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努力将中外舞蹈思想研究引向纵深(唐白晶)

2022-06-2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唐白晶 收藏
努力将中外舞蹈思想研究引向纵深

——读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在全国大多数院校舞蹈学的本科教材和研究生考试的必备书目中,都有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于平所著的《中外舞蹈思想教程》。2002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于平著的《中外舞蹈思想概论》,曾被誉为“国内舞蹈研究领域对中外舞蹈思想进行专题研究的集大成者”,伴随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和学者的治学之路。而作为“南艺舞学丛书”之一,此次《中外舞蹈思想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在《中外舞蹈思想概论》基础上,经增删、修订、更名后,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全新出版。该书面世后,在舞蹈学界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教程》由原来的“四编”改为“六编”,即“外国舞蹈美学思想”“外国舞剧创作思想” “外国舞蹈创作思想” “中国舞蹈创作思想”“中国舞蹈美学思想”和“舞蹈美学思想的我思我见”,更加细致梳理了书目结构,将舞蹈思想置于大文化背景下,融通中外文化思想,努力“打通”学科壁垒,深耕舞蹈美学思想、舞剧创作思想和舞蹈创作思想。

“历史生成”与“逻辑关联”的科学认识

在于平看来,“逻辑关联”潜行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历史研究者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揭示出这个“逻辑关联”,并进而依据这个“逻辑关联”来结构历史。科学的“学科史”必须体现出“逻辑关联”,而科学的“学科论”也不会没有“历史生成”。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影响下,于平对史料的梳理和对其学理层面的提升强调其“双向建构”的意义。因此,在《教程》的“外国舞蹈美学思想”一编中,作者对舞蹈人类学、格式塔心理学、符号论哲学、艺术史学等理论知识做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梳理研究,以“史、论、术”的治学理念,着重内在逻辑关联的提炼,从而形成借鉴国外的理论成果、把握当代中国舞蹈的问题,以中国舞蹈实践为中心的理论建构方式和知识体系。例如,在对拉班舞蹈美学思想的梳理中,作者认为其影响不仅深入西方现代舞创作,而且对中国“新舞蹈”的奠基者影响颇深,同时以“力效”概念为主的拉班动作理论对“民族舞蹈学”的研究建构也有积极意义。

舞蹈史的核心应是“创作术”的演进史

于平认为,在“史、论、术”的学科“鼎足”构成中,“术”是最重要的一“足”,且“术”的核心是艺术作品的“创作术”,这是艺术学科研究对象——艺术作品的生成活力和构成机理。因此,与之相关联的舞蹈史的核心应是“创作术”的演进史,舞蹈论的核心则应是“创作术”的系统论。在《教程》中,关于中外舞蹈的思想研究主要着墨于中外舞蹈、舞剧的创作思想,且在“中国舞蹈美学思想”中梳理了众多舞蹈家在“创作术”中体现的舞蹈美学思想“系统论”。例如:吴晓邦的舞蹈美学思想在于“一个新舞蹈理论体系的建立”,这一体系即“身体力行的实践总结”;杨少甫的舞蹈美学思想立足于舞剧创作,认为“心理描写构成了20世纪舞剧创作观念的重要支柱”。此外,在“中国舞蹈创作思想”一编中尤其关注现实主义舞蹈创作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现代舞”的创作思想,深度分析了吴晓邦、贾作光、李承祥、舒巧、肖苏华、王玫等人的舞蹈创作思想,梳理了郭明达、王世琦、章民新、张毅、赵得贤、应萼定等人的舞蹈创作思想。例如,吴晓邦“基于舞蹈自然法则的现实主义舞蹈创作”;贾作光“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现代舞’”等。“外国舞剧创作思想”一编主要关注从“哑剧芭蕾”到“戏剧芭蕾”,直至“交响芭蕾”和“心理芭蕾”的历史发展。在《苏联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这一单元中集苏联各家舞剧思想之大成,在中外舞蹈思想的学理贯通中明确“中国当代舞剧建设仍需学习苏联舞剧学理”的认识。“外国舞蹈创作思想”一编主要体现了西方现代舞的创作思想,特别在对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珍妮·科恩的舞蹈思想研究中,作者将其与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约翰·马丁的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并强调“剧场舞蹈”的“动作设计”,在“风格化的语汇”研究中串联起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提出的“风格图式”的内涵,体现了舞蹈创作与舞蹈美学思想的“逻辑关联”。

“再实践、再认识”的学术自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不断精进学问,持之以恒地钻研。《教程》这部著作横跨了于平将近34年的学术生涯。作者以其广博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不断地对中外舞蹈思想进行结构修改和内容增补,最终探寻出一条中外舞蹈思想“逻辑关联”的学理脉络,其做学问的用功和对教材编写的用心让人敬佩。全书最后一编“舞蹈美学思想的我思我见”汇集作者对中国乐舞思想、新时期中国舞蹈的现实主义、舞蹈美学、舞蹈形态学、舞蹈批评学、民族舞蹈学等领域的思考,体现了其宏观且具有深度的舞蹈学科发展理念和深广的文化格局。《教程》以中国舞蹈思想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形成从中外接轨研究转向自主研究的学术自觉。其作为舞蹈学的教材,在适用性、通识性、学养性和史料性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可以期待学子和学人们依此获取丰富充实的史料和知识,通过系统深入的学理论述探寻舞蹈思想的“逻辑关联”,不断努力向中外舞蹈研究的纵深开掘,不断推进中国舞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


(作者:唐白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博士生,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舞蹈如何破圈,唤醒新视觉时代审美共情(唐白晶)

芭蕾舞剧《沂蒙》:“沂蒙精神”的芭蕾礼赞(于平)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