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舞蹈《俑生俑事》
不久前,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在杭州落下帷幕,由新疆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共同创作的舞蹈《俑生俑事》入围第十四届“荷花奖”古典舞奖。
编导张鹏、李梦雨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作为创作素材,将这些泥土做成的静态“战士”——秦兵马俑复原,融入女性视角,深入解读历史和人生,用创意独特、丰富细腻的舞蹈语汇诉说战争与和平的东方故事,演绎平凡中见伟大的小情大爱和家国情怀。
(图片来源:“西安音乐学院”微信公号)
“人”与“舞”结合的具象化情感表达
舞蹈《俑生俑事》的主创摒弃了以往舞蹈运用点缀性的展示片段,直截了当地展开故事,突出女性视角,以人物刻画为依托将“文物”用舞蹈叙事的方式揭示其深刻内涵,赋予了“文物”全新的生命力。
舞蹈创作手法中动作元素具象化表达与情感交融的表现方式是该作品的点睛之笔。作品以男女双人舞的夫妻情深的爱恋展开,女子左脚向前迈步、右手抬起向远处张望以及快速收手转身、环腰紧抱和男子快速地转身、相拥、凝望、闪身等一系列动态的肢体语言,生动具象化地描绘秦朝将军平凡幸福的生活画面。随后,女子群舞中,舞者双手高举衣服,用“上举、快收、平移、晾晒、平铺”衣服的连续动态动作,以物寄情,直观生动地以古代女性勤劳善良、温婉柔美之姿,展现积极乐观、独立坚韧的东方风韵。舞蹈最后,女子轻轻举起衣服将其向斜下平移,舞蹈情绪由充满希望的等待与憧憬变为无尽思念的悲伤与失望,在由慢到快的“自转”与“围转”动作转换中,“衣服”与“人”情感交织,从小情小爱的甜蜜到长久分离忍受岁月煎熬的悲伤,错综复杂的心路历程在无声中传递。这是舞蹈动作抒情性表达最打动人心的点,也是舞蹈作品前后对比情感渲染最深刻的艺术表达。
作品的“舞蹈动作”与“人物情感”结合得恰到好处、朴实自然,人物动作衔接紧凑、干净利索。舞蹈叙事采用“中国古典舞”的语言表述方式,尝试还原秦朝士兵的真实生活和美好愿景,将“人”与“舞”结合,实现了动作与心理活动相互转换。在女子领舞与群舞表演的过程中以两根晾衣绳为切入点,通过舞者晾衣服过程中的各种动作,以及舞者在两根绳的上下、前后的移动变换,体现女性细腻温润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编创者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素材发掘其舞蹈的表现力,使舞蹈动作与编创者心理情感表达巧妙地结合,从“千里姻缘一线牵”“千里思念一线牵”到“家国使命一线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创意性结构设置烘托作品的主题思想
舞蹈《俑生俑事》在创作过程中还运用心理、时间、空间、动作等结构设置的创意性表达来烘托作品的主题思想。女子群舞中舞者高举衣服平移出场片段,双人舞蹈女子情感的不舍与焦灼、群舞女子情感的期盼与向往,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内心情感。这种双向轨迹运行的情感外化细腻、真实而流畅,给观众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军人在外打仗戍边、保卫家园,妻子在家担忧操劳、等待守望,保卫家园的残酷艰辛与期盼团聚、向往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渴望,刚柔交错的动态舞蹈语汇使作品有了多维的故事内涵。编导还充分运用“点”“线”空间结构的巧妙设置与转换,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如开头与结尾段落都将“点”作为舞蹈结构的关键环节,随着舞者动态变化发展,从“点”的视觉空间进入“线”的舞蹈画面,呈现“线”的流动性,“点”和“线”的交织运用将舞蹈情绪从无形到有形交替转换,也让舞蹈结构的发展有了新的运动张力,使不同情绪下人物的情感特征更加饱满。
此外,作品还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叙述方式和透视模式。舞蹈中间段落,女子群舞与男子群舞形成一前一后的舞台空间走位,当女子整体横向位移拉开排面,男子群舞在平行画面中相向位移,这种近大远小的位移模式形成透视性的空间结构,形成时空交错的舞台画面,连接过去与未来,近距离地再现秦人的生活和情感。在时间结构和动作结构的运用上,也是精心设置,细节突出,将舞蹈作品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主体情绪完整、清晰、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文物活起来的具象化体验。
以文物故事的舞蹈美学表达引领新时代的艺术创新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倡导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热点和焦点。秦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历史价值是多维度的,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艺术欣赏和科技史研究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舞蹈《俑生俑事》对其解读的艺术实践,既是舞蹈艺术家深入挖掘历史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让文物动起来,让文化活起来”创作目标,再现历史文物的当代价值;同时也是以历史文物为创作素材,运用舞蹈语汇传播中华历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探索。品读和欣赏舞蹈《俑生俑事》的过程,仿佛在通过这个特殊的舞台与埋藏在地下千年的兵士及其家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保家卫国的艰辛、骨肉分离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无奈……今天的人们依然能感同身受。
舞蹈《俑生俑事》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深挖人性的至纯至真至善至美,以文物故事的舞蹈美学表达,深化对人类共有文化遗产的阐释,讲述生动鲜活的中华历史故事,唤起大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进而引领新时代的艺术创新,助力新时代舞蹈艺术中国式现代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张莉,昌吉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