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
  • 时代机遇、主体立场与全球对话——关于构建中国自主设计评论话语体系的思考(祝帅)

    当前,在交叉学科设计学的建设中,来自艺术学背景的学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艺术学作为交叉学科的一支,应该与工学协同合作,各自发挥重要的力量。对于艺术学取向的设计学研究而言,其自身文科的属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亟需建立由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成的自主知识体系。在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设计评论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本文以设计评论为中心,提出中国自主设计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将为现阶段中国特色设计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案例及启示。

    详情

  • 构建当代戏曲评论话语体系的原则、路径和方法(赵建新)

    当代戏曲艺术在剧目题材、舞台风貌和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构建当代戏曲评论话语体系,要在“两个结合”的前提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基础,立足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境遇,在时代发展中把握新的戏曲形态和旧有传统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坚持历史的原则和动态的原则,立足融合、实践和民间三种路径,尝试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文本和舞台相结合、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等四种方法。

    详情

  • “新时代文学”:命名方式、生成语境与发展空间的开创(曾军)

    “新时代文学”属于时代式的文学命名方式。不同于“与旧时代告别”的“新时期文学”、“为新世纪正名”的“新世纪文学”,“新时代文学”则是“创造新时代未来”的文学。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人民性”、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性”以及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日益凸显的“传统性”形成了“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样貌。“新时代文学”的总体格局表现为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致力于“再造史诗”的严肃文学,适应新兴的网络技术、致力于宏大世界观建构的网络文学以及贴近日常生活快节奏需求、便于传播互动的新媒体“短文学”三足鼎立的状态。“新时代文学”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特点,是一种具有未来指向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学形态。

    详情

  •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文艺民族性的重构——以“民族形式”的讨论为中心(崔海亮)

    文艺民族形式是文化自信的展现方式,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形式。延安时期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思想,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引导了“民族形式”讨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决了“民族形式”讨论所涉及的民族性与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性与大众化、民族形式与内容等问题,完成了文艺民族性的建构。“民族形式”的讨论对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和文艺民族性的重构有着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新时代重构文艺民族性,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构建中国特色文艺学学科体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详情

  • 造型艺术跨媒介传播中的融合创新——从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谈起(孔德琛)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一系列致敬经典的美术类电视节目,如《美术里的中国》《诗画中国》等,以数字视听媒介再现经典美术作品,形成跨媒介的融合创新艺术形式,超越造型艺术的固有边界,建立多重维度的文本叙事,促使“精英艺术”走向“大众艺术”。这种跨媒介传播和融合创新可进一步挖掘出原作潜藏的精神意蕴,有效扩大美术作品的传播力、审美感染力,培育提升受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数字时代造型艺术的跨媒介传播和融合创新为文艺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如何有效应用新技术新媒介推动这种创新,并有效抑制其负面影响,是今后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详情

  • 大历史的图典新时代的史诗——从“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 看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指向(张晓凌)

    近年来,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美术展览如“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无问西东2023: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究展”先后面世,这些展览不仅以多元的形态与风格昭示着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还提出了多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命题。本文从展览的主题、作品与学理层面上,对这些展览尤其是“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予以系统性的评价。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跨文化、跨国别的创作提供了机遇与可能,其代表性作品印证了一个真理:“丝绸之路精神”将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惠及全球,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同时,本文还较为深入地讨论了各个展览所提出的学术命题,如“新中国画”“新水墨”的历史属性与当代意义,“中国油画学派”主张的建立,版画、雕塑的当代性探索,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等。本文最后将各个展览的意义指向了“文化主体性建构”这一重大理论课题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指向。

    详情

  • 中意美术术语的比较初探:以中国书法和意大利文艺创作理论为中心/[意] 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作为东亚美术精华的书法艺术,在中西美术交流层面存在种种欣赏和诠释上的困难。即便目前英语学术界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在一些根本性的术语翻译和理解上,恐怕只能从现代欧洲美术之宗的意大利文献入手重新进行解读和翻译。本文意图通过以中国书法和意大利绘画创作术语为中心的比较和讨论,提供一些与历史探索及方法论有关的想法,一方面说明意大利语能够更有效地翻译中国书法创作和审美讨论范围的主要术语,另一方面提出如此历史地比较研究能够使得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有效地进行。

