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哪吒2》:文化富矿与时代潮声共振(李咏瑾)

2025-02-18 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客户端 作者:李咏瑾 收藏

不负众望的小哪吒火了,时隔1170天,中国影史票房再次诞生新冠军,并在持续刷新世界影史排名。截至2月11日19时03分,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突破90亿元,除了在中国影史单片票房纪录上一骑绝尘之外,更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0名的亚洲电影。

在号称史上最强春节档中与一众高手过招,小哪吒仍然凭借极其出色的魅力赛出了目前“一超多强”的领先局面,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我们尝试提出一个全新的传播学概念——“热谷效应”。所谓“热谷”,即一部影片在踏过崎岖的奋斗路径后,会踏入一个开阔的、“热力四射”的山谷,四周环峙的“群山”都是保证影片长红的关键要素,包括观众期待、上映时机、后续保障、舆论反映等,天时地利缺一不可。“热谷”门槛极高,其标志为某部电影口碑爆炸到一定程度,观众会将观影看作一种流行的公众社交文化而唯恐缺席,同时传媒的关注会大幅提升,形成无处不热的态势。

目前来看,《哪吒2》延续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1》)的辉煌,再度踏入“热谷”,其中的规律值得总结。

其一,前作口碑拉满观众的期待值。《哪吒2》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哪吒1》当年打下的良好基础。5年前,横空出世的《哪吒1》以其鲜明的人物刻画、生动的故事情节、饱满的细节叙事、动人的史诗气度,击中了“中国人的私人感情、中国人的独有浪漫”。5年后,小“魔童”身披大红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擎着火尖枪荣耀归来,并打破了诸多电影“诞生即巅峰、首作即绝唱”的魔咒,赢得了更大的喝彩声。究其原因,是导演饺子(杨宇)团队的“死磕精神”:“从事动画事业是一辈子的事,宁缺毋滥,绝不为了赶工而妥协。”在这样的创作态度下,才有了不负观众信赖和期待的《哪吒2》。

其二,坚实的制作质量无可挑剔。《哪吒2》在《哪吒1》的基础上实现了青出于蓝的拓展,角色数量增加到第一部的3倍,特效元素暴增至1万多个,多重视觉奇观刷新着人们的观影体验极限:陈塘关上空巨大环形的虚空裂口倒挂岩浆、海底妖群身系锁链喷薄而出、天门洞开初摄玉虚宫等。在高潮剧情中,海底与仙宫对阵、巨物天元鼎覆灭龙宫时出现了两亿多个角色建模。

在影片主旨上,创作团队改编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哪吒反父权的叙事,继承了反叛的内核,又强调了爱与温情的回归,形成了极具冲突感又异常和谐、层层递进的叙事螺旋,将“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传统故事,更具逻辑地换成了正派与反派的大战,这也意味着哪吒神话的再次破茧重生。

电影在一张一弛中实现了多重叙事的持续递增,每一重递增中,似乎可以被“定型”的反面角色却又展现出更为复杂、令人唏嘘的人格维度。观众不但共情于哪吒一家的“热血难凉”,还共鸣到敖丙父子、申公豹家人、大小妖怪等一众配角,他们像极了在困难中呐喊着、坚守着永不放弃的芸芸众生,而哪吒站在他们当中,同他们一道逆天改命、勇于活出自我。一片看罢,多人物群像光谱交相辉映,目眩中令人荡气回肠。

其三,中式审美的内涵进一步延续。《哪吒1》和《哪吒2》的大获成功,恰与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动画《哪吒闹海》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和互文。回望哪吒的故事,可以发现其随着时代演进不断创新的轨迹。

一路走来,融合宗教的思辨、儒家的伦理、民间的诙谐和人性的解构,新媒介环境下诞生的哪吒无需莲藕,重塑出全新的“血肉”——凭借张扬澎湃的精神内核和充满张力的幽默表达,小哪吒既像从古代神话中破空而来,又像当下社会中每个人心底那份浪漫恣意、无所畏惧的直观投射。

影片勃勃生机的背后,是五千年中华人文精神的厚积薄发。制片人刘文章在接受采访时曾谈道:“我们一直致力于用动漫形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下最新的表现手法,以更好的方式传递和推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只有将个体的智慧、思考、热情与能量投入传播中华文化之美的时代命题中,哪吒才迎来了真正的质变时刻。底蕴深厚的文化富矿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潮声,将自带流量“引爆”,构建出兼具古典与现代人文思想的、全新的“哪吒宇宙”。

放眼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崛起和科技的腾飞,我们越来越有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享誉全球的《三体》《流浪地球》《黑神话:悟空》等精品力作的涌现,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自信基础上所产生的宝贵成果。当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充满信心地走在世界前列,当《哪吒2》等作品摒弃了国外顶级视觉制作公司,实现了中国本土视效公司最新技术集大成的那一刻,我们不但拥有了炫目的文化IP,还拥有了打造出更多杰作的实力与底气。

“难道你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试试!”万丈豪情从银幕中溢出到银幕外,让每一颗勇于自我超越的心灵都激荡不已,“不用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不认命、加油干就行了!”


(作者:李咏瑾,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记录者说(李咏瑾)

战“疫”口述:感知真实“颗粒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