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2022-06-2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 收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现场

6月16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承办的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通过在京主会场和“文艺云”在线会议系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会议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主题,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系统性、学理性、整体性研究和阐释。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讲话。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主持会议。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主要负责同志和理论研究部门负责人,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现场参加会议,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产行业文联主要负责同志、理论研究工作分管领导、理论研究部门负责人以及征文入选代表等在线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是继2020年中国文联首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后举办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副教授孙羽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夏义生,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新疆塔城地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军先后发言。

为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积极反映本次研讨会的交流成果,本报特将研讨会发言摘要刊发。

——编者

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深度结合

张晶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强调“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无论是从文艺理论上,还是艺术实践上,都为我们取得创造出不负时代的新业绩、新高峰注满了动力。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工作者,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正式提出了“中华美学精神”概念,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段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要义,三个“讲求”,最集中地呈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而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美学命题。中华美学精神来源于历史深处,但它并非是封闭的、僵死的,反倒是活生生的,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文化生活中,即便是在当下,也焕发着神采。能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关系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问题。中华美学精神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强调中华美学精神,当然是强调中华文化之魂。

那么,当代审美追求又当何指?当代审美追求是一种当代人进行审美活动的目的性和实践性的概括,是当代中国人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的总称。作为动态概念的当代审美追求蕴含两重含义:一是要满足当下的审美需求,二是要超越当下的审美需求。应该看到,当代审美追求都是人民立场的美学表达,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如小说《装台》《金谷银山》《北上》《暖夏》《人世间》等,电视剧《觉醒年代》《平凡的世界》《跨过鸭绿江》《山海情》《人世间》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1921》《狙击手》《流浪地球》等。这些精品力作,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是由于它们在一般层面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同时,审美追求具有超越性,因此,文艺工作和创作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要创作出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超越当下审美追求,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艺作品中有益的东西,立足当下的生活土壤,创新艺术形式。当代审美追求的另一含义,是在当今高科技、信息化、数字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审美体验和文艺生产方式。

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二者之间如何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讲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就在要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感兴,产生创作冲动,并以寓理于情作为作品的运思方式,既非抽象言理,又非纯粹感性冲动,从而创作出血肉丰满而又思想精深的时代佳作。“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这个中国美学的传统,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来说,也是特别有益的启示,在有限的容量或形式中,让作品的感染力更强,凝练节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如电视剧《人世间》,舍弃了周蓉和玥玥在法国12年的大篇幅的叙写,而使作品的主线更为集中鲜明。

“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命题,需要我们的深刻理解,其中包含着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当代的文艺创作,对于展现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不可或缺的美学导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新时代文艺工作

孙羽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基本立场和发展规律,从中抽绎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资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历史借鉴和源头活水。

创造性转化,体现了文道相济与文艺的社会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关键要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并传承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转化为新的话语形态,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体到文艺工作而言,在厘定文艺的社会属性及其价值导向时,传统文化中的文道观是可资借鉴和转化的重要资源。在中国古代,“文”的概念至大至广,足堪融摄文艺范畴,而所谓“道”之主流,是儒家之道,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数千年来,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观念已然成为中国文艺的本体存在。“文”与“道”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华文化成为社会性与艺术性、现实性与超越性、道德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体。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变革,经过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百年以来“道”的内涵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道,而“文”的内涵也从旧文艺向新文艺、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发生着递变。虽然,“文”与“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但“文”“道”二者的密切关系依然坚韧存在着,社会性与艺术性、道德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当下的“道”,文艺工作应该在“明道”“载道”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性发展,体现了雅俗相生与文艺的发展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关键要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抽绎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规律,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创造出具有时代内涵的文化范型。具体到文艺工作而言,应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雅俗递嬗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照。中华文化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了鲜明的雅俗递嬗的发展规律。大凡一种文艺样式之兴,往往起自民间,即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文人士大夫之手,不断雅化,赋予其各种美学规范,创造出不同文艺风格、文艺流派,以至蔚为大观。然而,在雅化的过程中,难免与世俗拉开了距离,大众层面则继续开创新的抒情言志、状物叙事的载体。

