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2021电视剧:向高峰奋进的中国荧屏(陈友军 井照雪)

2022-04-0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陈友军 井照雪 收藏

【编者按】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百年华诞,千年梦圆,历史交汇,征程再启。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向同行,砥砺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用文艺作品向历史致敬、向未来出发,推动各艺术门类取得新进步、收获新成果。为总结梳理年度文艺发展状况,本刊约请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撰文,盘点收获、分析现象、直面问题、提出对策,努力推动中国文艺新发展、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

2021电视剧:向高峰奋进的中国荧屏

【内容摘要】 2021年是电视剧的又一个丰收年,荧屏热点不断,行业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一系列优秀作品的涌现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电视剧在高质量发展的正轨上稳步前行。本文在全面梳理2021年电视剧创作的基础上,从百年党史主题书写的史诗性追求,现代都市文化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面向,历史剧、公安刑侦剧的美学探索以及评论的价值导向等方面,对2021年中国电视剧的得失作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关 键 词】 时代主题 价值导向 艺术化的党史 电视剧评论 2021电视剧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创作遵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的要求,迎来了“高峰”迭现的可喜局面。诸多优秀的电视剧拥抱历史、拥抱时代、拥抱生活,书写了电视剧主旋律的华彩篇章。电视剧担纲起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将中国风度和中国气派的美丽图景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其总体的艺术风貌和美学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年全国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情况的通告数据来看,2021年全年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194部、6722集。其中,现实题材剧目144部、4777集,分别占比74.2%(部)、71.1%(集);历史题材剧目39部、1508集,分别占比20.1%(部)、22.4%(集);重大题材剧目11部、437集,分别占比5.7%(部)、6.5%(集)。(如下图所示)

2021年全国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题材(按部数)统计图

2021年全国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题材(按集数)统计图

另外,依据2021年《中国电视报》的播出节目单,汇总央视综合频道、央视电视剧频道以及各大卫视黄金时段首播的电视剧,不难看出:现实题材电视剧占有强大的主导优势;历史题材中玄幻、仙侠类的古装剧基本淡出电视剧观众的视野;重大题材的比例有很大幅度的上升。电视剧行业生态得到有效净化,电视剧创作在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划和引导下稳步推进,广电总局强力推动的“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的“记录新时代工程”效果卓著。2021电视剧质量的有效提升,显现出新时代电视剧中国书写的独特魅力,电视剧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以及引领社会风尚中积累了经验。

一、主题剧:价值引领,史中觅诗

202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众多展播的电视剧力作都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艺术建构紧密结合。“四史”的艺术创作历来都是党和政府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自1987年7月4日广播电影电视部成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以来,“四史”的影视创作就受到特别重视,三十多年来,此类题材创作不乏优秀之作。2021年,有关“四史”的电视剧创作成绩斐然,出现了诸如《山海情》《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理想照耀中国》《绝密使命》《功勋》等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级精品。此外,一大批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诸如《中流击水》《光荣与梦想》《向警予》《铁道风云》《燃烧大地》《烽火抗大》《啊摇篮》《大决战》《大浪淘沙》《百炼成钢》《火红年华》《我们的新时代》《逐梦蓝天》《美好的日子》《花开山乡》《鲜花盛开的山村》《阿坝一家人》《温暖的味道》《夺金》《红旗渠》《香山叶正红》等也进入到观众的视野,这些电视剧在艺术上努力开掘,推高了电视剧主题创作的艺术水准。

第一,此类题材的主题创作基本上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百年历程。“四史”的艺术创造,其历史跨度各不相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史有100年、新中国史有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史有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则是包含了从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两个多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程。在近现代历史中,探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梦的这条红色历史主线,尤其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我们欣喜地看到,上述电视剧在呈现历史、表现历史,在处理历史与领袖的关系、历史与人民的关系时,遵循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出发的原则,较好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了起来。既让观众通过艺术形象感受到领袖人物在历史节点中的关键作用,也让观众体会到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所蕴含的伟力。电视剧对建党百年各个阶段的书写,凸显出中国书写的恢弘气势和磅礴力量。《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辜鸿铭、郭心刚、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历史人物悉数登场,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在民国初期的历史文化现场中,思想不同的各色人物共同为以启蒙为主导的文化发力。电视剧既有对陈独秀、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浓墨重彩的书写;也有对教育家蔡元培“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深情描绘;还有对历史上有争议甚至最后走向反动的人物的点染。电视剧将各种思潮、各种主义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呈现,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社会实践来说理、讲理、明理,来发现和检验真理,避免了历史书写概念化、简单化的创作弊端。电视剧用精彩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革命的道理,从历史本身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出发探求电视剧艺术表达的空间,革命叙事的空间也由此得到拓展。

