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青衣》剧照
王亚彬是当下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舞蹈家,曾蝉联中国重要舞蹈赛事表演金奖,创建著名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原创演出品牌……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近日主办了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会议重点研讨王亚彬的舞剧《青衣》,及其三部舞蹈作品《梦三则》《生长》《守望》。
从古典舞领域走出的优秀舞者
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就以《扇舞丹青》一举成名,19岁以领舞身份参加央视春晚,32岁成为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历史上邀请的第一位中国编舞……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王亚彬常被定位于中国古典舞领域培养出来的优秀舞者,但她的成绩、艺术触角,不仅在她擅长的古典舞领域,更在其他舞种上不断开拓。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主任于平梳理了王亚彬表演创作之路的“起承转合”:起于《守望》、承于《生长》、转于《梦三则》而合于《青衣》。打破“身体固有运动模式”是王亚彬从《扇舞丹青》到《青衣》的必由之径。《守望》的《寻》单元中,她尝试寻找准确表达思想的动作。《生长》是“现代主义”舞蹈理念中的“舞剧”。《梦三则》是心理现实的“舞剧”,双人舞“梦之《红》”动作明显有一种动作“实验”色彩。而舞剧《青衣》是对她前几季“动作实验”的一次全面检验,完成了“华丽转身”。
“王亚彬善于利用自己在古典舞领域获得的一切技艺条件,善于表达、勇于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认为,古典舞出身的王亚彬对于《青衣》中戏曲演员的表现有更为顺畅的表达通道和方式,发扬她的长处。另外,实验性突出,有极大个人色彩的创作,即做到传统方式和现代手法的呼应和彼此的勾连。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指出《青衣》的舞剧创作在叙事手法、情感表达、视觉呈现上多有创新,给人“陌生感”,达到“间离效果”。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张萍认为王亚彬的舞剧创作有一个重要的指向:寻求中西文化间“沟通”与“吸纳”的通约性。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许薇说,王亚彬舞剧语言体现极简化的风格,表现为舞者体量的“轻车简从”和舞者动态的“删繁就简”。“《守望》是多种风格的共存与实验探索的尝试;《生长》是西方编创视角下‘异质同构’的主题表达;《梦三则》是‘意识流’陈述方式与中西方视点相交后审美韵味的互换;《青衣》是传统肢体语言的陌生化表达。”中南大学音乐舞蹈系副教授龚倩如此总结王亚彬四部作品的特点。
部分与会者认为,王亚彬等与她合作的青年舞蹈家编导的“新古典舞”或“新新古典舞”,显示出中国古典舞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自我超越、多元发展。
对现代舞剧的思考性探索
作为小说《青衣》的作者,作家毕飞宇如何评价舞剧《青衣》的改编无疑具有特别意义。“完美、揪心、残酷、悲悯!在我看来这是无可挑剔的一个戏。”在研讨会上,毕飞宇如此形容舞剧《青衣》的完美。“这部舞剧不但涉及人文意义上的残酷,更加倾向于自然意义上的残酷:一个女性在时间的流程里边,时光留给她什么?”他指出,“三十岁生日”“宴会”等舞段令他印象深刻。
在毕飞宇眼里“青衣从来就不是女性、角色或某个具体的人,她是东方大地上瑰丽的、独具魅力的魂。”王亚彬也回应道,在《青衣》小说中,她看到了主人公所要探求的生命该如何寄托的主题,最终将其改编为舞剧《青衣》。
王亚彬代表着舞蹈人对当下现代舞剧的思考性探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仝妍说,在《梦三则》中王亚彬从单一的古典舞者成为表现为“众语喧哗”的当代舞者,良好的规训身体被新的言语表达解构与重构。在其《生长》中得到了更为直接的表达:生,即我们从何而来?长,我们要往何处去?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张素琴认为,《青衣》等是一场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舞动。张萍也认为王亚彬艺术创造的典型特征还有较强的意识向哲学靠拢。
“对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而言,呈现美是比较简单的一件事,我更希望通过作品传递思想。”王亚彬说。
独立编舞的坚守与努力
从一度跨界到影视圈出演热播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王小蒙,王亚彬很快返回舞台。亚彬和朋友们不断地在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从2009年至今已经举办了7季系列演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已被称为“独立编舞”的舞蹈群落中一个品牌。
“‘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并不仅仅体现一个人的创作,我想应该在悠长的中国舞蹈史中体现了一个群体与生态的成长、发展。”会上,王亚彬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想要为自己,为更多舞者、艺术家创造呈现艺术作品的机会,搭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并且可以自由分享的艺术平台。我希望可以创作出中国最好的舞作带给世界的观众,也希望可以将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家带到中国来一起深度合作。集合世界舞蹈精英,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王亚彬坦承独立舞者大多经历过捉襟见肘的经济困境,她也概莫能外:“从2009年坚持到现在,前面6年都是我们自己攒钱、投入、化缘,十分不易。好在《青衣》终于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江东高度评价了王亚彬在舞蹈领域中所做的坚守与努力,同时针对王亚彬这一个案,提出“舞蹈界是否当有自己的造星机制”的思考,并希望中国舞蹈界能涌现出更多王亚彬式的人物。
(文/刘茜)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