这启示我们,雅与俗不可偏废,要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实现雅俗相济相生。具体而言,首先要重视俗的一面。这个“俗”是指通俗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之所以要把握通俗一端,是因为文艺植根于生活、起源于民间,没有通俗,文艺就失去了根基。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同时还应看到,文艺虽然植根于生活,但不简单地等同于生活,而是具有一套完备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毋庸讳言,当下一些文艺创作,在雅俗关系的把握上有时捉襟见肘:有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闭门造车、不接地气,“俗”的情结、人民的立场就淡漠了;有的思想空虚、审美缺位、功法薄弱、唯物骇俗,“雅”的追求、审美的标准稀释了。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

总之,新时代文艺工作,应注意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养料,精准接榫时代精神,让文艺作品在汲取现实源泉的基础上提升审美品位,使文道、雅俗之间,相协、相济、相生,就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文艺精品。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实践品格与价值追寻

肖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纵观百年大党的文艺实践,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兼容并包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无论是最接近人民的“延安大秧歌” ,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气势恢宏的《东方红》,改革开放后令世界瞩目的“第五代”导演群体,新世纪“后奥运时代”开放包容的“中国笑脸”,到新时代充满文化自信的文艺创作,都体现了“文艺为人民”的思想初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党的文艺创作方向始终朝着更高的品位和价值追求迈进。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创作从地里生长出来,走向人民大会堂,结出史诗范式的硕果;改革开放,人们开眼看世界,也回眸望乡土,浪漫的革命者之歌和青春的激情迸发出来;新千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充满想象力的中国人向世界宣布进入全新的如梦如诗的史诗况味追求;新时代,世界的中国和中国的世界更加完美地交融,在G20杭州峰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大活动中,文艺人彰显了当代中国自信从容的精神美学追求。在历史的大潮中,中国文艺守正创新,不断演进,形成拒绝僵化、寻求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互交织的史诗品格。

百年以来,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影响最深远的一件大事,莫过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它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所书写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经过百年持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用艺术语言记录百年巨变、描绘百年党史,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生于斯、长于斯的艺术家,自觉投入到记录和描绘这场百年大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将我们党的伟大历史征程凝聚于壮阔恢弘的丹青画卷、音乐或舞蹈的史诗,通过具有史诗品格、震撼心灵的艺术经典,塑造人物、表现历史、描绘现实,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生动注脚。

文化艺术具有民族性与超民族性的价值,是世界各民族、国家的人民能够进行思想精神交流、产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和认知的最有效的精神载体,是最能够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中国新时代文艺思想既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和价值构成,也是可以发挥最有效交流与沟通作用的精神纽带和桥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文艺作品中所凝聚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充满自信地予以国际传播和融入世界文化建设之中。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文艺方针是不断生长的,是充满生命力的,而且是有鲜明价值追求的。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一方面充满包容与吸纳的精神,接收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正面、积极的文化艺术理念与创作方式,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深深扎进中国大地,吸收百姓、农民的语言,汲取来自泥土的养分。革命的激情、现实的思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瑰丽的想象、诗意表达的悠长韵味,贯穿起来,成为中国文艺思想的鲜明特质,成为独特的东方文艺美学追寻。百年文艺思潮吸纳了左翼的先锋与激情,但又不是一味狂飙突进;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但又不是惟“写实”是纲;改革开放之后,也不排斥欧美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开眼看世界,接收先进思潮的过程中,抱定百年来的优秀传统与社会现实,让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文艺思潮丰富、充盈而又充满思辨气质。脚踏中国大地,肩负人类“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使命,一路“风卷红旗过大关”,紧紧跟随百年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去描绘伟大的美丽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当以信仰之光,照耀创作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创新特征

