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特别关注>文艺片的春天>正文

艺术电影发行如何有的放矢

2016-11-07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收藏

观察·《百鸟朝凤》“跪”出票房反转引发反思——

  近日,《百鸟朝凤》义务发行人方励在微博直播时,跪地哭求影城经理支持电影、增加排片。这一举动如巨石入江,在舆论上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声援、质疑、非议纷至沓来,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电影发行问题的思考。

  “惊天一跪”不具借鉴意义

  《百鸟朝凤》的导演是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人物吴天明。据了解,他创作这部作品时已是古稀之年。剧本改了很多稿,他都不满意,甚至闭关一个半月逐字修改,经常改到痛哭流涕。2014年3月,就在《百鸟朝凤》完成制作一个月后,吴天明离世,这部匠心之作成为大师绝唱。然而,这样一部作品的上映之路却屡屡受挫。因为没钱,影片的发行计划一直被搁置。直至2015年,吴天明的女儿吴妍妍找到方励,希望他让这部电影“重见天日”。于是,方励组织志愿者,义务为影片制作片花、宣传片。发行需要专业团队到各个地区一家家影院地谈,方励找了十多家发行公司都没人愿意接这个明摆着不赚钱的买卖,只有聚合影联被“忽悠”过来,并分文不取。影片原本计划今年3月吴天明逝世2周年之际公映,但聚合影联一年的发行计划都已排好,只有5月6日这个档期。所以,才有了《百鸟朝凤》与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的不期而遇。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卫说:“《百鸟朝凤》通过两代唢呐艺人对民间技艺的传承故事,表达对传统文化在商业大潮中生存困境的思考。这种中国传统电影与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之间的对阵,就像唢呐乐队与西洋乐队的对阵一样,呈现出现实与艺术的互文,为影片平添一种时代寓言的色彩。”

  影片结尾时,唢呐乐队的命运并未表明,但《百鸟朝凤》的命运却因方励的“惊天一跪”发生逆转。该片上映第一周院线排片徘徊在1%左右,一周后却逐日攀升,最高有10%左右。对这一文化现象,大家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百鸟朝凤》值得一看,方励是为艺术献身;反对者则认为影片表现手段过于传统,方励在炒作,有人甚至计算起方励这一跪为《百鸟朝凤》带来多少票房。面对争议,吴妍妍表示:“包括方励在内的出品人,在上映前已承诺不会通过这部电影赚钱。票房若有盈利,全部捐给‘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方励如果不是出于对这部电影的热爱,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力挺还是非议,方励用“下跪”的方式宣传使《百鸟朝凤》排片逆袭的做法只是特例,不具备研究或借鉴的意义。然而,艺术影片在商业市场遭到冷遇,其背后潜藏的却是当下影坛存在的普遍现象,值得关注。

  艺术电影商业市场发行举步维艰

  《百鸟朝凤》事件,不是艺术电影第一次悲壮发声。2011年《钢的琴》票房惨淡,该片主演兼投资者秦海璐在博客上发表千字长文鸣不平,引发业界讨论。2015年导演王小帅在《闯入者》票房惨淡的情况下,发布“请你挺我”的声明,成为舆论热点。然而,热潮之后,艺术电影式微的现象没有改变,舆论陷入了“作品上映—展开讨论—呼吁扶持艺术电影—影片下线—热情冷却—呼声停止”的怪圈中。

  一提到中国电影过于依赖明星效应、缺乏艺术内涵等问题,我们习惯于将矛头指向创作生产的浮躁心态。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全部。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影质量显著提高,其中不乏制作精良、思想深刻之作。然而,优质作品在市场上却未必得到青睐,这就是宣传发行方面出了纰漏。专业人士算过一笔账,制作放映盘、设计海报、剪辑片花、投放广告,还有各种食宿、差旅、人工费,加起来竟达上千万元,高昂的宣传发行费用使很多电影望而却步。即使进入院线,也未必是“幸运儿”。按方励的说法,当下的电影推广要过三道坎儿。“第一道坎儿是媒体。电影争着请明星出演,是因为明星效应能吸引媒体报道八卦新闻,作品可以由此获得免费推送。第二道坎儿是院线经营者。中国影院数量迅速增加,专业影院管理人才紧缺。大量影院建在大卖场,影院经理主要负责物业管理。由于缺少电影相关专业知识,他们大多凭影片类型、明星阵容等信息排片。第三道坎儿才是观众。如果电影缺乏明星和话题,就很难获得媒体关注,也很难排到理想场次,观众不了解,看不到,最后只能沦为炮灰。”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副系主任陈刚打了个比方,“现在的电影院就像小吃店,放映的大都是商业片,品种单一,而观众的喜好五花八门,唯有满汉全席才能满足,供需严重不对称。如何建立差异化的发行放映体系,是中国电影多样化发展的关键。”

  差异化发行推动电影多样化发展

  商业院线逐利无可厚非,一味苛责恳求强迫其增加排片,与商业片近身“肉搏”,并不是艺术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正如《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所言,我们必须开阔思路,为艺术电影在商业院线之外谋求发行渠道和模式。比如,美国很多艺术电影并不采取在全国数千张银幕同时上映的“广泛发行”方式,而是选择分阶段扩大放映规模的“平台发行”模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李洋给出了另一个思路:“我当制片人时利用网上票务平台直接与观众对接,进行众筹,凑够了包场的钱就在电影厅放映一场,就是所谓的‘虚拟院线’概念。”

  建设艺术院线被视为另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式,业界对艺术院线的呼唤也由来已久。由于单独的院线缺少足够资源支撑,商业院线更多地采取联盟形式进行艺术电影放映。2001年成立的“AG院线”在广州、南京和北京等地各找一家影院合作放映艺术电影,结果因缺乏片方和投资人支持难以为继。2012年1月,“长三角地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宣告成立,当年5月因加盟影院范围突破长三角地区而更名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他们采用“一城一映·周周映”的模式,坚持几个月后终因亏损不了了之。目前尝试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影响力较大的唯有“上海艺术电影联盟”,2013年成立至今依然活跃。

  至于专门的艺术影院,目前主要有以学术放映方式开展艺术电影放映活动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商业运营勉强实现收支平衡的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但未形成“星火燎原”之势。“2003年我就想开一家艺术影院,但苦于片源问题难以解决,一直没有付诸实践。”方励说。要运营艺术影院,必须有充足的片源,不能光指望国产艺术电影。而中国每年进口片配额有限,又主要被好莱坞商业大片占据,艺术电影少之又少。出演多部艺术片的演员黄觉曾提出另一个问题——缺少受众“土壤”。爱看艺术电影的人跟愿意去影院看艺术电影的人并不是一个概念。比如《黄金时代》,上映前受众对其具有极高的关注度,最终票房才5000多万元。

  很多专家表示,艺术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能用短期票房衡量,而应通过不断放映、被受众解读的过程逐渐释放出来。因此,《百鸟朝凤》发行所引发的风波,意义不应止步于拯救单个影片的票房,而是以此为一个契机,引发社会各界对促进艺术电影的发行放映,乃至提高商业电影的艺术质量等问题的讨论。商业院线上放映的影片艺术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会得到提升,艺术电影观影群体的壮大才成为可能,艺术电影才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