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正文

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吴胜景)

2022-05-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吴胜景 收藏

【内容摘要】 书法蕴含了审美主体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书法作品通过线条刻画来表现自然形质与审美意象,展现了书法家神与物游的心迹流淌,揭示了审美主体对宇宙、世界当中生命的理解。在书法实践与审美体验中,让主观意识寄予实践活动,把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注入客体对象并使之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蕴,既可以通过外物意象对书家产生一定的审美移情,也可以把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书法作品。同时,借助于移情的发生,也可以在书法家与鉴赏者之间实现间接性的主客体审美情感交流。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人的情感与外物之间伴随着审美移情而发生转化,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相互作用,互为一体,最终达到人物合一、心手合一的理想状态,从而在书法创作与鉴赏过程中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关 键 词】 书法 移情 意象 审美体验


吴昌硕《翦淞阁同人诗社册之一》1920年(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官网)

书法艺术是一门体现人性心灵的艺术,也是一门极具抽象形态的造型艺术,它通过线条的刻画来表现物体形象与审美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书家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在与外物的相互观照中,书法审美体现了人的主观审美精神的物化,蕴含了审美主体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人对宇宙之中生命的理解。在书法审美认识与实践中,人的情感可以伴随着审美移情而发生转化,最终达到物人合一、主客合一、心手合一的理想状态。

一、移情之说

“移情”一词由“移”与“情”组成。“移”者,“迁”也,在汉语词源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挪动,如愚公移山;二是改变、变动,如坚定不移。“情”,性也(《吕氏春秋•上德》)。本义为感情,也可指人的本性,又引申为状况。

现代意义上的“移情”本是用于心理分析的一个用语,源于西方近代心理学的研究。在19世纪由德国的一位实验心理学家罗伯特•费舍尔正式提出后,“移情”一词便成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范畴,也从此引起西方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对“移情”这一心理现象进行了广泛、系统的实证与探索。根据当前研究理论成果,一般可以认为,移情是人通过直观体验,让主观意识寄予实践活动,把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注入客体对象并使之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蕴,从而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理想结果。

在中国美学范畴下,移情之说带有“借喻”的指向和“托物言志”的意味,而比较接近“移情”一词的说法最早出现于琴曲《伯牙水仙操》序之中:“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先生将移我情!”[1]讲的是伯牙身陷困境,触景生情,而得至情佳曲的移情妙悟。明朝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天上月色能移世界……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2]在这里,张氏通过“移世界”的说法来传达审美对象的转换妙用。此外,尚有康有为的“能移人情,乃书之至极”[3]的说法,则真正揭示了书法移情的美学精神与审美意义。

……


作者:吴胜景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4期(总第79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4期目录

意形合一的中国书法精神之美(蔡惠萌 戴端)

书法“激进式”演变的模态及意义(嵇绍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