的当代性与精神意蕴的当代性两个侧面。统而言之,则是指当代精神在当代版画视觉形态中的感性显现,是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心理、情感与板胡语言、语境的融会①。—齐凤阁

  在一般人看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艺术运动,打破了原有的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的艺术评价标准,也颠覆了原有的社会型态版画赖以发展的社会基础,削弱了其原有的主流地位,使之滑向了边缘。因而进入90年代以后,版画一直遭遇着有无当代性的质疑,视觉形式的陈旧、观念的守常,使之很难涉足艺术的前锋位置,也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艺评家的视野。然而如果从一个纵向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的中国版画,同80年代中期以前相比,版画在表现手段的丰富、图示的新颖多变、对新材料新技法的运用等各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不可忽视的进步,多数版画家于不自觉的沉潜状态中保持着自主的思维态势,而当代性也自然地随着画家对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审视和参与而融注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当代意味。从骆文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画家眼中的社会发展曲线,从早期的演绎风情,到80年代以后的讴歌建设,再到进入21世纪以来的写意生活,生动地体现着画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发展脉搏的把握。如他的作品《窗口日记》、《无名草》、《都市之影》、《深圳街头》等,真切地体现了一个置身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建设者对时代的感动和热情的礼赞,这正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进入21世纪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与日俱增,文化建设和对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重心,骆文冠的作品《徽派小景》系列正是对这一社会变化的及时捕捉。作品撇开主题性、社会性沉重的话题,以休闲式雅逸的表现手段传达了画家的文化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对当代性的概念进行了感性的诠释。

  (二)

  工具和材料是造型艺术整个活动的物质基点,它既制约着艺术语言的特征又是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媒介本身的自主地位和表达功能越来越突现出来,材质语言呈现出由自在到自觉、由幕后到台前、由依存到独立的重大转变②。—刘骁纯

  80年代中期的艺术运动,催生了艺术乃至艺术家、艺评家以及艺术学术活动的自主意识,同时也为艺术表现带来了很大的变革。艺术家对于创新的渴望、对于个性表现的热衷、对于新的表现手段的试验以及装置等边缘艺术形态的出现,都从不同的角度唤醒了媒介和材料的自觉。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材料和现成品的运用成为国内美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版画,特有的制作性和同当代印刷科技发展密切的亲缘关系使其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更倚重材料和技术的艺术表现作用,甚至直接影响到艺术表现的效果。然而从本质上讲,版画对于材料问题的思考不同于运用材料、现成品等手段,是源于观念的直接呈现,而是出于对版画艺术本质和版画个性品质问题的思考,通过对版画媒材特点的深入挖掘,寻求艺术表现的极至。对于材料和技法的研究是骆文冠版画艺术的一大特点,不论是木版油印、还是木版水印,抑或是砖刻、硬塑版,还有纸版和丝网印,都非常注重发挥材料本身的个性特征,以此来达到表现手段和对象的完美契合。如他的《冰川•黑白的记忆》系列作品,受中国传统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启发,采用砖刻水印的表现手段,利用材料本身粗砺、透气的特性,表现冰、雪和石头不同的质感,并藉此形成黑白灰变化有序的色彩节奏;而作品《映象》、《深圳街头》、《街影》等系列作品,则采用纸版水印的表现手段,利用纸版柔韧、多变、可塑性强的特点,表现经玻璃、空气等透明物质折射而产生的变形后的城市景致,由此引发观者对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当然,画家最擅长的还是木版水印的表现手法,随着80年代现实主义、90年代象征主义、新世纪以来充满抒情色彩的抒写等创作方法的变化,画家对水印木刻这种表现手段进行了多样的试验。80年代反映现实主义的质朴,因而注重水印材料平整、单纯的特性的发挥;90年代强调理性主义的厚度,所以注重板材肌理和色彩灰度的运用,强化作品思想的深度和视觉的厚重感;进入新世纪以后钟情于情感的抒发,则转而注重凸出水印材料均匀、透明、薄的特点,以此来表现徽州钟灵毓秀、清丽婉约的文化韵致。

  (三)

  人是进化的长索子上的一个环子,木刻和其他的艺术也一样,它在这长路上尽着环子的任务,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③。—鲁迅

  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的本质是他们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始终追寻、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骆文冠也不例外。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自古文人当它是遣兴寄志的工具,蔡元培说它是可以与宗教相并提的净化人心灵的武器④,新文化的倡导者把它作为打开西化大门的钥匙,而新艺术运动的弄潮儿则把它看成是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舞台……对于骆文冠来说,艺术是他发现美、揭示美,并创造美的途径。作为一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版画家,相比较80年代中期纷繁迭复的文化和艺术思潮,骆文冠接受得更多的还是相对传统的版画教育,建国前形成的版画参与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传统,50、60年代形成的版画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品质都对他艺术理念的形成和艺术表现的偏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他的版画创作始终徜徉在现实主义语境中,构筑美的理想境界。在骆文冠近40年的艺术生涯里,始终贯注着对美的渴求,不在意叙事题材的宏大,不苛求表现手段的精致,不拘泥版种材料的专一,而是以一双擅于发现美的眼睛,于或感动或平凡或动荡的生活中挖掘,并通过版画艺术语言来揭示美的深刻本质。如他的《春暖人间》对人性的赞美;《来龙去脉》对现代化的憧憬;《女青年》对青春的礼赞;《无名草》对力量的敬畏;《红果》、《秋渡》对平凡的咏叹;《魂系大地》、《春艳》对生命的崇敬……。这种对美的执着和渴望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人性的质朴与宽容,因此著名版画家古元评价他“磨璞见玉”⑤。而他的版画艺术作品也一如他的人品一样,充满着质朴、平实、又不乏激情的感人的情感魅力,所以著名版画家王琦称其“形神兼备”⑥,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生活是美的,生命也是美的,而艺术是发现美、揭示美,塑造美的”,这是骆文冠先生常说的一句话,而他的艺术作品正是这一艺术理念最为生动、最为贴切的诠释。生活的美也正源于此。

  (张新英:《中国版画》杂志栏目主持)

  ①《论版画的当代性》 齐凤阁

  ②《媒介物质的自觉》 刘骁纯

  ③1935年6月25日致唐英伟信 鲁 迅

  ④《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

  ⑤1989年7月,骆文冠《砖刻〈水浒传〉人物108》册页题词 古 元

  ■ ⑥1994年,骆文冠《砖刻〈水浒传〉人物108》册页题词 王 琦

(原标题:现实语境与理想时空—骆文冠版画艺术评析)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