夏义生 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文艺的时代性是文艺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文艺的时代性这一维度出发,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创新品质与实践特性,对于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的论述,内容丰富、阐述深入、思想深刻,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文艺与时代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特别强调文艺反映、体现时代精神气象的功能作用,特别重视塑造时代典型、表现时代“精气神”的创作方法,特别突出文艺增强精神力量、引领时代风尚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的论述不仅全面、丰富、深入,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实践、辩证的特点。一是重在指导文艺创作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的论述,不仅具有理论性、原创性,还具有实践指导性、可操作性;不仅提供了对象论,而且提供了方法论;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生产的根本遵循。他在时代题材的择取、时代主题的萃取、表现方式和审美风格的选取等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出现新局面、新风貌、新成就,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等科学论述的有力指导,是文艺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成果。二是重在正视创作现实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从文艺实践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文艺实践中遇到的现实性问题和阶段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科学总结,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针对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畸形审美倾向,针对“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等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鞭辟入里,对症下药,引导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强化问题意识、自省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为文艺发展定航指向、正本清源。三是重在文艺观念把握的辩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的论述充满辩证思考。这种辩证思维,首先表现在新时代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的平衡发展与相互促进上。其次表现在新时代文艺在反映时代风貌与引领时代风气的不可偏废和互补互进上。再次表现在论述文艺的时代性时,不排斥历史的作用和历史题材的创作,并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吸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的重要论述,既有对中国传统文艺理论、马列文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传承发扬,又有对中西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进一步经验总结和方向指引。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列宁的经典艺术反映论,这些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与时代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以及文艺反映时代的理论来源。恩格斯的“典型论”,特别是其对现实主义的强调,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艺典型理论和他关于文艺表现时代、引领时代相关论述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的重要论述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有着深远的思想渊源。对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观点,对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清代赵翼“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等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这些观点将文艺与时代、时势、生活世界关联起来,明确地表述了文艺关切时代、关切社会、关切人生的功能。他还直接引用近代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学史观,表达出他对新时代文艺的审美品质和精神标识的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的论述,是对毛泽东“文艺为什么人以及如何为”的思想,是对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是对江泽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观,以及胡锦涛关于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理念的一脉相承和不断发展;既是在吸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的新成效、新进展中提炼出来的。

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的论述,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理论作为重要滋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文艺与时代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鲜明的创新品质和实践特性。

文联“大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傅亦轩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2016年11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他要求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引领,突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抓好文艺领域培训中的思政课建设,是文艺工作者塑造自己、立己铸己的客观要求,也是文联组织开展理论武装、凝聚文艺队伍的必然要求。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是中国文联研修培训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我们结合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文艺工作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积极探索和把握新时代适应中国文联改革发展要求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各级文联干部培训需求的研修培训新规律、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具体到思政课教学领域,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始终坚持研修培训工作的正确方向,用“主线”、主题统领教学全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四个融合、六大理念”的培训工作思路。“一条主线”,就是紧紧围绕中国文联党组的中心工作,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和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一条主线”明确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创作导向和社会形象,是文艺研修培训的根本和灵魂。与此同时,我们在设计面向文艺工作者的研修班次时,都围绕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中国文联党组的工作重点,结合受训学员的培训需求,确定一个研修主题和方向。如2018年举办的第六期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骨干研修班的研修主题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融合”,2021年举办的第五期视觉艺术策展人高研班的主题是“策展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二是积极推动文联“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以及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根据思政课的总体要求,结合文艺界学员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感知力强等特点,我们认为要增强文联“大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让“大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就必须把理论跟现实结合起来,既要做到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从2019年开始,我们积极改革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传统思政课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如开发思政课系列课程;打造三地联动、互为支撑的具有中国文联特色的思政课研修培训基地;开发“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系列教材。

三是加强研修院干部队伍政治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持之以恒推进党建工作和研修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多年来,研修院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党的文艺研修培训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研修培训队伍。每年我们都制定年度《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大表》 《培训项目计划大表》,将全年党建工作与培训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多年来,研修院形成了全体员工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全体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各支部积极创新党建活动形式,利用好“学习强国”“支部工作”等新媒体平台,在个人自学基础上开展集中学习、现场教学、专题研讨、诵读演讲、党史知识竞赛等学习活动;结合各部门实际,开展半月谈、谈心会、思辨会等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

展望未来,研修院将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的战略目标,以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的文艺政策、文艺理论“至信而深厚、融通而致用、执着而笃行”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作为“大思政课”教学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传承建党百年历史美术史诗 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恢宏气象

马锋辉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近年来,中国美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紧紧团结广大美术工作者,把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作为中心任务和重要环节。特别是在中宣部、中国文联党组领导下,组织实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主题雕塑工程,圆满完成以文艺精品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精品艺术工程。站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总结两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弘扬宝贵创作精神,大力推动新时代美术创作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