    详情

  • 神话隐喻下的文学阐释与审美乌托邦——诺思洛普•弗莱理论及其对中国文艺批评的启示(高海)

    近百年西方文学批评史理论迭出,诺思洛普•弗莱被誉为新批评理论的终结者和结构主义的代表。本文主要梳理其论著,分析其系统建构、思想发展和理论诉求。弗莱将西方文学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语言体系,在体系建构上以神话为本体,展示文学史的演变机制,提出文学的循环创造理论,以关怀性作为文学发展演变内涵。弗莱对整体性的追求是有目共睹的,但理论的建构如果超越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范畴,最终只能以审美自律归于乌托邦诉求。弗莱批评之路可对中国文论建设提供借鉴和反思,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乃是正道。

    详情

  • 在文明互鉴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综述(傅梦妮)

    2023年10月,“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回顾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分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现当代艺术观念、创作的发展,现当代艺术批评、教育和策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国现当代美术从西学启蒙到本土自觉的发展历程;青年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角度分享了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出新一代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方向以及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详情

  •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当代阐释——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综述(申丽媛)

    为探索美学与艺术的交流机制,促进美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近期在深圳召开。专家学者们以“美学与艺术研究”为议题,探讨美学与艺术、美与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等关系问题。通过回顾美学与艺术的发展史,重点强调了美学为感性学以及美与美学的区别;基于此,提出了美与艺术并不天然相结合、美学与艺术学“殊途”“同归”等观点;并从当代艺术引发的美学问题出发,强调美学的当代阐释以及发展当代美学的迫切要求。本次峰会旨在打通美学与艺术研究的关系,对美学、艺术以及艺术学、艺术批评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详情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 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本刊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

本刊紧紧依托全国文联系统所联合和团结的各方面、各领域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力量,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突出学术性、当下性和针对性,努力开拓文艺理论新天地,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 跨媒介灵韵转移、共同体微观叙事与牧歌美升华——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邹赞)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燃爆“出圈”,成为现象级作品,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三重经验:一是自觉超克文类界限,弥补原著情节叙述不注重矛盾冲突、结构相对松散的状况,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著的神韵和气质,为散文的影视剧改编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坚持现实主义文艺观,通过立体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典型形象塑造,谱写了共同体叙事的新篇章;三是影像视听语言风格追寻一种“如画美”,文本叙事达成了崇高美与牧歌美的和谐统一。此外,技术赋能助力李娟散文经典品质“出圈”,打造出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文旅IP,为提升优秀文艺作品服务新时代“文化润疆”工作成效,提供了典型范例。

    详情

  • 解读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流量密码(杨斯奕)

    越剧《新龙门客栈》改编自徐克的同名电影。该剧采用环境式剧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边塞大漠中的龙门客栈,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的明争暗斗。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创作团队充分发挥了创造力,不仅融入了“二次元”文化以吸引年轻观众,还借助粉丝口碑实现了流量裂变。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主动破圈探索,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作品。基于戏曲本体和传播学的角度审视,该剧的艺术创新为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详情

  • 藏地复调的协奏、杂奏与变奏——杨志军《雪山大地》诠论(高强)

    解读杨志军的《雪山大地》,需要与藏地书写的文学大传统参照进行。藏地书写中的信仰特征,经历了政治化—神秘化—欲望化的演变流程,而《雪山大地》中以歌唱和音乐为核心的信仰形式,则是形成于并反哺俗常世界的实在信仰。与藏地书写传统中那种二元对立的极端化、浪漫化叙事模式有别,杨志军在《雪山大地》中开辟出一条以发展为核心诉求且接通城市与藏乡、现代与传统联系的文明之道。《雪山大地》写出了藏地世界的复杂与丰富,充满了多种音调的复合声响。就作品本身来说,它既是一首俗世与信仰的协奏曲,也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杂奏曲。相对于整个藏地书写传统而言,提供了多维度、全新笔调的《雪山大地》,又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变奏曲。在边地关心、思考着时代中心命题的《雪山大地》,挺立着一群大写的“人”的形象,矫正了“叙述精彩,精神低下”的衰颓现状,有力护持了文学的高贵尊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