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尹鸿:市场正在推动电影业的供给侧改革

2016-05-0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尹鸿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4期(总第7期)

  特别策划·把脉2016年春节档电影

  市场正在推动电影业的供给侧改革/尹鸿

  中国电影的繁华景象与深层矛盾/张思涛

  中国电影急需整体性升级换代/饶曙光

  同质化、技术反智与拜金主义/杨俊蕾

  超越影像:中国电影的文化景观/周星

  在“常规电影”中锻造春节档/李道新

  精耕细作的影片才会有高回报/周黎明

  春节电影“新民俗”的文化意义/左衡

  金融资本进军电影产业的利与害/刘嘉

《美人鱼》剧照

  2016年的第一季度,在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春节档出现了票房“井喷”,不仅引起国人惊喜,同时也引起世界关注,全球不少文化、娱乐、影视专业报刊都登载了中国电影的这种爆发式增长现象,全世界都在预测中国将在什么时候超过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既是一个中国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

  电影是中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标杆

  中国的文化领域,长期以来都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点和非产业属性。当随着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参加全球文化流通、文化竞争的需要,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但是,虽然有强烈的政策导向和众多的产业措施支持,但实际上在大多领域都出现了一方面优秀的文化产品匮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又几乎所有领域的文化产品数量都高居世界前列,许多电影进入不了影院、电视剧不能播出、动画片没有市场、演出没有观众,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优秀产品的匮乏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意味着中国文化产业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是增加产品的数量,而是改善产品的质量,提升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匹配度,用今天的热门词汇来说,就是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改善供给质量,而改善供给质量的核心就是通过消费改善供给,使得供给与消费相适应,使供给成为“有效供给”而不是“无效浪费”。在这方面,中国电影产业可以说是最先也是最成功的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标杆。中国电影面临的环境是电视免费频道众多、电视剧播出量世界第一、各种音像盗版屡禁难止、电影审查和管理相对严格,而且在所有文化行业中唯一直接面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商业竞争,但其最终并没有像许多人所担心的那样被好莱坞老虎一口吞掉,也没有像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业那样从此一蹶不振,而是绝地反击、背水一战,最终不仅成为能够正面抗衡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文化力量,而且也成为了全球最有活力的电影产业增长引擎,不仅占住了国内市场,而且引起了全球关注。市场化改革,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也改变了长期以来电影生产与电影市场脱节的现象,供给侧的效益和产品竞争力大大提升,为过度重视文化生产而忽视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改善供给侧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电影的供给侧改革中,“档期”概念对推动中国电影适应产业发展、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电影率先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2007年开始的贺岁档电影的出现,根据市场需要推动了电影的有效供给,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供给侧改革的探索。当年,贺岁档票房占了全年国产电影票房的二分之一,甚至还更多,但今天已经不再是这样,全年都是档期,换句话说,档期已经日常化。情人节档、双11节档的新开发,创造了特殊节日的档期模式;后来长假档期、暑期档、春节档的崛起,使中国电影产生与消费之间的联系常态化。档期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如同过去一年吃一回饺子,现在客人来了吃饺子,走了也吃饺子,周末吃饺子,平时也吃饺子,看电影也一样成为日常化消费行为。于是,早已经多年不看电影的观众逐渐回到了电影院,电影院早就名存实亡的中小城市新建了现代影院,过去就像过年吃饺子一样每年观看一次电影的观众,开始习惯每月一看,甚至每周一看。观众与电影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大量适应和满足观众需求的电影出现,中国电影的供给侧改革就在生产和消费的互动中得到深化,取得了令人惊讶的市场奇迹。

  2016年春节,很多在大城市上学的学生回到中小城市,纷纷在微信、微博上发他们在各自家乡看到的景象——影院人满为患,初一、初二、初三要想在一个稍微合适的时间买到一张电影票都非常困难。电影由于供给侧改革解决了,供给了市场需求的产品,所以才出现了春节电影一票难求的现象。过去春节娱乐的常见形态是看春晚、吃喝、打牌,但今年改了,增加了看电影。看电影从过去的都市白领消费行为转变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方式,这就是供给侧改革最大的成果。实际上,今年春节档消费市场的爆发力还是超出了人们预期,产品的有效供给甚至还不足,三部电影(《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占据市场近两个月,缺乏足够有影响的电影产品接档。这说明市场的消费需求超出了产品的供给能力,这也为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