第二,写活历史长河中的先觉者、革命先烈和奋斗者,历史人物的艺术塑形符合艺术表现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写出了人物的“体温”。《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带有大家长作风的父子情感描写、李大钊与结发妻子举案齐眉的温馨细节,都是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的范例。还有《理想照耀中国》中的陈望道,因聚精会神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给他拿来两个糯米粽子和红糖,他却错把墨汁当成红糖,蘸着墨汁吃完了两个粽子,毫无察觉。这样的故事和场景书写富有情感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既表达了天下母子的人伦之情,又象征性地表达了陈望道追求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感受到的“真理的味道”。当然,故事还穿插了陈望道的发小江流烧学堂被街坊邻居当成疯子的情节,加上陈望道与邵力子“今日之中国,山太多,庙太少!”“到底哪座庙能救中国?”的忧国忧民之思,生活中的人伦情感与家国情感相互交织,历史逻辑和情感逻辑、生活逻辑交相辉映,荡气回肠。

《理想照耀中国》第1集《真理的味道》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新时代、新生活中的新的文艺审美观。“四史”中,有关改革开放历史的艺术表现一向被视为“重大现实”看待。如何书写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也是电视剧艺术回应当下、回应人民审美期待、提升中国电视剧现代文化品格的重要面向。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寻找中国改革开放的内生动力,2021年的主旋律电视剧用一系列优秀作品呼应了人民群众对现实主义艺术审美的普遍期待。一部“土得掉渣”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主要是它既写出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难点、亮点,也写出了贫困群众的泪点、痛点。闽宁镇中心小学的小朋友们最后唱响的《春天在哪里》,是希望之问,也是脱贫攻坚伟大工程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对以宁夏贫困县摘帽为代表的人类壮举的生动问答。《山海情》对于电视剧美学的启迪正在于:朴素的审美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山海情》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作为建党百年的主题剧,这些电视剧还具有鲜明的“献礼”特征。“献礼剧能否激浊扬清,能否为时代状貌,能否为民族复兴凝心聚力,能否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是献礼剧以‘献礼’冠名之所在。”献礼革命精神、献礼开拓精神、献礼斗争精神,是表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史诗,也是主旋律电视剧题中应有之义。《中流击水》重在表现“红船精神”,《光荣与梦想》《大浪淘沙》是“井冈山精神”又一次的艺术再现,《跨过鸭绿江》旨在高扬“抗美援朝精神”。此外,革命精神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呈现,《红旗渠》中有“红旗渠精神”,《火红年华》《功勋》中涉及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夺金》中展现了中国乒乓球队奋力拼搏的精神,《我们的新时代》中充满了改革开放精神,这些都是饱含家国情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集中书写。正如专家所言,“建党百年主题电视剧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艺观,大力推动主题创作的艺术创新,在典型塑造和诗意表达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拓展了革命题材历史剧的叙事和审美空间,开拓了主题创作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三者融合创新的新境界。”

二、都市剧:都市文化现代趋势的展现

现代都市是多元文化的汇集地,代表着现代文明发展的风向标。现实题材电视剧关于都市文化的不同呈现,形象地描绘了当下都市文化的精神风貌。2021年,央视综合频道、电视剧频道以及主要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都市题材电视剧就有《我在他乡挺好的》《理想之城》《紧急公关》《你好,火焰蓝》《你好检察官》《爱的理想生活》《正青春》《甜蜜》《明天我们好好过》《温州三家人》《生活家》《春天里的人们》《我是真的爱你》《我的砍价女王》《这个世界不看脸》《海洋之城》《心跳源计划》《舍我其谁》《爱在星空下》《假日暖洋洋》《好好生活》《你是我的城池营垒》等,这些电视剧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创作者对都市文化的思考。

