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从《第二琵琶协奏曲》管窥赵季平的文化担当(尚媚)

2020-10-2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尚媚 收藏

  内容摘要:2013年5月,作曲家赵季平创作完成了《第二琵琶协奏曲》。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抒发历史忧思、感怀祖国沧海变迁,突出了旋律写作,坚持采用民间音乐元素,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为琵琶寻找到一种新的语言、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作品沿用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无标题音乐体裁形式,以灵活且富有生气的随想曲风为特征,充分挖掘评弹中琵琶的表现内涵,韵致毕备,叙事空间辽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作曲家多年来拜民间为师、寻生活素材、拾厚重历史、写华夏新风的艺术信念。

  关 键 词:赵季平 《第二琵琶协奏曲》 文化追求 音乐评论

  在当今的华人文化圈里,恐怕很少有人没有听过赵季平的作品。而且,多数听过他作品的人最初只记住了他的音乐,很少有人记住他的名字。进入新世纪以来,他的创作重心由影视音乐转向交响乐。这一体裁可谓曲高和寡,但赵季平总是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起飞,而给他提供起飞动力的是,“到生活中去,把耳朵削得尖尖的,发现一些好东西,有些看着不起眼,但是你稍微吸收进来,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辈子的基本功”。[1]

  纵观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无论题材体裁如何变化,无论创作技法怎样创新,都始终贯穿着某些从未改变的品格,虚心、细心、恒心,听曲、看戏、记谱。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并谨记父亲教他的艺术创作原则,养成了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积蓄了创作的内驱力。赵季平于2013年5月完成的《第二琵琶协奏曲》,就体现了他题材选择的眼光和致力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怀。笔者试图通过对这部协奏曲的研究来分析作曲家与众不同的创作特质。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尚媚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9期(总第60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9期目录

  用中国音乐的母语和世界对话——访作曲家赵季平(余亚飞)

  赵季平音乐创作的启示:雅俗共赏 与时俱进(张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