  文化只有在消费中才能被观众接受,才能产生价值。虽然市场规模不是决定一部作品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有时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但是,没有市场的作品,特别是大众文化产品,往往很难说是一部好作品,至少它是不能实现传播价值的作品。

  供给侧改革扩展了电影文化的多元性

  市场推动的供给侧改革的确会给电影文化带来许多商业化的影响,甚至会有过度娱乐化、过度商业化的负面影响。从客观上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出现了许多高票房的商业电影,出现了一些“叫座不叫好”的矛盾现象,但实际上,随着档期的丰富、随着观众消费行为的日常化,电影文化可以说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过去一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最近13年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之后的一个大年,不仅体现在出现了一大批高票房的商业电影,而且题材、风格、样式和类型的多样化也前所未有,有的作品还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例如《狼图腾》《烈日灼心》《山河故人》《老炮儿》《刺客聂隐娘》《十二公民》《喜马拉雅天梯》等等,甚至《闯入者》《师父》等类型电影也体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其中一些作品还在国际上得到很高的评价,赢得了世界声誉。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没有消灭电影的多样性,反而由于消费者规模的扩大、消费档期的丰富、消费行为的差异,促进了电影文化的丰富性。

  而且,更令人惊喜的是,国产片不仅出现了作品的多样化,而且这些作品还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市场化改革以前,艺术性电影、风格化电影、现实主义电影的市场接受度很低,一部电影能够有几百万票房就已经万幸。但是过去一年,《老炮儿》《烈日灼心》等许多艺术电影、风格化电影的票房都能够进入亿元俱乐部,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超过了他过去所有电影的国内票房总和,甚至《喜马拉雅天梯》这样的纪录电影,也冲破了千万票房的记录。同时,像《百团大战》这样的献礼影片也有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市场空间。这恰恰说明,只有市场的蛋糕做大了,电影的多样化才有可能,如果市场是块小饼干,任何多样化的努力都是无效的。虽然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是如果我们有良好的政策引导和自由的舆论推动,电影文化的多样性同样会成为市场的内生动力。实际上,好莱坞电影本身也是在市场的推动下,既生产了大量工业化的商业电影,也生产了众多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多元电影。这也正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愿景。

  档期繁荣为电影供给侧改革提供信心

  档期的繁荣,对电影的供给侧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调整功能。电影生产会通过对档期消费规律的认识,来提升产品的消费适应能力,而这种适应反过来又会促使电影生产提升品质、提高质量,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文化消费需求。

  暑期档应该是“青少乐电影”,以青少年假期为主的消费,喜剧、幻想、恐怖和爱情这一类的电影占了绝大部分,所以这两年中国的暑期档在没有进口电影,或者说减少了进口电影发行的情况下,仍然能创造全年的电影票房高峰,就是因为电影的供给侧充分理解了消费者,提供了恰当的电影消费产品。而贺岁档提供的基本是“合家欢电影”。这两年春节档的大爆发,就是因为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个特殊时期人们消费行为的需求。有电影界人士对前两年综艺大片进电影院很不满,但忽略了电影是在一个特殊消费时段的消费行为,在这个特殊消费时段,人们与其说选择的是电影质量,不如说是选择电影的适合性。电影是不是合适和恰当在这时候被消费者观看,往往决定了电影的市场效果。从这一点来说,档期对电影供给侧的影响在于,我们生产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作品,而且是一个可以满足特定消费需求的电影产品,电影只有做到作品与产品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其文化价值。

  春节档的三部电影,可以说都找到了与消费者需求的联系。《澳门风云3》借助品牌优势获得了市场的关注,但影片口碑的影响导致其成为三部影片中票房和评价双低的结果,这说明新媒介环境下观众对电影的识别能力得到了提升。《美人鱼》用想象满足了青年人的需求,周星驰又有足够的号召力引起关注,喜剧性老少咸宜,环保主题带有很强的正面性,所有一切都让它非常适宜在春节这样一个档期进行传播。特别值得一提的《三打白骨精》,可以说“更新”了传统春节档电影的类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电影开始具备信心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

