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文艺政策>正文

走出生态困境,归根结底靠文化

2015-09-1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黄智 收藏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最近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并举办首届生态文化讲习班。

  在5月29日的“揭牌”仪式上,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向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她指出: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的文化体系,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生存生活方式变革、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进行生态文化研究,对丰富和深化中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荣誉理事长余谋昌先生在致辞中讲:相对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繁荣生态文化将开启人类文明新时代。

  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鲁枢元教授指出:举国上下如此强烈地关注生态问题,说明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危、社会发展的大事情。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管理力度的加强,对于缓解、治理生态危机正在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但根本问题恐怕还在于改变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存理念、生活方式。而这些全都属于人文领域的问题,即我们常说的“文化”问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我们相信,走出生态困境,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立场、文化态度、文化阐释、文化认同、文化创新的问题。

  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创建者、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先生在为讲习班学员开设的讲座上指出:让生态文化研究界倍感兴奋的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我们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理念。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的新时代,美学也应该跟上和适应。我们要改变发展模式和文化态度,生态问题主要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态度问题。生态美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美好生存,诗意的栖居。生态审美观是今天时代应有的文化态度。

  中国科学院《人与生物圈》杂志副主编陈向军先生系统地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实施40余年的概况,强调“自然与文化协同演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才是走出生态困境的有效途径。

  《上海文化》杂志主编夏锦乾先生在发言中指出:从世界范围而言,生态文化是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工业化几百年的时间,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乃至人与自我的严重对立,酿下人类生态的空前危机。生态文化理论是人类对工业时代反思的产物,它不但深刻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现状,也积极地展示了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价值和美好前景。

  贵州省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杨劲松在向大家介绍了保护区多年的工作情况后指出:梵净山作为大自然的杰作,是祖先留下的珍贵自然遗产。但这里不仅有完好的原始生态自然资源,而且还有着深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其中有古人源于风水学对原始森林的自发保护;有弥勒净土文化善待自然、包容万物的佛家情怀;有当地原居住民的自然崇拜;有以“傩戏”、“傩文化”、“傩道场”为代表的民间宗教文化等等。杨劲松表示,梵净山愿意为生态文化研究提供丰厚的田野调查资源。携手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文化学者李庚香先生在为讲习班开设的讲座中,以宏观的视野从时代性、实践性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河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他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再阐释,探讨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的新领域,为打造美丽河南,促进中原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于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鲁枢元认为:人类历史长期积淀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既有与自然相对立的文化,也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从整体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较之西方现代文化,就是一种力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在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时代之际,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素朴的现象学思想、先天的整体论与生成论思想、圆融的自然美学、自发的生态哲学思想,已经成为人们再也无法拒绝的学术资源和精神能量。

  在曾繁仁看来,工业革命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领域没有地位,但在生态文明时代、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找到了发扬的机会。罗马俱乐部的学者有一共识:“老子的思想提供的价值观念真正切中了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异化的要害,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所以,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化的建设也已经成为振兴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最后,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在总结大会发言时指出: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它通过确立人与自然交往的生态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维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功能,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动力和思想基础;生态文化是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旨的文化,它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凝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生态良好、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和高尚的心灵境界,是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也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强国,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生态文化的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和讲习班的开设将为有志于生态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开放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助力生态文化研究的开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