(一)贴地飞行:去“悬浮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实题材电视剧表现出对都市文化空间叙事的浓厚兴趣。但是,纵观近几年的都市剧创作,都市文化空间的呈现却存在某种“悬浮现象”,其主要症结便是呈现的“都市故事”与百姓真实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一些贴着“北漂”“沪漂”“生活逼仄”“求职受挫”标签的职场新人,过着的却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一些都市女性的职场奋斗史,总少不了机缘巧合下的“贵人”相助;还有诸如“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套路化、空洞化的剧情和脸谱化的人物设定等。这些浮于真实生活之上的精致滤镜都离现实生活甚远,违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体现出一种“悬浮化”的特征。

2021年的都市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堪称表现都市生活的力作。该剧直面现代都市青年职场女性的生存焦虑、年龄焦虑、异乡安家焦虑、容貌焦虑等社会痛点和关切点,直面生活的“一地鸡毛”,堪称治愈“悬浮病”的一剂良药。剧中,乔夕辰通宵做方案、借酒浇愁缓解工作和生活重压的诸多场景设计,让不少观众“破防”;胡晶晶的形象塑造直指当今社会职场中存在的畸形现象;许言的故事将个人的虚荣心、“月光族”、嫁入北京、父母买房等话题摆在观众面前;纪南嘉的困惑是做买房安家的“房奴”还是做资产自由的“租房户”等等,这些现代职场实况与现代青年面临的问题,都揭示了当下职场青年的困局与焦虑。值得赞扬的是,这部电视剧虽表现焦虑却不“贩卖焦虑”,其间洋溢的乐观互助、共同成长的价值观以及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给予了都市职场表达新的美学视野。

《我在他乡挺好的》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行业聚焦:去“背景化”

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人们对行业剧的真实性和专业性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行业剧失真、背景化导致的行业常规性知识性错误等问题不断遭到观众的诟病。

2021年的行业剧立足真实职场,呈现出艺术回归职场、重建行业剧的诸多亮点。对此,《理想之城》《紧急公关》《你好,火焰蓝》《你好检察官》等都作了有效的探索。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去除行业剧的纯背景化,着重讲述行业真正运行状态中的人和事,让人物情感故事自然融入行业的真实叙事。如《理想之城》对职场众生相的微妙呈现,对利益博弈关系、人情纷扰的细致描摹,对每一次项目清算工作来龙去脉的细节把握,都较为符合行业真实;二是加强行业剧的专业性,解决“失真”问题。《紧急公关》的故事取材于现实中的重大社会危机事件,电视剧以危机公关专家林中硕的经历为主线,将家庭暴力、酒店安全事故、情感教育缺失等重大危机事件串联,从公关行业的专业视角观察社会事件,展现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对垒、人情困境、是非善恶、利害得失等,折射出人性的温暖;三是行业剧触及领域更加广泛。2021年播出的行业剧涉及了互联网、消防、医疗、公关、建筑业、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尽显新时代各行各业的新风采,呈现出以行业书写时代格局的新面貌。

(三)女性观念:主体化的“她”叙事

近年来,随着女性思想、经济的独立,女性现代意识的发达,女性在社会上的话语权逐渐增高,女性观也趋向成熟。社会对独立女性的成长话题越来越关注,新的话题拓展了女性精神成长的表现空间。2021年,都市剧依然偏重女性群像的呈现,其女性群像塑造的价值和意义超越了西方性别理论对女性的规范,突破了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偏颇,自觉地从社会历史和当代社会现实的角度寻找女性现代性表达的答案。例如《流金岁月》中的蒋南孙面对家庭、爱情双重变故依然乐观拼搏,成为平凡生活的主导者;从小寄人篱下的朱锁锁为“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努力工作,对爱情的热情与清醒都传递着新型的现代女性观。观众在剧中既能读到现代女性的困惑与岁月的磨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自信和坚韧,电视剧与现实建构的深层次美学关联,是该剧能与观众审美共情之所在。《正青春》所呈现的中国青年女性在职场上的干练利落、独立温婉、自信从容、顾全大局的风貌,为“她”叙事的现代性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爱的理想生活》讲述的五位都市女性,也是关于女性寻找“自我”主体性的故事。这些以多位女性为主角的电视剧,具有“女性群像”的叙事特征,深挖女性话题,凸显现代女性的力量,成为都市剧中此类题材的主要特色。

