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作品评析>正文

影像中的中华文化——评电影《地久天长》(高永亮)

2020-12-2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高永亮 收藏

  内容摘要:电影《地久天长》围绕两个家庭的故事表现出对以孝为本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破坏和重构,通过隐忍、克制的表达折射中庸哲学思想,在人物的偿还与救赎中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中公平正义及至诚的价值追求,是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下中国人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最后以“大团圆”式的结局礼赞地久天长的友谊与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影片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及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

  关 键 词:《地久天长》 中国情境 中华文化 中国电影 电影评论

  2019年11月23日,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揭晓,王小帅执导的电影《地久天长》获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该片还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获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这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获得的颇具分量的国际奖项。影片选取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通过两个家庭近30年的交往历程和一系列遭遇与变故,呈现出对以孝为本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破坏和重构,中华传统文化中通过隐忍、克制、包容、宽恕维持家庭生活及社会秩序的价值指向,公平正义及至诚的价值追求,是改革开放时代浪潮和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并意味深长地揭示出友谊地久天长背后的中华文化动力。

  一、家庭结构和伦理秩序的破坏与重构

  “孝”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个伦理概念和范畴。《孝经》开篇“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人们一般把“孝”理解为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尊重、服从、侍奉、供养等。《孝经》中关于孝的阐述显然在内涵上更加深刻,外延上也更为广泛。《孝经》把孝看作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教化的源头,认为孝首先体现在家庭关系中,然后向社会各领域延伸,贯穿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个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要尽其所能,最大程度尽孝。孝始于家庭、源于家庭,没有家庭,孝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家庭就是费孝通所说的包括“夫妇和亲子”两种关系的三角形结构的完整家庭。维持、巩固、发展、壮大完整的家庭结构及伦理秩序,是孝得以出、得以行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影片主要讲述了刘耀军、王丽云夫妇及儿子刘星和沈英明、李海燕夫妇及儿子沈浩两个家庭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变故。刘耀军与沈英明都是返城知青,两家人在同一个工厂工作,交情甚笃、亲如一家。两家的儿子刘星和沈浩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也亲如兄弟。有一天两人去水库边玩耍,刘星不慎溺水而亡。经历丧子之痛后又遭遇下岗,伤心欲绝的刘耀军和王丽云远走他乡并中断了与沈英明一家的联系。影片从表面上看是围绕孩子展开的两个家庭的交往故事,实际上隐含的一个重要线索是以孝为本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破坏和重构。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高永亮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1期(总第62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1期目录

  第六代导演需在艺术和市场间寻找准确坐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