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复兴传统的跨媒介创意(凌逾)

      复兴传统的跨媒介创意  后理论时代与文化诗学批评思潮的流变内容摘要: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多元文化竞相迸发的繁荣格局,为不同区

    2018-03-30详情
  • 本土美术批评古今之变与承继(李昌菊)

    本土美术批评古今之变与承继内容摘要:20世纪以来,本土美术批评在语言表达和价值标准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

    2018-03-30详情
  • 月落重生灯再红(顾春芳)

    月落重生灯再红——新时代传承和传播经典剧目的美学意义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上海昆剧院2017年进京演出全本《长生殿》在编导演各方面

    2018-03-30详情
  • 艺术被“灌注”生命的历程(刘承华)

      艺术被灌注生命的历程  ——从传神写意到韵律化  内容摘要:在中国艺术史中,艺术所表现的对象呈现出不断被灌注生命这样一个过程。

    2018-03-29详情
  • 笔墨语言的本体意义和独特价值(程大利)

    编者按:我国文艺繁荣兴盛需要传承传统艺术的血脉,更需要以新时代的视野和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8-03-29详情
  • 网络文艺2017:走向文化治理和全面规范(郑焕钊)

    2017年,在中国网络文艺发展史上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随着相关政策和行业规范的出台,网络直播、网络综艺、网络平台等整改的开展,包

    2018-03-02详情
  • 中国电影2017 :为了质量的生产与趋向常 态的市场(李道新)

    2017年的中国电影,得益于质量促进的呼吁与工匠精神的倡导,此前的各种颓势和
    乱象正在消退,质量水平有所提高,银幕数量和票房收入不断增长,整体的观众满意度也在提
    升。中国电影迎来为了质量的生产与趋向常态的市场,也正在步入充满机遇的档期运作与日
    渐成熟的产业生态,呈现出各题材、各类型与各片种彼此交融、相互补足的创新景观。诚然,跟
    当下社会的精神状况联系在一起,2017年的中国电影,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含混、失度与
    分裂的文化症候。

    2018-03-02详情
  • 2017中国书坛热点综述(祝帅、赵斌)

    2017年中国书法赛事改革,奖项减少;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迅速,博士热再次掀起高潮;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线上书法拍卖引发广泛关注和参与。但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展览改革并未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调动老作者的投稿热情;高等书法教育的探索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书法传播和线上交易尚需有效监管。回顾2017年书法进程,书坛众多的改革和创新值得进一步思考。

    2018-02-05详情
  • 凸显中国当代艺术结构价值(尚辉)

    面对欧美双年展所推崇的当代艺术困窘,中国美术的“当代性”不仅体现在架上艺术的守望与再出发,而且体现在中国主导的国际双年展为世界艺术发展提供的一种新思维。本文通过“书写新时代的视觉史诗”“守望中国画学现代之路”“油画、壁画、雕塑对现代性的再出发”和“构建新的全球当代艺术理念”四个分题全面评析了本年度中国美术的样态与特征,并认为凸显东方艺术传统与文化思维是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自觉的鲜明表现。

    2018-02-02详情
  • 在回溯历史中贴近现实的中国话剧2017(宋宝珍)

    2017年的中国话剧演出较为频繁,在历史剧、现实题材戏剧、小剧场戏剧、中外戏剧交流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戏剧结构松散、人物形象扁平、戏剧张力松弛、艺术魅力欠缺等。

    2018-02-02详情
  • 2017年度戏曲的多元景观(傅谨)

    2017年度的戏曲发展,体现了国家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正产生积极效用,濒危剧种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有了重要成果。由于传统得到了更好的保存与弘扬,新剧目创作演出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川剧《铎声阵阵》等现代题材戏曲新剧目创作,都取得较高成就。以京剧《朝金顶》为代表的传统剧目的演出,更是戏曲中的武戏得到更多关注的重要标征。

    2018-02-02详情
  • 我心中的诗人苗得雨(刘锡诚)

    苗得雨在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孩子诗人”,几十年来,他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作品无不镌刻着时代和生活的烙印,以其与火热的斗争生活的紧密联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饮誉文坛。

    2018-01-17详情
  • 论“梅兰芳评传”所塑造的梅兰芳形象(朱恒夫)

    自民国初年到现在,有一百五十多本“梅兰芳评传”,加之报刊上的文章,一直不断地塑造着“梅兰芳”的形象。这形象的共性特点有三个方面:天赋慧丽,习艺勤苦;致力创新,戏皆精品;热爱观众,倾心传艺。这三个方面的品性,即是梅兰芳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主要原因。

    2018-01-17详情
  • 摭谈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构及其要素(王兴国)

    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书坛还应该继续开展深入讨论,充分发挥专家参与引领作用,加大对评价标准体系的宣传与推广应用。在构建书法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几个要素,坚持艺术的“经典性”,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书法经典;坚持艺术的“人民性”,以满足大众艺术审美和指导引领创作为旨归;注重艺术的学科特征,以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与体系为目标。

    2018-01-17详情
  • 笔墨之新及其前提和动因——兼论“新金陵画派”的形成(樊波)

    本文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以及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石鲁、黄胄、陆俨少等为例证,阐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创新的时代客观条件和画家主观动因。进而论述了创新须以传统为依托,从而使中国画的创新既有新的时代内涵,又拥有艺术高度。

    2018-01-17详情
  • 对中国话剧的哲学思考(田本相)

    哲学与戏剧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内在联系,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哲学憧憬和幻想的。王国维就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但是,中国话剧始终为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所困扰,而在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批评等方面,又往往陷于哲学的贫困。

    2018-01-16详情
  • 当代美学的技术挑战及出路(陈海)

    当代新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成为人文思考的必须,而且也为当代美学思考带来新的挑战。这一挑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然”因为技术发生了巨变,自然美因此出现了新的内涵;其次,“社会”(包括日常生活)在当代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美出现了新内涵;再次,艺术活动因为数字技术的出现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技术进步带来艺术新的处境,艺术美呈现出技术化特征。

    2018-01-16详情
  • 虚拟现实技术条件下传统美学的当代进路(牛鸿英)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域出发,结合传统审美境界与技术美学的双重视角,对VR技术生成的审美体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炼出“情深而文明”“齐物而逍遥”“达人而达己”等中华美学原则,倡导利用VR影像等高新科技活化华夏审美体验,积极加入到全球文化的生产之中,以传统审美的超越性精神,促进全球公共美学的生成与升级。

    2018-01-16详情
  • 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黄鸣奋)

    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助力艺术创造震撼,体现了二者相辅相成的一面。艺术为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所震惊,通过作品加以渲染与批判;科技理性对艺术感性加以制约,人工智能显示出取代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趋势,科技实力裹挟艺术精神,则体现了二者彼此博弈的一面。

    2018-01-16详情
  • 新世纪台湾青春片的小清新风格(李浚、张小琴)

    本文从叙事主题和视听语言等视角分析,将“小清新”的美学特征总结为“小”格局视角下的主观表达和写意与写实并存的“清新”风格,并提出该类电影对青春成长母题的另类解读,即通过团圆结局来表达对青春遗憾的释然和对追寻个体身份认同的指导,从而对小清新风格进行了可操作的界定。当前尚不大成熟的大陆青春片需要解决视听语言与主旨内涵的割裂问题,才能充分借鉴台湾青春电影的成功经验,促进自身良性发展。

    2018-01-05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