突出主题性,聚焦复兴伟业。主题是创作的灵魂,引领创作的方向,决定创作的性质,标识创作的内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主题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优秀共产党人,艺术化地展现党的光辉历程和不朽功勋;主题雕塑工程旨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伟大”和“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的核心内涵,由《信仰》《伟业》《攻坚》《追梦》《旗帜》五组雕塑组成,表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艰辛场景、豪迈气概、必胜信心。

我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就是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创作的最大主题。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建军95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等重要主题和时间节点开展一系列写生、创作、展览活动,不断开创美术创作新局面。

坚持人民性,坚守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重要论述为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和主题雕塑创作工程保持正确方向和创作导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两个重大主题创作工程反映的对象主要是共产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优秀代表,表现的内容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奋斗、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表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心的创作导向。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发挥中国美协与各省市区美协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深植时代、勇于创新,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组织美术家在全国范围内写生采风创作,并与“送欢乐下基层”等结合起来,有力推进现实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生产,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进一步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结出硕果。

强调艺术性,注重创作质量。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艺术创作难度上来说,两个重大主题创作工程都是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的创举。为打好这场攻坚仗,创作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创意碰撞上,两个主题创作工程从选题确立到创意明确,走过了一个复杂研究推敲的过程,每个选题都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门派出党史专家与创作人员一一对接,共同找到了既能深刻反映党史、又能符合创作规律的创意点。正是在中央领导、中宣部的坚强领导和中国文联领导的直接指导下,通过全体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最终保证了艺术创作质量,达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高度。我们将在今年主题创作活动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和美术活动,以艺术的品质、多样的形式、精彩的内容、周密的实施、优质的服务,引领生活审美、弘扬主流价值,让人民享受更加丰富、更为充实、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彰显时代性,跟上时代步伐。两个重大主题创作工程,既描绘了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光辉历程,更突出抒写了新时代的伟大业绩,艺术家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新辉煌,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的灵感,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反映了新时代主题美术创作的高水平,实现了党性、人民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是新中国美术史上主题创作的重大实践,也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标志。两个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不仅在创作内容上以反映新时代为重点,而且在传承转化、创作融合上凸显时代性。

中国美协今年将着重在“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主题美术作品展览中,以艺术形式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新时代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新时代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三位一体”激发基层文艺创作活力——宁波市文联关于推进文艺创作的实践与思考

杨劲 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核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从这个意义来说,是否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能否引领他们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检验文联工作成效的“硬道理”。宁波市文联作为一家副省级城市文联,处在文联纵向体系的关键衔接点,在文艺创作生产上,要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进文艺创作出精品、攀高峰,增强创作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面向市级文艺家协会、区(县、市)文联以及更广大的镇乡(街道)文联,履行职责、深化改革,下沉重心、精准施策,立足“两个优势”,从三个维度大力推进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

聚焦精品创作,抓重点、强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不断扩大高质量文艺作品供给”。深化文联改革以来,我们遵循文艺创作规律,进一步加大创作扶持力度和组织化程度,以年度文艺创作重点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全程跟进。我们引导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价值观,将重点项目的创作方向瞄准新时代新征程,瞄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瞄准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注重从宏大的时代主题中探寻文艺表达的小切口,着重在现实题材创作上求突破、出精品。近些年,先后确定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党章守护者张人亚、打造港口“硬核力量”、共同富裕示范等一批重大题材,组织开展多文艺门类的定向创作。从项目评审开始持续得到专家指导,有些基层艺术家因为有成功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良好合作,连续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为提高扶持经费的使用效率,我们除了及时跟踪重点项目创作进展,定期对项目完成度以及刊发、展演、获奖情况进行回顾梳理之外,还注重与市文化精品工程和省级以上艺术基金项目的对接,选择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多方扶持下的几度创作,不断挖掘提升作品艺术水准。

立足队伍建设,育人才、建梯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近年来,我们把培育文艺名家,建设梯次合理、后备充足的文艺人才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创作成就,我们每年遴选一批成绩突出的文艺工作者,有计划地在央视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实施青年文艺之星工程,对近4届评选产生的72名青年文艺骨干,在扶持、培训、采风、推介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目前已有近一半成员入选各市级文艺家协会主席团,成为创作的中坚力量。实施青年后备人才“春蕾”计划,面向市级以下青年会员,每年遴选培养20名左右,已形成近百人规模的创作人才后备力量。在民营艺术馆、艺术培训机构、影视产业机构等新文艺群体集聚领域,成立了副省级城市首个“文艺两新”联盟,将他们平等纳入各类扶持政策范围,充分挖掘他们的创作潜力。