《流金岁月》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家庭剧:发掘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

2021年,带有话题性质的家庭伦理剧回应现实的痛点,折射出当代家庭伦理建构中的问题指向。《小舍得》《乔家的儿女》《您好,母亲大人》《暖阳之下》《亲爱的爸妈》《陪你一起长大》《八零九零》《对你的爱很美》《妈妈在等你》等都试图为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伦理观念的转变所引起的社会阵痛寻求解决方案。

第一,展示和批评都市教育中的某些“奇观”。2021年的家庭伦理剧《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都展示了当下的某些教育乱象,切中了教育问题的焦灼点。继《小别离》《小欢喜》后,“小”系列之《小舍得》又一次精准把握社会情绪,向观众呈现了某些畸形教育行为“奇观”,引发社会热议。如“鸡娃”“超前学”“教育内卷”“奥赛金牌班”等引起社会舆论关注的热词直指教育中的某些弊端。剧中的田雨岚更是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进行管控式规划,让儿子超前学习、参加各种辅导班、限制孩子兴趣发展等。《陪你一起长大》中新月爸爸秉持的“孩子只能是第一,不能是第二”的教育培养理念也引人深思。这些充斥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乱象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不言而喻。当然,电视剧通过艺术形象展示的当代都市教育中的某些“奇观”,大多只是对当下社会教育问题的局部再现,其结局的设定也只是对于教育问题的艺术化的想象性解决。但其“现实性”也是显著的,即通过艺术呼唤健康的教育生态,引导社会反思当下不健全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探索教育的真正意义。

第二,破解养老困局。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面临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为这一问题寻求解决路径是近几年家庭伦理剧的主题。2021年的《乔家的儿女》《您好,母亲大人》尽管不是专门针对养老问题设计的剧情,但作品对此问题有所聚焦。两部艺术质量上乘的电视剧没有停留在话题层面,而是从传统与现代的纠结中展示现代都市的伦理生活,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现普通人的精神成长,在日常关注中探讨生老病死等普通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乔家的儿女》之所以引人瞩目,在于这部剧试图用现代的眼光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养老问题有较为深刻的洞见。养老问题重点指向的是传统养老观念中的血缘姻亲关系,当然也包含了将血缘姻亲关系的“关爱”“孝道”观念“以及人之老”普及到社会的期望。《乔家的儿女》一剧中,电视剧借助乔三丽婆婆王母形象的塑造传达了创作者对于养老观念的思考,其中不唯血缘养亲的现代“善、孝”观念,为当下养老困境的解决提供了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您好,母亲大人》主要讲述的是异乡打拼的儿子丁小军放弃事业、梦想、爱情,回乡守护身患癌症的母亲。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弥补“子欲养而亲不待”之遗憾的养老话题,实际上这部剧呈现给观众的是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年轻人固然有自己的事业,但年轻人的事业是否一定要以放弃陪伴亲人为代价,电视剧以丁小军放弃都市生活回到母亲身边作出了回答。《八零九零》则以老年人的视角反映养老问题,以轻喜剧的形式展现了新时代下两代人新旧养老观念的交锋,剧中倡导的抱团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表现了新时代老年人全新的生活态度,以及社会对于“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在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情势之下,现代养老方式将何去何从?可以说,这几部电视剧把养老问题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即为现代的养老方式注入了传统的亲情陪伴的内涵,从人的立场出发,寻求新时代老人们所期望的养老方式,体现了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华文化生长的内生力以及开拓现代养老新观念的努力。

《乔家的儿女》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式家庭伦理关系作为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一直都是文艺的重要表现对象,也是洞见时代风貌和时代风气的晴雨表。上述电视剧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发展轨迹,对新时代中国式家庭伦理观念的转变作出了多维度探讨与呈现。家庭伦理剧用贴近生活的家常故事唤起人们心底的真善美,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精神照亮人们的心灵,充分发挥了文艺书写时代、价值引领的作用。

