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作品评析>正文

赞美型正剧与现实主义——从话剧《谷文昌》的“创作密码”说开去(麻文琦)

2021-11-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麻文琦 收藏

  内容摘要:话剧《谷文昌》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然也引发了众多的评论。本文一方面就作品成功的原因,从创作角度加以分析和总结,认为除却相对饱满的人物塑造以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其结构,该剧在诗化表达方面的实践,为赞美型正剧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另一方面围绕作品的戏剧批评现象展开了讨论,通过对正剧美学与现实主义美学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的梳理,认为对赞美型正剧创作提出批判性的现实主义的要求是一种错误的批评方向,该体裁作品的创作应该在不改变自己艺术规定性的基础上,朝着更有艺术性的方向去发展。

  关 键 词:《谷文昌》 赞美型正剧 现实主义 戏剧批评理论 话剧评论

  2016年12月,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谷文昌》首演,作品由冯静编剧,白皓天导演。之后经过多轮舞台演出的打磨、锤炼,该剧于2019年先后获得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得到了高度肯定。2021年,《谷文昌》因受邀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在京演出,笔者方才目睹了它已然长成五岁的模样,不得不承认相较其他类似的作品,它更为出众。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说。演出结尾处,谷文昌坚持要离开病房,回到他早年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东山。他开始挪动沉重的脚步,舞台上则移步换景,病室瞬间变为东山。此时的东山,青翠欲滴,绿荫将阳光过滤,变成地上斑驳的光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谷文昌,穿行在这片光影中。他打量着,似乎在回忆;他张望着,似乎在期待;他喘息着:“要是能再多给我点儿时间,我就可以再多干点儿”;他叹着气:“不中用了,老了,让我歇会儿,等起来再接着干”,于是在石头上轻轻一卧,不再起身。老妻走过来,默默伏在他身上;东山百姓走过来,静静围成半圈。创作者就这样让谷文昌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我看来,这个死亡场景充满艺术表现力,它带给我的感受是:创作者让谷文昌石上轻卧,便将那易朽的肉身化为了不朽的山石,斯人已逝,山形依旧,这个场景里就有了一种精神的超迈;创作者让妻子和百姓对谷文昌的哀悼,刻意地避免了任何哭喊、号啕的人声,保持一种静默的纯粹,这个场景里由此就有了一种神圣的肃穆;而最关键的是,这个场景是创作者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里提炼出来的一个意象,现实生活中的时间、空间、人物动作按照一种想象的逻辑被重组,就像“米酿为酒”而“形质尽变”,满满的诗意由此扑面而来。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官网。

 

  作者:麻文琦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总第73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目录

  《谷文昌》:用新的现实主义舞台风格塑造英模人物(陶庆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