优化创作生态,搭平台、促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们多措并举,紧紧围绕文艺创作各个环节,广泛搭建平台。在安排文艺工作者赴革命老区、援建地区定向采风的基础上,重点是结合近两年开展的基层文化礼堂结对工程,推动文艺工作者在定期定点服务基层的同时,深入生产生活采风,开掘创作源泉,激发创作灵感。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文艺资源,全国综合材料双年展、小金钟、小荷风采、沙孟海杯等活动落地宁波,特别是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3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推动我市成为综合材料绘画创作重镇,形成了近百人的创作队伍,2019年在该画种上取得中国美术奖零的突破。加强文艺评论家协会建设,搭建《宁波文艺评论》刊物平台,重点对本土文艺创作开展针砭与研究,每年的宁波文学周都安排5场以上的作品研讨会或点评会。同时,我们还引进各艺术门类的高研班,邀请授课老师“搭便车”向全市更多的文艺工作者“面授机宜”,今年实施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艺术品创作项目,创排的舞剧《东方大港》、姚剧《乡村心事》等作品都是这样的成果体现。

以文化润疆工程为引领 努力开创新文艺新气象

杨军 新疆塔城地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的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文艺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新疆塔城地区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团结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干事创业、积极有为,展现新文艺、新气象,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贡献文艺力量。

塔城始终把文联基层组织建设做实、抓牢,达到了地、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覆盖,形成了组织规范、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2019年5月,塔城地委下发了《塔城地区文联深化改革方案》,文联从2011年的3人发展到目前的20人,有地区级文艺会员3000多人;2012年9月,塔城地区成立7个县(市)文联组织,将人员、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目前,县(市)文联共有27个编制;2019年10月,组建了文联乡镇(街道)组织99个。目前,乡镇(街道)文联兼职人员达220多人,有各类“文艺能人”4800多人;实施《乡镇(街道)文联工作运行管理机制》,使乡镇文联成为群众文艺活动主力军,2019年10月,在塔城市138个村(社区)先行试点,延伸了乡镇(街道)文联的触角。2021年全面推广,目前,全地区781个村(社区)成立了文联工作站,明确了工作职责,使之成为基层文艺爱好者的“文艺之家”。

塔城文联紧密结合当地民族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在文化润疆的过程中,积极讲好塔城故事、中国故事,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沙湾文学现象”。新世纪以来,沙湾市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作家,如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帕提古丽《跟羊儿分享的秘密》、方如果的《大盘鸡正传》等50多人。地区文联为了巩固其成果,连续举办了“画塔城、拍塔城、写塔城、唱塔城”“塔城的山花开了”全国诗歌和散文征集大赛、全国“爱在塔城”暨“实践四力”文学笔会等采风活动,提升了塔城文学工作者的创作水平。

2012年起,塔城地区文联先后编辑出版塔城历史文化丛书、四大特色丛书、“在塔城”旅游文集,还出版了各协会作品集等20部本土书籍。同时,各县(市)也编辑出版了一批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学作品,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美在塔城》《歌在塔城》等被国家图书馆收录,《塔城史话》被评为全国社科类百部优秀书籍。近5年来,塔城地区文联落实各类文艺项目资金达1400多万元。仅2021年落实了援疆类项目4个,落实资金达788.61万元。同时,还争取“名人工作室”和上级文联各类项目,为文艺创作成果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塔城文联大力加强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地区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6年评选了27名塔城文化名人,其中6人被塔城市聘请为政府文化顾问;2016年建立地区文艺发展奖励基金100万元;2020年争取地委拨付300万元,开展“一首原创歌曲、一部民族团结报告文学、一部巴克图风云历史小说”的三项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等;2021年9月,我们召开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座谈会,签订倡议书,落实文艺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倡议。2022年3月推出《春融边城山花俏》——地区书协20年“送春联过大年”志愿活动纪实文学,强化了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在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塔城地区文联将按照《文化润疆工程(2021-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努力筑就新时代塔城地区文艺新高峰,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艺智慧。

文图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提供。文章以发言先后为顺序。


延伸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