  以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和其中耳熟能详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为题材的3D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春节档在世界多个国家几乎同步上映,成为全球华人在猴年到来时共享的一份文化中餐。与此同时,《综艺》等多家全球知名影视媒体发文全面评介该片,这也使其成为能够在公映的第一时间就引起世界电影界瞩目的为数不多的华语电影之一。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中国电影经过14年产业化改革,已经从一个被电视媒介压制得“奄奄一息”的领域,转变为一个受到世界尊敬和关注的热门行业,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影改革发展所释放的文化活力,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事实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都可以说是老题材了,电影再次使用这个人们过于熟悉的故事,不能不说冒有巨大的风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精彩故事的背后仍然还有值得“再发掘”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使电影获得了高科技手段支持下的新艺术手段,这才使得“三打”这棵经典文学的老树开出了新花。更准确地说,由于中国电影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加具有想象力的艺术能力,也增加了中国电影重新叙述古典文学经典的信心。因此,《三打白骨精》的出现,既是国产电影文化自觉的一种尝试,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检验。

  传统的“三打”故事,更看重的是其二元对立的故事本身所包含的一波三折的情节性,或者是其中“明辨是非”的生活常识传达,但这部新改编的电影,则有了更多文化上的颠覆和重写。在人物设定上,影片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既构成了性格迥异的戏剧性关系,同时也暗合了“痴贪嗔”的人性弱点,取经之路同时也成为了众生的自我救赎之路:唐僧在唠唠叨叨之外,面对人妖困境时竟有了舍我其谁、普度众生的勇气,柔弱迂腐的外表下似乎有了些知识分子式的执著和勇气;孙悟空在影片中虽然仍是大圣无敌,但调皮任性之外,却多了些使命、责任和反省;白骨精在乱世之中宁愿永世为妖的愿望背后,是与毒如蛇蝎的人间统治者的对比;而最终唐僧对白骨精的舍命救赎,似乎是对美好人间的一种入世关怀。如果说传统的“三打”故事是用孙悟空对白骨精的战胜来讲述正义故事的话,这部电影则是用唐僧的舍身来讲述人性救赎的故事。唐僧似乎在影片中成为了主角,至少是精神主角,而孙悟空和其余人则都在“三打”过程中完成了成长和救赎。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打”体现了重新解说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化自信,中国电影不再仅仅是咀嚼文化剩饭,而是能够站在经典的肩膀上,表达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精神。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电影的文化表达在影片中与戏剧性的铺垫、悬念、节奏的统一性还存在种种错位,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情感状态的表达还缺乏必要的转折和推动,文化意义与戏剧性情节之间还缺乏有效整合,但应该说影片在经典文化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文化自觉”,的确为中国电影“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三打白骨精》作为一部出现在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14年之后的国产3D幻想类电影,之所以能够有这种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自信,不能不说与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三打”的想象世界,可以说是建立在中国电影想象能力的建构水平之上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本世纪,包含了科幻和魔幻两个亚类型的幻想电影是全球范围内重工业电影的聚集地。从14年前的《指环王》系列,到后来的《霍比特人》系列,再到连续打破全球票房记录的最新一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幻想电影的类型魔力令全世界兴奋不已。完整的假定世界,神奇的空间想象,自由的人物设计和奇特的命运冲突,不仅使这类电影成为青少年观众沉浸其中的独特天地,而且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显然,幻想类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现实的新奇性,对于好奇的青年观众来说,具有特殊的艺术魔力。中国电影界也一直呼唤国产幻想类型片的出现,但一方面受到制作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文化传统、美学习惯的制约。长期以来,国产电影传统类型以喜剧片、爱情片和动作片为主,三大类型一度占据每年国产电影上映数量的三分之二,虽然偶尔也有《画皮》《龙门飞甲》等带有魔幻色彩的武打动作片出现,但完整的幻想类型电影却一直是国产电影的稀缺类型。魔幻、奇幻、科幻等“三幻”类型,一直都是进口片的“主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需要原创的幻想类电影,这既是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向青少年观众传播东方世界观、提升艺术想象力的需要。过去一年,中国出现了《捉妖记》《寻龙诀》《大圣归来》《九层妖塔》《钟馗伏魔》等一批架空时空、建构世界、叙述超现实故事的幻想类电影。这些作品跨越了长期以来的写实主义电影模式,借助于想象力、逻辑性和对历史和未来的重新建构,形成了“假定”的电影世界,通过假定世界来上演人类的情感大戏,不仅为观众提供了陌生的影像世界,同时也让电影的主题和题材在极致性状态中得到呈现和强化。《捉妖记》用有史以来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成绩,证明了幻想类电影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的主流类型。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创造“想象世界”方面,无论是特技场面和特技动作的设计,还是3D场景和画面的效果等,都体现出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水准。