四、历史剧:历史之魅与历史之美

“历史剧”换上“古装剧”的外衣,其实是历史剧之殇,这与长期以来历史剧创作的非历史主义倾向不无关系。戏说历史、架空历史之风的盛行抽空了历史内核,将历史描摹得扑朔迷离、魅影重重,最大的危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大行其道。历史剧作为戏剧化的历史,完全可以让观众感受历史之大道、领略历史之壮美。自“限古令”以来,将历史当作噱头的古装剧数量已大幅减少,历史剧在艰难的“祛魅”之中负重前行。2021年,《大宋宫词》《风起霓裳》《与君歌》等几部古代历史剧试图整合历史资源与现代审美需求,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第一,创作者通过挖掘历史材料,对其进行组织、化用,以一种符合现代审美的全新叙事方式来确认历史话语的真实性,改变长期以来戏说历史的沉疴,消除非历史化、历史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历史剧更有“历史”内涵。《大宋宫词》是2021年颇有争议的一部“历史古装剧”,该剧以“咸平之治”与“仁宗盛治”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从公元985年到公元1033年间的历史故事,谈及金匮之盟、澶州之战等历史事件,呈现了范仲淹、晏殊、苏轼等历史人物,力图对宋朝文化作出逼近历史真实的艺术诠释。电视剧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复现,对北宋皇宫的场景仿实搭建,都显示出创作者对艺术表现历史的用心和努力。导演李少红也期望“把历史事件真正放入到历史空间中去,让观众能够更大视角地看到一个朝代的风貌”。但播出后的《大宋宫词》“曲高和寡”,较多负面的评价往往也是源自对“历史剧”之“历史故事”的理解上的差异。《大宋宫词》的内核基本上属于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大多有演义的色彩,与实在的历史有别,电视剧将大宋的历史逻辑建构在刘娥这一传奇女性身上,用现代女性主义立场审视和表达宋代的人物关系,架构《大宋宫词》的艺术结构,显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应有的框架,也就很难成就电视剧艺术与历史美学的精神联动。“历史剧”的历史之美,重要的还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去呈现历史的真理和历史的逻辑,并与历史细节的真实相辅相成。

第二,以历史想象展现唯美风格。《风起霓裳》定位于古装爱情励志剧,该剧对历史的兴趣主要体现在现代人对历史的想象上。《风起霓裳》一剧中呈现的唐朝婚礼文化颇为用心,剧中男女主大婚时的却扇礼、奠雁礼、催妆诗、同牢礼、沃盥礼、合卺礼常常被观众津津乐道,成为大众了解唐朝婚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剧中人物的服饰妆容也具备唐代风韵,女子着装褒衣博带、轻薄飘逸,妆容花钿红唇、雍容闲雅。《大宋宫词》的人物服装也是参考了宋代画作的神韵,结合现代工艺进一步增强其时尚感,延续了导演一贯的唯美风格。此类古装剧从整体视觉美感到风俗、礼仪、服化道等细节呈现,以视听艺术手法再现历史生活图景,让观众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其美学风格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青睐。

《风起霓裳》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历史剧通过多种创作元素的联动打造,更好地呈现出浓郁的中华美学韵味,激发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成为历史剧独具的审美价值。最近几年,古代历史剧都比较注重历史朝代的确定性叙事,试图从人物服装、时代风俗、朝代礼制,甚至是人物语言等方面接近历史,如《长安十二时辰》《大秦赋》《刘墉追案》等都在造型艺术和场景设计方面颇为用心。但历史剧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时空叙事体,其叙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受到“历史性”的制约,这和架空历史的叙事以及全然建立在虚构基础上的传奇、玄幻叙事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历史叙事有其“具体可见的特征”和“时代的统一的标志”。因此,历史剧的创作需要借鉴历史学研究成果,才能真正还原历史剧的本相、接近历史之精神。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看重中华历史和中华文明,对于艺术化的历史十分慎重。龚自珍曾经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在这里,“去其史”的利害关系不言自明。大多数古装剧的本质还是一种消费的历史、无底线的历史的戏说,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去其史”的流弊和恶果。如果对历史的兴趣不是求真为鉴,必然会导致历史剧的创作离历史的要义越来越远。历史剧要用现代眼光去审视、重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要真正让观众从历史剧中感受到文明的自信、文化的自信,这需要电视剧创作者改变历史剧创作态度,让历史的逻辑回归到历史剧的创作之中。

