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民族文学研究及其海外传播——王宁教授访谈录(刘丽艳)

2023-08-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刘丽艳 收藏

【内容摘要】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从世界文学的视域来探讨中国文学方兴未艾,但往往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学也应该包括少数民族文学,而这方面恰恰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缺憾。本文以访谈的形式,记录王宁教授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民族文学的研究及其海外传播所作的思考。作为中国语境中世界文学理念的倡导者与推动者,王宁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对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如何融入世界文学,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民族文学的海外传播效果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 键 词】 中国文学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海外传播

中国文学包括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就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汉族文学虽是主体,但各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既有震惊世界的英雄史诗,也有雄浑有力的叙事诗,此外,还有绚丽多姿的神话传说。在作家文学创作领域,古代曾出现过元杂剧作家杨景贤(蒙古族)、诗词作家纳兰性德(满族)、小说家曹雪芹(满族),还有文学理论家李贽(回族)等。在现当代文学领域,也有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其中老一辈的文学大师有沈从文(土家族)、老舍(满族)、萧乾(蒙古族);当代作家有玛拉沁夫(蒙古族)、晓雪(白族)、张承志(回族)、乌热尔图(鄂温克族)、孙健忠(土家族)、阿来(藏族)、吉狄马加(彝族)、扎西达娃(藏族)、阿库乌雾(彝族)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文学迎来了快速发展,对民族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在2010年之前,我国学者对民族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史的梳理与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近十余年来,民族文学的研究角度逐步多样化,诸如现代性建构、民族认同、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生态批评等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关键词也进入了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领域。然而,由于语言障碍,海外学者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关注得较少,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藏族及彝族文学。并且,我国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与研究成果由于译介传播等各种原因“不为西方文化所了解,造成部分海外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夸大民族对立,导致海外读者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的误读”[2]。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如何讲好中国民族故事,如何让国内优秀的民族文学文化走向世界,与国外的文学研究者建立交流对话机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采访王宁教授,阐述他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途径以及民族文学海外传播等方面所作的相关思考。

一、民族文学的研究价值

刘丽艳(以下简称“刘”):王老师,您好!非常荣幸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您历来主张,中国的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地缘环境上,不少民族地区地处“一带一路”的沿线。如何使民族文学可以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学进行“对话”,是这次访谈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关于民族文学界定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界定就一直存有争议。比如部分民族作家的作品内容很少涉及本民族的文化生活,或者作家本人基本都在使用汉语进行创作,对此类民族作品的划分就存有争议。同时,民族作家的写作语言亦成为一些西方汉学家指摘的对象。比如,德国汉学家顾彬就曾批评过以阿来、扎西达娃为首的藏族作家“他们用汉语写作;他们不(再)能掌握藏文;他们也不(再)住在西藏”[3]。请问作为文学研究者,我们应如何看待民族作家的创作内容及写作语言方面的问题?

……

*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傣剧剧本翻译的多模态研究”(项目批准号:A2022YX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丽艳 单位:大理大学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7期(总第94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书讯| 《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 编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7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