  《三打白骨精》片头一开始的“打虎”场景,比起两年前让观众惊叹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造型、线条、动感、节奏、气势,逼真生猛,奠定了电影的技术台阶。而白骨精那水墨般的造型、线条、动作、氛围,也传达了中国古典美术的韵味。影片上天入地、飞檐走壁、腾挪摇移的各种动作场景和妖气袭人的妖巢设计,也都体现了影片的整体氛围,别具一格地摆脱过去中国电影常常受到诟病的模仿、山寨风气。影片的3D层次感、动作的连贯性、场景的丰富性、氛围的逼真性,也都达到了国产电影的最好水平,甚至也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提并论。可以说,《三打白骨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电影目前所达到的最高的工业化水平,也体现了中国电影参与全球电影工业竞争的实力。

  随着“网生代”的成长,中国电影观众对科幻、灾难、神幻、魔幻、奇幻等幻想类电影的需求也将大大提升,幻想类电影对于丰富中国电影文化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幻想影片将不再只是西方发达国家独有的电影类型,中国式的幻想电影将借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全球华人,也为世界创造出体现东方世界观、人生观和美学观的完整的想象世界。无论这些国产幻想类电影还存在多少不足、缺陷和遗憾,但它们所开启的想象世界,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作为一种被想象的“第二自然”,一定会在给观众带来想象力满足的同时,也带来对未知世界更多的好奇。正如卢梭所言,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对未知世界、未来世界、二次元世界的想象,将大大扩展中国电影的题材空间和想象力。《山海经》《聊斋》《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中国电影将为这种想象力插上翅膀,人们不仅能够想象,而且能够在屏幕上看到这种想象,释放这种想象。在这方面,“三打”的出现,说明中国电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显示了中国幻想类电影民族化努力的希望。

  用发展去解决电影发展中的问题

  没有产业化改革,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电影。没有市场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产业。没有电影产业,主旋律也罢,现实主义也罢,艺术精品也罢,全都成了自娱自乐。中国电影供给侧的改革当然面临种种问题,但是,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市场规则不完善、产业不成熟,才出现了过度商业化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以改革的方式,而不是回到控制的计划方式,去加以解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好莱坞电影正等着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倒退,倒退就会使中国电影的改革成果得而复失。

  目前,中国电影的供给侧改革正在体现出越来越良好的态势。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各种新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比如电影观众的整体文化审美能力还存在偏差,电影行业受到外部资本影响过于急功近利,电影市场的监管手段、监管能力不足带来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市场出现,电影创作者的文化自觉和伦理责任还存在不足,电影缺乏真正的大作力作杰作等等,但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更彻底、改革更到位去解决。

  高票房不是电影的一切,却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电影产业还要为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社会共同价值的构建和维护、人们精神世界的净化和升华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方面,政府管理机构、电影企业、电影人、电影观众、电影文化机构,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电影不仅要为电影票房骄傲,更要为电影本身而骄傲。中国从一个电影大国发展为电影强国,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应该是不仅能够创造出征服市场的电影,而且能够创造出征服人心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可以改变国家、改善社会、改造人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节档期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市场对电影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经济效果,但是我们期待供给侧改革最终还会带来更好的文化效果。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成果。

 

  作者: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4期 总第7期

  责任编辑:史静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