五、公安刑侦剧:净化社会生态

公安刑侦剧作为一种观众喜爱的文本类型,其主要审美价值在于借文艺作品彰显正义、凝聚共识,增强法制观念,汇聚向善力量。2018年以来,我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批优秀的公安刑侦剧应运而生。2021年反响较大的有《扫黑风暴》《刑警之海外行动》《暴风眼》等电视剧,这些电视剧表达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扫黑除恶的决心,是展现中国法治社会建设成效的缩影。

2004年4月19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公安刑侦剧皆因过多地展示血腥、暴力、凶杀、恐怖的场景和画面而退出黄金档播出。自2014年《湄公河大案》开始,优秀的公安刑侦剧才得以于黄金档重现。《扫黑风暴》从社会民生、官场生态、地方势力三个角度展开叙事,对扫黑除恶行动进行了真实呈现;《刑警之海外行动》讲述中国刑警远赴海外、与多国联合执法,破获多起跨境案件的故事;《暴风眼》则聚焦国家信息安全领域,讲述了国安人员奉命侦查技术窃取案件,保护国家稀有资源,捍卫祖国利益与尊严的故事。三部作品反响良好,在总体质量上符合社会的审美期待。

首先,优秀的公安题材剧,通常“以社会事件的原生态和生活本身的‘戏剧性’赢得观众”[9]。2021年,几部优秀的公安刑侦剧都是基于社会真实案件的改编、呈现与剖析,具有较强的现实观照性与教育意义。如《扫黑风暴》一剧中涉及的案件均改编自全国扫黑办提供的真实案件素材,另外,作品也触及了当下“菜霸”“校园贷”等社会痛点问题,通过对一个个真实案件的剥茧抽丝,不断探寻其背后真相,让观众看到黑社会之黑、依法扫黑除恶之艰难与复杂,也让观众感受到党和国家扫黑除恶的决心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旋律。《刑警之海外行动》所聚焦的劝返重要证人、捕获电信诈骗、打击黑恶势力三个事件,均从真实案例中取材,基于纪实美学原则,艺术塑造出中国警察的“平民英雄”形象,在回应现实问题、警示教育方面与观众达成共情。

其次,好的人物成就好的作品,对于公安刑侦剧亦是如此。《扫黑风暴》并没有沿用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而是将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于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和刑侦专业的逻辑中来勾勒,增强了剧中不同角色的辨识度。如剧中作为正面人物的代表李成阳一出场,就给了老同学何勇一个“油腔滑调”、面目全非的样貌,作品突破以往“好警察”形象的定式思维以及类型化表达的窠臼,出场即给人一种“人狠话不多”的“黑帮老大”即视感,亦正亦邪的圆形人物形象设定使李成阳更加符合其现实的处境和人物的经历,外在的表象与内在良知正义的坚守构成的审美张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反差,增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厚度与丰富性。电视剧在黑白、善恶、是非中探寻人性中最朴素的善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让观众看到了有血肉、有性格的立体人物。正因为如此,通过这些圆形人物映射出来的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也就更加激发观众对于善恶、人性的思考。

《扫黑风暴》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此类电视剧最大的创作底气,还是来自党和国家扫黑除恶的坚定决心。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三年多来,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公检法人员“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在保障人民的安全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视剧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歌颂了守护公平正义的中国警察群体,向观众传达出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流价值观,这对于净化社会生态具有重要的宣传作用。

此外,2021年表现较为突出的还有谍战剧和军旅题材电视剧。谍战剧历来是电视剧中较为热门的类型,2021年反响较大的《叛逆者》是一部小说改编剧,原小说为其奠定了较好的文学基础,剧中林楠笙等人转变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的精神历程合情合理,在书写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与蕴藏的伟力中,向观众展示了信仰之真、信仰之坚与信仰之美。与此同时,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相呼应,沉浸式的观剧审美体验借助“叛逆”思维架构故事情节,与观众展开智力较量,满足了新时代观众对于红色谍战剧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期待。2021年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值得一提的是《号手就位》,这是中国首部火箭军题材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一群大学生投身火箭军军营,在身怀绝技的老兵的带领下,经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练,最终蜕变为中国火箭军“王牌号手”的故事。该剧向观众展现了中国战略军种的时代风采,提升了大众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将新时代中国火箭军的建设成就与保家卫国的付出奉献予以艺术再现,书写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

六、评论导向与电视剧的繁荣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达,媒介生态和艺术传播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电视剧批评一度受到资本逻辑的影响与侵蚀,一些无底线、无道德的网络酷评曾误导不少年轻受众的艺术接受与审美感受。时代呼唤健康、专业的文艺批评,2021年7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指出,“文艺评论既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党领导文艺的有效方法和有力手段,发挥着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影视批评的主要阵地坚守正确的批评导向和“双百”方针,在传媒生态日渐复杂、价值导向出现偏颇的关键时刻,“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通过对优秀电视剧的专业阐释和大力推介引导观众欣赏,取得了良好的艺术评论效果。

第一,电视剧塑造新人,电视评论宣传新人。2021年,《跨过鸭绿江》《山海情》《绝密使命》《理想照耀中国》《功勋》《百炼成钢》等电视剧都塑造了为时代传神写貌的新的人物形象,这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先进思想的载体,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力量的变革者”。《山海情》“对乡土、素朴的身体审美的高扬是附身泥土、体现深扎精神的可贵艺术实践”;《觉醒年代》“在线上线下都已触及到了观众的灵魂,起到了再次‘觉醒’的作用”,“即便在相隔百年的新时代语境中,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生产也依然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以上这些电视剧评论揭示了作品的精神内涵,分析其艺术经验,有助于电视剧艺术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努力探寻中国特色的电视剧批评理论和中国话语,消减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阻隔,电视剧正在努力寻求新的“美学通道”。正如王一川所言,一些优质电视剧“为现实中国大地正在开展的规模空前的社会减贫战略行动与深广的中国社会地缘传统的接通,提供了有效且有力的美学通道,激活和深化了电视剧人物形象的传统的力量,赢得大量观众的赞许”。《百炼成钢》“以歌曲提炼时代主题,以故事支撑歌曲内容,在视听的双重作用下为观众带来生动新鲜的历史体验、审美体验”;《大决战》“不仅从国内的视角进行了广阔的拓展,而且也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置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变化的背景之上。这部剧对中、美、苏等国家之间博弈的复杂而又广阔的国际背景进行了挖掘和解读,这让我们能够从更为开阔的国际视角去深入地理解这场大战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跨过鸭绿江》“从宏观上梳理论述了战争题材剧应着重把握的审美价值理念:即砥砺沧桑、浴血前行的凝重美,胸怀大义、慷慨悲壮的崇高美,求真应变、险中谋胜的智慧美,气势干云、压倒一切的勇力美,军旅本色、暴烈特质的真实美”。电视剧研究美学上的这些创见为生动活泼的电视剧评论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第三,电视剧批评“不畏浮云遮望眼”,对电视剧(包括网络剧)领域甚为流行的“饭圈文化”和畸形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展开批判。针对那些无益于青年身心健康、立意于所谓“边缘化情感取向”的电视剧(网络剧),一些主流媒体刊发署名文章点名批评,可谓对此类创作敲响了警钟。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文艺战线迎来了向“高峰”奋进的又一个新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文艺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强调文艺要“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责任在肩、使命重大,随着新的文艺评价标准和文艺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我们相信,电视剧创作和研究的繁荣指日可待。

*本文系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质量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D21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友军 井照雪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3期(总第78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2021电视剧:向高峰奋进的中国荧屏(“艺评中国”新华号,阅读量3.3万+)

2021电视剧:向高峰奋进的中国荧屏(“北京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2021电视剧:向高峰奋进的中国荧屏(“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3期目录

2020电视剧:勇担文化重任 吹响时代号角(陈友军 苑期娴)

电视剧表达时代精神的美学经验(陈友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